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淺釋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定慧品第四〉
定,是由戒生出來的,由定才能發慧,這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你能持戒,可以得到無漏;你能修定,也可以得到無漏;你能發慧,也是得到無漏。所以你想要得到定,首先要持戒。怎麼叫持戒呢?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定慧第四,是第四品
原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淺譯:
「師示眾云」:六祖大師,開示一切眾生說。
「善知識」:各位善知識。
「我此法門」:我這個頓教的法門。
「以定慧為本」:以定和慧做根本、做基礎。
「大眾勿迷」:你們既然是善知識,就不要迷,不要執迷不悟。不要執著什麼呢?
「言定慧別」:不要執著說定慧是兩個,定是定,慧是慧,不要這麼執著。
要怎麼樣呢?
要「定慧一體」:定就是慧,慧就是定;雖然有兩個名,本體是一個。
「不是二」:不是兩個。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怎麼樣講呢?定,就是慧的本體,慧,就是定的用。定有什麼用呢?就是由定能發出智慧來。
「即慧之時」:就是你智慧現前的時候。
「定在慧」:定就在智慧裏包著。
「即定之時」:你就是在禪定之中。
「慧在定」:智慧就在定裏。
所以「若識此義」:你若明白定慧本來是一體,只不過用途不同。
「即是定慧等學」: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一體。
「諸學道人」:你們這些修行人。
「莫言先定發慧」:不要說先要有定,然後再發出智慧。
「先慧發定」:也不要說先有智慧,然後才能發出定力。你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你若沒有慧,也沒有定;沒有定,也沒有慧。所以定慧是一體的。
你若說定慧「各別」:是兩種,有一種分別。
你「作此見者」:若這樣地來見解。
「法有二相」:你就以為定慧是兩個了。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你口裏說好話,心裏存著不好的心,盡想著妒忌人、障礙人,貢高我慢、邪見、貪瞋癡在心裏頭。口裏說得很好,心裏不善。
「空有定慧」:根本沒有定慧的,定慧是空的。
「定慧不等」:定慧就沒有平等。
「若心口俱善」:你心裏善,口裏也善;口裏善,心裏也善,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內外都一樣,沒有兩樣,心口如一,口裏說什麼,心裏也就想什麼,不是口是心非。
「定慧即等」:這就是定慧均等,定慧一樣。
「自悟修行」:你自己明白,你自己就修行。
「不在於諍」:不是說我同人家講幾句爭論的話,教人知道我是有修行;或者講幾句賣廣告的話,教人知道我的名譽是最好。這不是在爭的。
「若諍先後」:你若爭先爭後的,一定要先定後慧,或者先慧後定,這樣來爭論這個道理。所謂「諍是勝負心」,諍,就爭勝負。
「與道相違背」:這和道理是相違背的。
「便生四相心」:你就會生出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這一有了爭,就不會得到三昧,就沒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慧。
「即同迷人」:你同人家爭論來辨別,就是凡夫的愚癡人。迷人就是最不明白的人,最愚癡的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所謂「諍是勝負心」,就是「勝負」兩個字。
你勝負心沒有斷,你一爭勝負,就生長出來我執和法執,我執和法執不斷,四相就生出來了,所以就「不離四相」:你有我執,就有人執;有人執,就有眾生執;有眾生執,就會生出壽者執來。不離四相,也就是生出這四種的執著,而變成四相。
「善知識」:各位善知識。
「定慧猶如何等」:定慧是什麼樣子呢?我現在給你們舉出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
「猶如燈光」:好像燈和光一樣。
「有燈即光」:你的定慧,就拿「燈光」兩個字來做比喻:有燈就有光,有光就有燈;若沒有光,也沒有燈;沒有燈,也沒有光,所以這定慧也就是這樣子。燈、光雖然說是兩個,其實是一體的。
「無燈即暗」:沒有燈就黑暗了。
「燈是光之體」:燈就是光的本體。
「光是燈之用」:光是燈的用。燈有什麼用呢?就是有光。光的本體是什麼?就是燈。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名字雖然有兩個,本體只是一個。
「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定慧這種的佛法,也就像燈和光一樣的道理。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定慧品第四〉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浅译:
「师示众云」:六祖大师,开示一切众生说。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
「我此法门」:我这个顿教的法门。
「以定慧为本」:以定和慧做根本、做基础。
「大众勿迷」:你们既然是善知识,就不要迷,不要执迷不悟。不要执着什么呢?
