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關於弄一台唱機來玩的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Andres Valdes on Unsplash

Photo by Andres Valdes on Unsplash

問:最近愈來愈多人又聽起黑膠唱片來了。請問我也該去弄一台唱機來玩玩嗎?

答:首先我們以前沒有人講什麼「黑膠唱片」,唱片就是唱片。其次我不覺得你非要弄一台唱機不可,除非你很閒,或者下定決心要「跳坑」。

問:奇怪了,你自己不也在聽唱片,為什麼不讓人家買?

答:是的,我還在聽唱片。十七歲那年,我在光華商場買了翻版的 Pink Floyd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唱片,用母親那台 Pioneer 老唱機放出來聽,那是我買的第一張唱片。一眨眼,三十多年了。

當年一張原版唱片三百塊左右,是錄音帶的兩三倍價錢。現在一張唱片動輒要價一兩千,拿來訂無損高音質串流平台方案,可以連聽好幾個月呢。與其跳進唱機和唱片的無底坑,不如買一部聲音好的藍牙喇叭,接手機聽音樂,保證聽到爽。

其實平日坐在電腦前面,我也都在聽串流。播唱片比較是一種鄭重其事的儀式:要有閒、有心情,準備好接下來幾十分鐘專心投入、沉浸在這張唱片,不然不必那麼麻煩:開機、暖機、靜電刷、唱針刷、十幾二十分鐘換面一次,很費事的。

問:咦,不是都說黑膠唱片聲音特別好、聽起來特別有感嗎?寧願費事一點,才能聽到經典好聲音呀?

答:我讀過一篇遍訪國外資深錄音師的文章,請他們從專業角度選擇聽唱片或聽CD,結果是CD壓倒性勝出。你看,專業人士是不會被情懷和氣氛迷惑的。

這一題我的理解是:在有限的預算條件下,便宜的唱機確實有很大機率比便宜的CD機好聽。況且所謂「好聽」並沒有科學標準,很多人說唱片有種「類比式的溫暖音色」,那個「溫暖」其實就是「失真」啦。要是誰說唱片聲音「一定」最好,那「一定」是唬爛。

問:現在一堆歌手的新專輯都出黑膠唱片,應該也比較「溫暖」、比較好聽吧?

答:那可不一定。現在錄音幾乎都是全程電腦作業,母帶也是數位格式,和經典老專輯的類比式母帶不同。以前的母帶就像相機底片,重新發行黑膠有點像是用原始底片沖洗照片。用數位母帶發行黑膠,就像用數位檔案做相紙輸出,和暗房沖出來的照片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就音質而言,新發行的專輯多半聽CD就已經夠好了,壓成唱片比CD還好聽的情形,並不多見。就算家裡已經沒有放CD的設備,串流平台的無損高音質方案對絕大部分樂迷來說也很可以了。

但是唱片大大一張,沉甸甸拿在手上,比起CD更有「收藏品」的氣魄,這就是它最大的價值吧。據說很多年輕人明明家裡沒唱機卻還是買了不少唱片,想來是當作買幅畫掛牆上?反正音樂只要滑一下手機就聽得到,開心就好。

問:不管,我就是要買,推薦一下廠牌型號啦!

答:這要看你「跳坑」的決心有多大囉。假如只是好奇玩玩看,市面好幾個不錯的入門款,內建唱頭擴大機,投資幾千塊就可以開始聽唱片,國外網站有很多入門款唱機評測,哪個長得順眼就買吧。注意,復古造型長得像流線型老爺車的唱機千萬別買,不但聲音爛,還可能刮壞唱片,那種東西放在美式快餐店當氣氛擺設就可以了。

要是你願意多花些錢,卻又沒有搞定超距尺、水平儀、針壓計的耐心,沒有把握自行克服「內圈循軌失真」這類鳥問題,那我覺得可以考慮 Sony 的唱盤,出廠都調校好了,開箱插電就可以聽。

問:好,我自己會去研究。關於買唱片,你有什麼建議?

