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曲誤讀背後的邏輯

2020/06/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入駐方格子後,玄學、股票、acg都談過,今天聊一下音樂。
  前段時間,聽音樂,聽到了華晨宇《煙火裡的塵埃》。歌曲立意有點意思,畢竟脫離了流行曲常見的情情愛愛範疇。然而找了一下歌曲的mv,竟然硬是把這個有個體存在主義思考色彩的歌和極其罐頭的少男少女愛情影像結合起來,最後弄出來一個不倫不類的產物。
  我都有點懷疑,到底是真的流行曲受眾平均的理解能力差到只能聽懂情歌,還是業內的創作人認為受眾就這個水平呢?沒有統計過,也無法推斷真相如何。
  不過呢,這個經歷倒是讓我對流行曲誤讀這個課題有了興趣。在流行曲的範圍裡,是可以很容易地把非情歌誤讀為情歌的。下面,我會拿不同語言文化裡的曲子,做一下分析,研究到底非情歌被誤讀為情歌,背後有什麼機制。

  先從華語歌曲開始:
莫文蔚《忽然之間》
  這個歌,本來是為了幾年台灣的九二一地震而創作的。
  仔細看看歌詞,“就算時針都停擺,就算時間像塵埃”“如果這天地最終會消失”,這些都是情歌不大會用的“大”意象。而且歌曲裡強調相互珍惜和關懷的大愛,而非男女的纏綿悱惻。
梁靜茹《寧夏》
  寧夏這個歌真的挺老了。當時網絡還不發達,我一直也是當情歌來聽的。後來翻查資料,這個歌還真不是情歌。2004年李正帆到寧夏某中學去,看到了當地淳樸的孩子。然後他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寫對支教老師的思念。所以歌詞才會有一個“你來到寧夏的那一天”。

  華語的講完,我們東渡一下,去日語歌裡找點例子。相比起華語歌曲,日語歌裡的例子就比較好找,因為個人關注日語歌相對多一點。
田井中彩智《一番星》
  歌曲本來是田井中彩智為逝世的爺爺而寫的,所以才會說“你是照亮我的第一顆星”,畢竟長輩總是比情人來得早啊。一般情況下,情人都不會是“生命裡的第一顆星”。然而歌詞中對“他”的思念和自己在“冰冷人潮”中的孤獨的描寫,的確很能集中失戀中的人,誤讀為情歌也很正常。
rsp組合《小櫻小櫻想見你》
  這個曲子特別有名,是高野健一根據某小說創作的,本來寫的是女兒亡故後的父女情。後來傳播,也是被不少人理解為情歌。
  畢竟開頭就是“小櫻小櫻,現在就想見你”,然後是關於兩人的日常和各種不捨,如果不是特地去查背景,真的會認為是死別後主角和女朋友的對話。
  這首歌本身屬於一個組曲裡三首的其中一首,組曲裡的第一首《櫻花》(さくら)裡,劇情就比較明朗了。因為它有說“你出生在春天”“我們越來越相似”,這個明顯就是父母視角才會有的話。
  組曲第三首《春风暖樱花》(桜ひらり),就講了小櫻亡故後一年的故事,春天再次到了,父親看著櫻花,然後想到這就是他與女兒(櫻)的相遇,從女兒辭世的傷痛中釋懷。
米津玄師《Lemon》
  很巧,米津玄師的這個歌曲創作靈感也是來自爺爺的逝世。《Lemon》這個歌曲色調比較冷,起伏較少,但是全曲都埋伏著失去所愛的人隱痛。如果不是查過背景,這個歌的主題確實不好分辨。歌詞的“那一天”,本指代爺爺逝去的那天,但在聽眾理解裡,可以是“分手的那一天”。
  不過,歌詞裡“如果你也一樣,在某個地方過著以淚洗面的生活,請把我的一切全部忘掉”。那這個就不可能是一般戀人離別會有場景,如果有,就是死別。
  所以《Lemon》終究離不開死亡這個主題,不管聽眾有沒有了解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把逝者的回憶比喻成檸檬呢?檸檬是酸澀的,所愛的人失去後,自己的心情也是酸澀的。檸檬的香氣是持久的,而逝者帶給過主角的美好回憶也是持久的。
  “就像切開兩半的檸檬,時至今日,你仍是我的光明”。關於爺爺的記憶,是帶著苦澀的美好,依然照亮他的世界。

  東渡完了,我們就得到歐美文化裡找找誤讀的例子。此處必須感謝朋友若海的支持,因為我自己聽西語歌曲很少,找起例子很吃力。而若海英語好,聽的英文歌也多,給了我不少信息支持。
James Blunt 《You're Beautiful》
  《You're Beautiful》這個歌,從內容看應該是情歌,我也承認它絕對的與愛情有關,但並不是以愛情為主要描述對象的歌曲。如果是真的以愛情為主,那這個歌的色彩就不是那麼輕快了。
  在對文本的理解裡,應該說,由於主角對生活的樂觀,他可以不在意在愛情裡的失去,於是,即使他對這個前女友多深情,都能祝福她,也接受無法在一起的事實。所以再遇前女友只是一個切入點,真正的主題,是他對生活的那種達觀和瀟灑。
  如果真的要強調“求不得”的感情,那這個歌曲的悲情程度肯定得上兩三個台階。
Lou Reed 《Perfect Day》
  乍一聽,很容易以為這歌曲是講主角和女友度過完美一天的故事。但仔細聽聽音樂、歌手的演唱,還有歌詞裡奇特的部分,不難搞清楚,其實這是一首嗨藥歌。
  单调稀疏而轻柔的配乐像轻飘飘的脚步,略有口吃的吐词就像嗑药后口齿不清的呓语。这首歌是對我和“海洛因的迷幻”共度美好时光的描述。
  “你讓我忘記自己,讓我以為自己是另一個人,一個不錯的人。”典型的嗨藥消愁狀態啊。
The Beatles 《Martha My Dear》
  歌詞中一直提到“傻女孩”,很容易以為這是勸告女友的歌曲。其實不是,這個歌曲就是寫給一只老牧羊犬的。單純聽歌,是難以聽出來這個背景。

  樣本已經有不少了,現在差不多可以分析一下,非情歌怎麼被解讀為情歌了。一個非情歌有以下特征,那就存在被誤讀的基礎:

第一,抒情的對象必須模糊。

  常見的情歌都是“你和我”的模式,我是抒情的主角,你是抒情對象(情人)。少數是“你我她”,排除三角戀主題,我是抒情主角,你是傾聽者,她是抒情對象。即使是悼亡曲,採用了“你和我”敘述模式的又沒有明確稱呼的,就很容易被誤讀。例如Beyond《真的爱你》,說明了是媽媽,那就不會被誤讀。

  第二,抒情主題是生離死別和思念,總的來說,講的是所愛的人的不在。

  對情人的思念可以說是情歌的最大主題,第二大主題可能是失戀的失落。然而,思念存在於很多關係中,對親人的思念也很常見。

  非情歌被誤讀為情歌,就是抒情對象、情感、場景等與流行情歌過於相近,然後被誤讀的。但換個角度來看,實際上,愛情的思念和其他感情的思念,沒有多大區別。而失去所愛之人,不管是什麼關係,其面臨的情感狀態也是相似的。
  由此觀之,愛是相似的,而特地把愛情列為流行曲主要的描述對象,更多是因為愛情的不確定性遠比其他重要的感情關係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釋深明
釋深明
佛教徒,acg愛好者,魔幻、科幻小說創作者,把寫作當做生活方式的文藝青年,非全職股票投資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