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說加國親戚戴口罩的說客過程 看亞洲與外國的口罩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自去年6月香港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返送中運動以來,香港政治氛圍兩極化,作為溫和派,為了避免上演家庭朋友鬧劇等老生常談,早已習慣家庭飯桌上謝絕政治議題,朋友圈子只談風生,意想不到千算萬算,算漏了一個外科口罩。

一場武漢肺炎,香港的戰場從街頭抗爭移師到超市藥妝店,去年12月留出武漢社區發現疑似SARS冠狀病毒的新聞,經歷過SARS的香港人都早有防範,加上過去幾年自由行和水貨客對香港社區民生的影響,大半年的反修例抗爭更令香港人意識到不可低估內地新聞消息的嚴重性,縱然香港政府多次嘗試粉飾太平,香港人依然自我保護戴上口罩 。隨著疫情的蔓延,整個亞洲社區也充斥著一股口罩文化。

市面一罩難求,年初時提醒了一下身在加拿大的親戚預早購買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公共衛生議題看似是國際常識,然而我卻對兩地使用口罩的定義長知識。香港人視口罩為日常防護用品,加國親戚卻堅持只是病人才有配戴的義務和責任,普羅大眾都配戴口罩只會製造社區恐慌,而且這更是政府和疾控中心的官方定義。我向身在外國的朋友求證,得出的都是外國人都有同樣想法。

法國朋友的幽默

在法國工作的香港朋友跟我分享,有次與法國男同事對戴口罩一事爭到臉紅耳赤,香港朋友強調口罩用來預防病毒在社區傳播,同事卻認為自己健康不過,戴口罩只會被認為是患病。此時香港朋友決定幽對方一默,問到同事有沒有使用安全套的習慣,同事零秒思考自豪地回應「當然有」,法國的浪漫主義下男歡女愛正常不過,而法國人都會使用安全套,避免感染或傳播性病。於是香港朋友再問一句「你患了性病嗎」,同事頓時默言,片刻才說「我現在明白你對戴口罩的看法了」,二人擠出笑聲,再來個法式擁抱完場。第二天回到辦公室,整個對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法國同事依然不戴口罩。

raw-image

兒子留學英國的媽媽之苦

一位已為人母的友人訴苦,眼見英國疫情開始肆虐,她提醒在英國留學的兒子外出上學戴上口罩,怎知卻換來同學們嬉笑,朋輩壓力下唯有把口罩除下。這位媽媽向英國校方了解,校方回應卻指健康學生戴口罩並不符合學校指引,若然生病應該請假留在宿舍。這位朋友算是十分理性,不厭其煩寫了一封電郵,解釋香港人曾經經歷過SARS因而對公眾衛生的重視等等,希望校方能理解及支持亞洲留學生。校方於是回應,我們諒解,然而請跟從校方指引,這急得朋友把兒子立刻送離英國。如今英國議會開始提倡應以15至40倍估量中國武肺確診數字,討論與華為解約5G發展,看來提倡全民戴口罩依然遙不可及,可幸的是朋友的兒子兩星期前已回港,朋友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將在家遙距學習直至暑假完結。

美國疾控中心的科學根據

在口罩之爭上,爭辯得最激烈的可算是與美加親戚,他們不但有疾控中心的背書,而且還莫名地陪養了一份完美主義的執著,認為口罩不能100%預防病毒細菌,坦白說,結婚七十載的老夫妻也不敢說百分百了解對方,試問世上有百分百完美的東西嗎?沒緊要,讓我們以科學求證!

FIGURE 1. “Flattening the curve”. Effect of mitigating interventions that would decrease the initial reproduction rate R0 by 50% when implemented at day 25. Red curve is the course of numbers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case”) without intervention. Green curve reflects the changed (”flattened”) curve after intervention. Day 0 (March 3, 2020) is the time at which 100 cases of infections were confirmed (d100 = 0). The model is only for illustration and was performed in the SEIR-model simulator (http://gabgoh.github.io/COVID/index.html). The non-intervention model was fitted to these data points: a time period of twenty days in which the number of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risen from 100 (d100=0) to 35,000 (d100=20). Standard parameters were used (population size 330 M, Tinc=5.2 days, Tinf = 3.0 days but with the rather high value R0=5.6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served rate of increase of case numbers in the U.S. The curves are redrawn not to scale.

FIGURE 1. “Flattening the curve”. Effect of mitigating interventions that would decrease the initial reproduction rate R0 by 50% when implemented at day 25. Red curve is the course of numbers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case”) without intervention. Green curve reflects the changed (”flattened”) curve after intervention. Day 0 (March 3, 2020) is the time at which 100 cases of infections were confirmed (d100 = 0). The model is only for illustration and was performed in the SEIR-model simulator (http://gabgoh.github.io/COVID/index.html). The non-intervention model was fitted to these data points: a time period of twenty days in which the number of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risen from 100 (d100=0) to 35,000 (d100=20). Standard parameters were used (population size 330 M, Tinc=5.2 days, Tinf = 3.0 days but with the rather high value R0=5.6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served rate of increase of case numbers in the U.S. The curves are redrawn not to scale.