答:你問到重點了。唱機事小,唱片才是關鍵。假如你主要想聽華語流行樂,要有破財的心理準備。新印行的專輯,從八九百到一兩千不等。若是經典歌手的經典專輯,又是「發燒友」的心頭好,一張要價兩三千也不足怪。

剛講過,三十多年前唱片一張兩三百,後來唱片被 CD 取代,常常看到成捆的唱片當垃圾扔在路邊。光華商場大甩賣的專輯,一張才二三十塊。那樣的日子,早就過去了。當年那些丟在路邊的唱片,現在二手價動不動喊到幾千塊一張,品相還不一定完好。不像英美日本,二手唱片有通用的品級標準,台灣二手唱片往往漫天喊價,毫無道理。只要有人買單,這種怪象就不會終結。

假如你主要聽國外的流行、爵士、古典,那麼恭喜你,只要不挑版本、不蒐集珍稀品項,網上不難買到品相佳、價錢實惠的二手唱片,通常比新發行的版本便宜。台灣兼做網購的唱片行也愈來愈多,推薦去「老頭唱片」一逛,好貨很多。

問:你都在哪買唱片呢?我看你家裡應該有幾千張吧!

答:我的CD確實有幾千張,唱片卻只有幾百張,都是三十多年慢慢累積的,中間還經歷好幾次大清理,送出去不少。以前出國旅行總會逛唱片行,怕摔壞還一路重得要死塞在手提行李揹回家。後來也不太買了,旅行逛唱片行的心情漸漸變得和逛美術館差不多,偶爾帶個一兩張,就像在 museum shop 買紀念品。

買唱片和買書愈來愈像:買了卻沒空打開,待消化的作品愈堆愈多。一思及此,「非要擁有什麼不可」的心就淡了。

問:我準備好跳坑了!還有什麼最後的叮嚀?

