編輯嚴選
蕭景:薪傳十年猶如一戲之間 偶遇同路知心人

2020/03/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還記得小時候看著電視機,對著裡頭栩栩如生的布袋戲偶內心不自覺流露出嚮往,那一天入了坑成為鐵粉,可是這位蕭景學長不太一樣,除了想在台前為演出喝采,更想要把戲裡戲外的技術通通熟悉。「發揚布袋戲文化」看似癡人說夢的大話,電工系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竹科工程師的他亦沒被工作掩埋了「戲魂」,在過了許多年後,總算找齊了能跟他一同圓夢的夥伴──交大布袋戲社,以影視作品出發,他要為台灣特色鮮明的布袋戲永續盡最大努力。
「我的志願」是每個人國小作文中必然碰到的老掉牙題目,如果那本作文簿還沒有丟,那應該是存放最純粹夢想的載體,無論當時是為了高分,言不由衷地寫了醫生總統太空人,但內心深處在彼時一定有唯有自己才知道的「正確答案」。長大之後那些因為現實而無法兌現的興趣,假如熱情依然不滅,斜槓青年正夯,利用空檔去追求真正要的生活。
揹著書包拜師去 新緣分敘舊情
蕭景學長真正由小戲迷踏入幕後已經是高中時期的事情了。就讀師大附中的他,憶起網路才剛要普及的年代,附中的網站還是個簡易型的發問版,隨意瀏覽一下看到了附中布袋戲社的招生文宣,因緣際會地進入到操偶的領域裡頭。
人際關係擦出的火花所帶來的連鎖效應,令蕭景學長始料未及──他走進一個永遠鑽研不完的偶戲世界。甫入社的小高一菜鳥就這樣結識了自敘舊布袋戲團聘來的社團指導老師陳俊翰,一頭熱的栽進練習基本動作的循環裡。勤於學習總不懈怠的蕭景學長總利用假日時間跑到「敘舊」位於台北中山的基地特訓,發現戲團其實根本是一間餐廳,提供用餐的客人一邊享用餐點一邊看戲,這樣的特殊性提供了個方便的舞台給蕭景學長一展長才。
現場表演每每考驗著演出者的臨場反應,他說:「很多基礎都是在那時候打下來的。」比起在社團裡對著鏡子苦練,這兒有個平台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觀眾的反饋,不想出洋相的心情鞭策出對於高演出水平的追求,只是蕭景學長的認真並未獲得家人一致的支持。劇團開放式加入的環境讓蕭景學長的家人相當擔心,又怕他沉迷布袋戲荒廢課業,蕭景學長老神在在地說道:「這是我人生中最認真讀書的時期。」用班排名第一、校排名十一的成績證明自己會玩也會念書,「知道自己時間不夠,就不會浪費時間在其他地方。」有效率地將所有需要兼顧的地方顧到周全,不僅對自己負責,抑是為了家人考量,即便他們為兒女操心是種內建習慣,無邊無際、綿綿無絕期。
野台轉影視 突破逆境的必然
高中時期的際遇與每集的《哈利波特》同步,新學年總迎來最新的魔王要打。學出心得,也決心認真將興趣做大的蕭景學長,接下社長後帶領著社員拿起DV相機開始拍起了人生第一支布袋戲影片。問起為什麼有這樣的突破?蕭景學長的答案不是「想要創新」,而是要「解決人力不足」所衍生的一切問題。
布袋戲在史艷文熱潮退去後,新的娛樂百花齊放,難以重返舊時榮耀,脣齒相依的各級學校布袋戲社團更是苦哈哈經營,人力不足的窘況則是每個圈內人你知我知的共同心聲。有過對外演出經驗的蕭景學長清楚單憑一己之力,想要完成一齣像樣的現場公演,幾近癡人說夢,於是能夠不用一次召集大量人員、甚至能單人完成不同階段任務的「拍影片」,簡直是當時面對人力匱乏的唯一解方。「只要燃燒你的肝就可以!」蕭景學長打趣地伸手往肝的地方摸了一摸,表示功能一切正常。
用腳架擺著攝影機,自己在鏡頭前操作木偶,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鏡頭,再對著電腦剪輯,完全能夠一人作業的影視模式拯救了整個布袋戲野台發展的困境,而不受2D平面效果框架的影視布袋戲更能夠以全方位視角博得觀眾眼球,業界如此,底下的業餘愛好者漸漸依循。
凡事術業有專攻,沒有掌過鏡的蕭景學長從零開始摸索:「當初只是單純拍,沒有什麼分鏡的概念。」可見每個的第一次嘗試都是黑歷史,有趣的正是這個過程當中自己獲得的成長。正當他停下來好好審視一番,卻發現身邊人來去匆匆,好像沒有與他一起做著為布袋戲文化發揚美夢的同行者……。
眾裡尋他千百度 N年一遇的有志者
高中時期的蕭景(第二排中)與朋友和霹靂布袋戲黃文擇、黃強華於中視相見歡。
