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gory Peck plays vinyl, artist unknown
幾年前受到我的暗示(強逼),男友給我送了部黑膠唱盤,純粹貪得意過過癮。最近在想是應否賣它出去。反正我唱片藏量只有十隻,現在若果放棄,投資不算很大,而聽下去是繼續燒錢。黑膠唱片便宜的百幾蚊一隻,貴的可以天價。黑膠唱盤和擴音器分開,每次聽都要清理檯面,把唱盤搬出來接駁擴音器,而貓咪很愛跳上檯搞搞震,針頭痴住貓毛,總之是件煩事。講實用它不切實際,上網按幾個制,就能聆聽古今中外任何歌曲,但我還是想繼續擁有它。
聽黑膠音質較好或甚,這樣的話我說不出,可能器材太不講究,老實說我聽不出很大分別。若要比較,黑膠定更為沙啞。若說聽黑膠是生活品味,又過於尷尬。我家從沒擁有過黑膠唱盤,小時候玩卡式帶和 CD,所以沒舊可懷。我是覺得,黑膠唱片聽起來較有質感。再細想,應該是整個聽黑膠的過程很真實。
可能聽黑膠是個儀式,來抗衡事事追求完美自我、便利速度的新世界。
黑膠唱片用的是類比訊號(Analog),原理是由唱盤的唱針劃過唱片表面高低不同的溝槽,取得不同深淺的振幅,從而產生微弱電流訊號。唱針頭的線圈再將訊號傳送到擴音器,透過喇叭發出聲音。看著針頭摩擦,唱片旋轉,這純物理發聲的視覺展現,有種有形實在之感。
我最喜歡針頭擦到唱片表面的塵埃,發出細微「霹啪霹啪」這樣的雜音,類似點蠟燭,火燒到燭芯那塔塔兩聲。可能我需要更妥善打理我的唱片,但一粒塵埃能參與音樂其中,讓同處於物理世界的人體產生更大共鳴。這些 detail 對於習慣了無形數碼世界的九十後尤其微妙浪漫。
黑膠唱片的 low fidelity(低保真)讓人趨之若鶩。正是那絲沙細聲,讓人聲聽落尤其溫潤玲瓏。比起數碼音樂那種隨時隨地順暢無差的串流,略帶瑕疵的黑膠似醇酒拂過耳邊般,有微醺下視野聽覺便得模糊的曼妙感動,雖不完美但勝在夠真夠實。
當 4k 高清美顏修圖是基本,當大家只在社交媒體展示最好,當媒體 24/7 充滿炸眼球負面新聞,當演算法比你還了解自己,當數碼世界追求極致完美和速度,我需要些少真實,縱使真實帶有瑕疵。流行文化的悲哀是,大家都知道完美並不存在,但仍心甘命抵去追捧幻覺,自願投身於這個詐騙集團,大家作層疊式推銷,延續幻覺,將虛擬幻覺變成現實。
但接受世界的千蒼百孔,才能接受自己的本貌。優點就是缺點,明白了就會連自己的醜陋都愛上。完美的人只是幻想中的虛假產物,根本愛不上。充滿完美幻想的更千萬不要扮愛人,只會自討苦吃。一味追求完美的人,心裡其實住了個長不大的小孩,看似珍重自己,其實在掩飾極度的不自愛。所以活色生香的性感尤物都是坦蕩蕩,心無城府。姿態放得開,方能顛倒眾生。循規蹈矩好 perfect,但缺乏文明之下讓人蠢蠢欲動的野性。所以黑膠唱片很性感。
其次,聽黑膠很隆重。買黑膠需等待實物到來,又只能待在唱盤旁聽;唱片只能順序播,要停播、轉歌和翻 side(每面大概播四首歌左右)都要手動。但正是這種期盼、勞動付出和有限制的自由,正中現代人,渴望儀式的下懷。
在按個制就能買能吃的時代,我們仍是進化百萬年得來的人類,而期盼是人類情緒重要部分。期盼需時,卻被現代科技抹殺,到處都是以「便利省時」為名,實際是充滿 instant gratification 的陷阱。便利看來符合人性,我們不是又懶又貪心嗎?但我認為,懶惰只是認知不足,動力不上的後果。人類渴望付出腦力勞力來投入 something bigger,創造 something better 的本質沒變。My theory is,生命之源由性愛開始,性愛正是體力勞動加上腦力投入。大家不是不想做,而是只想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只要有價值,我們從來不會吝嗇力氣。
安分守己的聽完整隻碟,亦算是儀式的一種。藝術家為我們安排好完整的音樂旅程,我們負責安好地聽,心無旁騖地聽。每月信用卡自動過數付費訂閱音樂串流服務,總是失了點真。
打完這大篇胡言亂語,目的都是說服自己,繼續聽黑膠。
(Photo of Gregory Peck plays vinyl, artist unkn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