答:始終記得「聽音樂」不是「聽音響」,一旦混淆那條線,通常就是自討苦吃的開始。

(寫給《財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雄-avatar-img
2022/06/14
曾經20幾歲時的我,也(誤交損友)入坑300B真空管音響,主攻各式HDCD或高音質CD。音樂類型龐雜不一,有時候越冷門越愛入手。手中最巔峰時期的CD收藏也以千計。自Streaming問世之後,99%我聽音樂的時間,都是浸淫在串流宇宙裡尋寶。高音質藍芽喇叭、或是抗噪耳機,真的是有點燒的愛樂人剛需。現在真空管音響(也伴我近20年),只負責聽蔡琴、古琴、鋼琴。其餘99%的CD收藏,幾乎都在茉*二手書店中靜候下一個愛樂人。Cheers!
dipi wang-avatar-img
2022/06/15
英国留学时eBay收了一款飞利浦70s产的红色唱片机,去伦敦北部collect唱片机的时候,才发现对方是一对儿老夫妻,唱片机是他们80s去法国旅行在二手市集买的,很有历史感!巧合的是,老人家拿出一张7寸David Bowie来试机子,闭着眼睛享受音乐,还问我喜欢Divid Bowie吗?(突然勾起我的第一部唱片机的回忆,第二部就是全自动的Sony了,在角落吃灰)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29
很多江浙館子都有這道盆頭菜,涼吃。自家做,掌握去籽、塞肉技巧就不難,熱吃也好吃,非常下飯。
Thumbnail
2024/01/29
很多江浙館子都有這道盆頭菜,涼吃。自家做,掌握去籽、塞肉技巧就不難,熱吃也好吃,非常下飯。
Thumbnail
2024/01/08
願我們的社會能朝文明進步的方向挪動,哪怕只是一點點。
Thumbnail
2024/01/08
願我們的社會能朝文明進步的方向挪動,哪怕只是一點點。
Thumbnail
2023/10/30
甘香糯嫩,一口上天堂。
Thumbnail
2023/10/30
甘香糯嫩,一口上天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印象是卡匣吧!還未上幼稚園前,每每父親一早拉起鐵門準備營業時,純電子情境演奏的卡匣音樂帶已入機就位,為工作日拉開序幕,對不懂曲風類型的我來說,這些缺乏靈魂的定點節奏,卻也督促著按部就班開始一天的忙碌。有時黑膠唱盤也流洩出溫潤飽滿的空間縈繞感,當然來一盤炒豆子,似乎也是每片必備技倆,如果我可以縮小同
Thumbnail
印象是卡匣吧!還未上幼稚園前,每每父親一早拉起鐵門準備營業時,純電子情境演奏的卡匣音樂帶已入機就位,為工作日拉開序幕,對不懂曲風類型的我來說,這些缺乏靈魂的定點節奏,卻也督促著按部就班開始一天的忙碌。有時黑膠唱盤也流洩出溫潤飽滿的空間縈繞感,當然來一盤炒豆子,似乎也是每片必備技倆,如果我可以縮小同
Thumbnail
前陣子我迷上了音樂卡帶。 卡帶,是一個很特殊的物品,我認為他承載著一個時代、一種儀式感。 認真來說,卡帶他不像是數位音樂那樣隨手可得,使用起來也並不方便,需要專門的機器,還沒有藍芽,倒帶重聽想聽的部分還需要自己抓感覺,一卷卡帶的音樂數量也不多,只能反覆聽個幾首歌。 但是卡帶機總是有種特別的情感在,當
Thumbnail
前陣子我迷上了音樂卡帶。 卡帶,是一個很特殊的物品,我認為他承載著一個時代、一種儀式感。 認真來說,卡帶他不像是數位音樂那樣隨手可得,使用起來也並不方便,需要專門的機器,還沒有藍芽,倒帶重聽想聽的部分還需要自己抓感覺,一卷卡帶的音樂數量也不多,只能反覆聽個幾首歌。 但是卡帶機總是有種特別的情感在,當
Thumbnail
首先我們以前沒有人講什麼「黑膠唱片」,唱片就是唱片。其次我不覺得你非要弄一台唱機不可,除非你很閒,或者下定決心要「跳坑」。
Thumbnail
首先我們以前沒有人講什麼「黑膠唱片」,唱片就是唱片。其次我不覺得你非要弄一台唱機不可,除非你很閒,或者下定決心要「跳坑」。
Thumbnail
「一張拆來聽,一張捨不得撕開膠膜,要原封不動地放在架上,以最誠敬的心情供奉著」,此等心情寫照,是身旁許多朋友的故事。可惜我刻意重覆的唱片很少,大抵都是因為版位和後製不同,才會各收一張,聽聽不同的聲音。 只有那麼一回,我違背了自己的信條。 「喔,有耶。」她大叫。 光是有一台藍芽喇叭,她就很滿足了。