從高中到大學,蕭景學長憑傑出的布袋戲操作技術,與豐富劇場經驗,不藏私分享給學弟妹,想從他們之中找到有志一同的夥伴。比起直接進入布袋戲業界跟高手們過招,蕭景學長更渴望和三五好友們闖蕩江湖,即便過程跌跌撞撞,倘若真到夢想彼岸後回首這一切,絕對是能說上一輩子的驕傲。
不過,或許是學生社團的自由特性使然,乘興而來的同學畢了業後多半有其他高遠的志向選擇。「人要怎麼留住?」簡直是個沉重的大哉問,不偏不倚地降落到眼前來。其實不僅僅是社團,布袋戲這樣人力密集的表演藝術,要如何降低人員流動率,依然是待解之謎。
蕭景學長帶領交大布袋戲社整整十年,看著社員來來去去,總是在當一群人的推進動力的他心裡並不好受,否定自己的聲音逐漸吵雜:「看到同學從眼神發光,經過一年訓練之後變成眼神死,是為什麼?是不是我沒有證明這裡有他們能發揮的地方?」因此蕭景學長更加堅定要將社團運營的有聲有色的決心,「就好像在掏金一樣。」他形容道。這麼多年過去,究竟找到願意並肩同行的夥伴了沒有?今年七月中旬展開映演的電影作品《劍塵道魔錄》想必就是答案了。
武俠味十足的《劍塵道魔錄》傾交大布袋戲社全社之力,動員十五屆的社員從編寫、演出到拍攝通通自己來,能這樣一呼百應,無非是交大布袋戲社的凝聚力展現,與母校「飲水思源」校訓呼應,當集合的號角響起,沒有人置身事外。而這群統合上班族與在學大學生的布袋戲生力軍,齊心協力在新竹科學園區內租下工廠作為他們的影視基地,正式「白手起家」。由於彼此唯有假日才能碰頭,《劍塵道魔錄》電影的籌備可說一開始就比職業團隊來的耗時費力,長達三年的拍攝馬拉松考驗著劇組每個人的意志力,擔任領頭羊的蕭景相信堅持「對的道路」就能柳暗花明。
布袋戲人才育成中心 翻轉產業構面
「我們正走在對的道路上。」蕭景下了個段落的註腳。綜觀台灣傳統文化各個都有人才傳承的難處,布袋戲尤其嚴峻,放眼台灣並無專門科系去引導有興趣的戲迷往專業邁進。傳統師徒制的教授方式無形中拉高了接觸門檻,導致源頭活水不足以供應龐大的觀眾需求,幕後工作者工時更容易居高不下,即便是新加入的熱血新人也因無經驗而流動率高,培育布袋戲影視的幕後人員可以說是刻不容緩。
蕭景學長朝著增加產業投入人數著手,透過學生社團學費低廉的優勢,將潛在的戲迷吸引過來,雖然他也知道布袋戲並不再是主流創作主題,還要在這當中尋找未來的新血有如大海撈針,「能挖到一個是一個。」蕭景學長說得坦白。當然交大布袋戲社也得準備好相對應的平台供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挑戰,誠如目前正運行中的《劍塵》電影主力就是畢業社友或碩班生為主,新生則扮演著協助的角色,觀察整個布袋戲影視的製作流程,對業界運作模式逐步清晰。
拜網路資訊流通所賜,蕭景學長表示近年來已有多名高中時期看過交大布袋戲社作品、表演的同學加入社團,有高中生甚至是因為布袋戲社而報考交大,對此,蕭景學長認為是過去默默耕耘的種子逐漸發芽,他想像當夥伴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能破除目前受限的框架,蕭景學長作為年輕世代布袋戲癡,非常樂見這批「交大幫」在傳統文化圈裡開展影響力。
布袋戲就是命!傳承文化中的醍醐味
文化傳承必定沒有一吃見效的萬靈丹,從發聲呼籲、動手執行到感染周遭的人都須時間,也唯有對布袋戲百分百的熱愛才能堅持初衷走過十年,即便在筆者撰稿的今日,蕭景學長仍然徹夜跟電影剪輯奮鬥,但他腦海裡卻浮現各式各樣抵達夢想彼岸的路線圖,密密麻麻地記錄在小筆記本上。
看學長甘之如飴的樣子,也只有「布袋戲就是我的生命吧!」這句話最能說明一切。本業是科技業工程師的蕭景學長,再忙也活出了他夢想的雛型,尤其「以斜槓撐夢想」總是說得容易做得難,能夠堅守下來的他都不得不佩服自己:「完全不建議走我走過的那些路,我應該是被雷打到吧!」或許正是這樣稀少的有志者存在,上天更考驗著這些人的意志,蕭景學長的傳承文化之路是現在進行式,至少有像他一樣的人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新的可能性,布袋戲便不會空有輝煌的歷史,成為博物館典藏的「過去式」。
交大友聲
交大友聲
《交大友聲》自民國41年創立,從同學間流傳的校友大小事,隨著時間演進成為校友們與母校之間最緊密的平台。月刊將持續進行對於各行各業校友的專訪,並刊登校友動態與作品,若您非交大的校友也能從《友聲》中獲得許多產業人物的故事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