一位生物學者在網上發表了一份詳細分折,以呼吸和咳嗽距離、飛沫大小、亞洲與外國確診數據分折以及冠狀病毒原理,闡述戴口罩如何保護自己和公眾防止社區傳播,控制感染風險。圖文並茂的幾千字文中,可見這位學者的苦口婆心,疾控中心為何在沒有科學數據下認為口罩只悉用於病人,有可能又是一個醫療物資分配優先的陰謀論,需知道無論是外科口罩、面罩還是高規格保護衣等醫療物資,在全球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已成為國與國間的戰略物資,當我這個香港星斗市民都要為購買口罩而四處奔波,因為要把醫療物資先配合醫院而提倡口罩只悉用於帶病人士,確實是可以避免民眾囤積口罩,3月20日美國更啟動了國防物資生產法,不得不令人深思口罩的重要性。

可愛的加拿大人

回到我的加國親戚。自從總理杜魯多太太確診後,加拿大政府突然以九秒九的速度積極應對疫情,設立臨時醫護檢疫站,鼓勵社區接觸保持2米距離,甚至仿效網紅拍片,邀請加拿大影星死侍Ryan Reynolds一起向民眾宣傳留在家中,不禁令人覺得他是因為太太確診才那麼積極抗疫,與年前推動大麻合法化不謀而合。可憐我那加國親戚97回歸已移民加拿大,沒有經歷過SARS的可怕氣氛,自從年初以來一直對疫情冷處理,無論我如何硬推軟攻都不為所動,堅持不戴口罩。過去一個月內,加拿大突然推出那麼多新措施,像是疫情突然出現一樣,才意識到加拿大境內已經很難再買到口罩了。在我著急想辦法如何寄口罩給他們的同時,收到加國親戚的短訊,他的鄰居說減少人群眾集和接觸可以了,口罩不是必需的,所以口罩的事不用急了。加拿大人,你真的是很可愛!我嘆口氣,還是照樣寄出手上的包裹吧!

我不是傳染病學家,但為顧及公眾健康,我相信外出戴口罩也是無害的,只是我必需重申千萬不要囤積過多口罩,本人十分鄙視那些為發國難財而在全球大批量購買口罩的自私物種。最後,各位有興趣的也可以了解一下那位學者的分折(https://medium.com/@Cancerwarrior/covid-19-why-we-should-all-wear-masks-there-is-new-scientific-rationale-280e08ceee7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彤的沙龍
2會員
7內容數
家住二十樓洋樓,養番狗,面對東邊海,左青龍,東海入財,絕頂福宅。我一不斟茶遞水,二不洗衫掃地,三不鋪床摺被。東西不用我買,飯不用我做。民間疾苦看不到,人間煙火吃不到。這些所為高尚生活我厭了,唯有親身感受人間甜酸苦辣五味雜陳,可怒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說走就走的嘉義兩天一夜輕旅行! 包含可口火雞肉飯、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沉睡森林、北門車站、文化路夜市、都市森林MOTEL、楓茶記、愛木村及民主火雞肉飯等景點與美食。 詳細分享行程、交通、停車資訊及個人心得評價。
Thumbnail
說走就走的嘉義兩天一夜輕旅行! 包含可口火雞肉飯、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沉睡森林、北門車站、文化路夜市、都市森林MOTEL、楓茶記、愛木村及民主火雞肉飯等景點與美食。 詳細分享行程、交通、停車資訊及個人心得評價。
Thumbnail
身在天際線被高樓所取代的水泥叢林,出入山岳、貼近自然這股樂活潮流,你跟上了嗎????位在石門水庫西側的石門山,為台灣小百岳編號第二十四號,海拔高度達五百五十一公尺,除了坐擁石門水庫壯麗台灣十大賞楓樹美景之地、及桃園市龍潭區、大溪區兩個行政區街景,還有機會見到台北一零一大樓!!!兩大熱門路線打破你的框
Thumbnail
身在天際線被高樓所取代的水泥叢林,出入山岳、貼近自然這股樂活潮流,你跟上了嗎????位在石門水庫西側的石門山,為台灣小百岳編號第二十四號,海拔高度達五百五十一公尺,除了坐擁石門水庫壯麗台灣十大賞楓樹美景之地、及桃園市龍潭區、大溪區兩個行政區街景,還有機會見到台北一零一大樓!!!兩大熱門路線打破你的框
Thumbnail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想過,我們該如何運用現有的時間來提升自我,並建立自信、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也該如何不讓別人的一句否定的話語,就影響我們一整天的心情?
Thumbnail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想過,我們該如何運用現有的時間來提升自我,並建立自信、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 也該如何不讓別人的一句否定的話語,就影響我們一整天的心情?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還不來加入專欄跟私人教練群嗎?第一個月體驗價50%off,隨後則是每個月6000元,歡迎團購本專欄以及加入私人教練群。版主不帶單的,但給予最適合的提示與暗示還有虧損之後的補救方式。這是給小資族的優惠。 https://vocus.cc/pay/salon/monthly/645345c1fd897
Thumbnail
還不來加入專欄跟私人教練群嗎?第一個月體驗價50%off,隨後則是每個月6000元,歡迎團購本專欄以及加入私人教練群。版主不帶單的,但給予最適合的提示與暗示還有虧損之後的補救方式。這是給小資族的優惠。 https://vocus.cc/pay/salon/monthly/645345c1fd897
Thumbnail
「畢竟,我小時候也曾想像過自己如同英雄一般壯烈死去!」 「典型的青年,亦會成為青春的犧牲品。活得精彩,也代表成為生命的犧牲品。」 「大致說來,我小時候的夢想已經全部實現了。兒時的幻想,在幸與不幸的種種機遇下,一切成真了。唯一還沒達成的是當上英雄的雄心壯志。」
Thumbnail
「畢竟,我小時候也曾想像過自己如同英雄一般壯烈死去!」 「典型的青年,亦會成為青春的犧牲品。活得精彩,也代表成為生命的犧牲品。」 「大致說來,我小時候的夢想已經全部實現了。兒時的幻想,在幸與不幸的種種機遇下,一切成真了。唯一還沒達成的是當上英雄的雄心壯志。」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