Thumbnail
「一張拆來聽,一張捨不得撕開膠膜,要原封不動地放在架上,以最誠敬的心情供奉著」,此等心情寫照,是身旁許多朋友的故事。可惜我刻意重覆的唱片很少,大抵都是因為版位和後製不同,才會各收一張,聽聽不同的聲音。 只有那麼一回,我違背了自己的信條。 「喔,有耶。」她大叫。 光是有一台藍芽喇叭,她就很滿足了。
Thumbnail
不僅高頻泛音會勾人,弦樂織度的聽覺感受有如雙手撫摸到提琴弓上那搓馬毛的觸感;低頻依然渾厚不減,甚至比之前更為具象。 再聽諾拉瓊斯,她的歌聲更甜了,手風琴演奏則更有韻味,連馬二的管風琴低頻竟更甚以往!
Thumbnail
不僅高頻泛音會勾人,弦樂織度的聽覺感受有如雙手撫摸到提琴弓上那搓馬毛的觸感;低頻依然渾厚不減,甚至比之前更為具象。 再聽諾拉瓊斯,她的歌聲更甜了,手風琴演奏則更有韻味,連馬二的管風琴低頻竟更甚以往!
Thumbnail
聽音樂的方式實在變得太多元,不過由於載具日新月異,格式多如牛毛,因此透過載具所呈現出來的聲響有好有壞,音質有高有低,但消費者耳朵是雪亮的,但荷包確是緊閉的。而你又喜歡哪種方式呢?數位或傳統?免費還是付費呢?
Thumbnail
聽音樂的方式實在變得太多元,不過由於載具日新月異,格式多如牛毛,因此透過載具所呈現出來的聲響有好有壞,音質有高有低,但消費者耳朵是雪亮的,但荷包確是緊閉的。而你又喜歡哪種方式呢?數位或傳統?免費還是付費呢?
Thumbnail
你記憶最深刻的台灣流行歌曲是哪首歌?它曾帶給你怎麼樣的感動?說起台灣流行音樂,可能會先聚焦在「流行」兩個字,最先想起的會是由唱片工業為符合大眾口味所製作的通俗歌曲,即「Pop Song」,但此類的歌曲僅是「Popular Music」的其中一種類,兩者並不相等。
Thumbnail
你記憶最深刻的台灣流行歌曲是哪首歌?它曾帶給你怎麼樣的感動?說起台灣流行音樂,可能會先聚焦在「流行」兩個字,最先想起的會是由唱片工業為符合大眾口味所製作的通俗歌曲,即「Pop Song」,但此類的歌曲僅是「Popular Music」的其中一種類,兩者並不相等。
Thumbnail
不要問多少錢,買這條就對了! 首先,我只是個喜歡彈吉他且喜歡極度失真與過載的技師,但身邊從事錄音相關工作的朋友加一加少說也有三四十個...。我不想刻意區分族群,畢竟無論是做音樂的還是聽音樂的絕大部分都是喜歡並支持音樂的人(當然有極少部分是單純喜歡錢的人)。 前陣子有個沒在從事音樂相關工作,單純喜歡聽
Thumbnail
不要問多少錢,買這條就對了! 首先,我只是個喜歡彈吉他且喜歡極度失真與過載的技師,但身邊從事錄音相關工作的朋友加一加少說也有三四十個...。我不想刻意區分族群,畢竟無論是做音樂的還是聽音樂的絕大部分都是喜歡並支持音樂的人(當然有極少部分是單純喜歡錢的人)。 前陣子有個沒在從事音樂相關工作,單純喜歡聽
Thumbnail
我最喜歡針頭擦到唱片表面的塵埃,發出細微「霹啪霹啪」這樣的雜音,類似點蠟燭,火燒到燭芯那塔塔兩聲。可能我需要更妥善打理我的唱片,但一粒塵埃能參與音樂其中,讓同處於物理世界的人體產生更大共鳴。這些 detail 對於習慣了無形數碼世界的九十後尤其微妙浪漫。⁣ ⁣⁣⁣⁣
Thumbnail
我最喜歡針頭擦到唱片表面的塵埃,發出細微「霹啪霹啪」這樣的雜音,類似點蠟燭,火燒到燭芯那塔塔兩聲。可能我需要更妥善打理我的唱片,但一粒塵埃能參與音樂其中,讓同處於物理世界的人體產生更大共鳴。這些 detail 對於習慣了無形數碼世界的九十後尤其微妙浪漫。⁣ ⁣⁣⁣⁣
Thumbnail
進入黑膠世界,讓耳朵與眼睛的角度一起變大、變敏銳、變感性,連帶也讓我旅行的路線與腳步跟著轉變。沒想到這個差點就要被時代淘汰的老玩意兒,能替我的生活與聽音樂歷程中注入新鮮、充實的改變與撫慰,固然我在這樣的翻轉中,不免繳出了不少學費... 但回看這四年多的黑膠入坑之路,我仍心懷感激、甘之如飴。
Thumbnail
進入黑膠世界,讓耳朵與眼睛的角度一起變大、變敏銳、變感性,連帶也讓我旅行的路線與腳步跟著轉變。沒想到這個差點就要被時代淘汰的老玩意兒,能替我的生活與聽音樂歷程中注入新鮮、充實的改變與撫慰,固然我在這樣的翻轉中,不免繳出了不少學費... 但回看這四年多的黑膠入坑之路,我仍心懷感激、甘之如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