「言定慧别」:不要执着说定慧是两个,定是定,慧是慧,不要这么执着。
要怎么样呢?
要「定慧一体」: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虽然有两个名,本体是一个。
「不是二」:不是两个。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怎么样讲呢?定,就是慧的本体,慧,就是定的用。定有什么用呢?就是由定能发出智慧来。
「即慧之时」:就是你智慧现前的时候。
「定在慧」:定就在智慧里包着。
「即定之时」:你就是在禅定之中。
「慧在定」:智慧就在定里。
所以「若识此义」:你若明白定慧本来是一体,只不过用途不同。
「即是定慧等学」: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一体。
「诸学道人」:你们这些修行人。
「莫言先定发慧」:不要说先要有定,然后再发出智慧。
「先慧发定」:也不要说先有智慧,然后才能发出定力。你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你若没有慧,也没有定;没有定,也没有慧。所以定慧是一体的。
你若说定慧「各别」:是两种,有一种分别。
你「作此见者」:若这样地来见解。
「法有二相」:你就以为定慧是两个了。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你口里说好话,心里存着不好的心,尽想着妒忌人、障碍人,贡高我慢、邪见、贪瞋痴在心里头。口里说得很好,心里不善。
「空有定慧」:根本没有定慧的,定慧是空的。
「定慧不等」:定慧就没有平等。
「若心口俱善」:你心里善,口里也善;口里善,心里也善,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内外都一样,没有两样,心口如一,口里说什么,心里也就想什么,不是口是心非。
「定慧即等」:这就是定慧均等,定慧一样。
「自悟修行」:你自己明白,你自己就修行。
「不在于诤」:不是说我同人家讲几句争论的话,教人知道我是有修行;或者讲几句卖广告的话,教人知道我的名誉是最好。这不是在争的。
「若诤先后」:你若争先争后的,一定要先定后慧,或者先慧后定,这样来争论这个道理。所谓「诤是胜负心」,诤,就争胜负。
「与道相违背」:这和道理是相违背的。
「便生四相心」:你就会生出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这一有了争,就不会得到三昧,就没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
「即同迷人」:你同人家争论来辨别,就是凡夫的愚痴人。迷人就是最不明白的人,最愚痴的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所谓「诤是胜负心」,就是「胜负」两个字。
你胜负心没有断,你一争胜负,就生长出来我执和法执,我执和法执不断,四相就生出来了,所以就「不离四相」:你有我执,就有人执;有人执,就有众生执;有众生执,就会生出寿者执来。不离四相,也就是生出这四种的执着,而变成四相。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
「定慧犹如何等」:定慧是什么样子呢?我现在给你们举出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
「犹如灯光」:好像灯和光一样。
「有灯即光」:你的定慧,就拿「灯光」两个字来做比喻:有灯就有光,有光就有灯;若没有光,也没有灯;没有灯,也没有光,所以这定慧也就是这样子。灯、光虽然说是两个,其实是一体的。
「无灯即暗」:没有灯就黑暗了。
「灯是光之体」:灯就是光的本体。
「光是灯之用」:光是灯的用。灯有什么用呢?就是有光。光的本体是什么?就是灯。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名字虽然有两个,本体只是一个。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定慧这种的佛法,也就像灯和光一样的道理。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在認識精舍前,膀胱炎反覆發作長達五、六年,復發次數越來越頻繁,後來更是惡化到幾乎每個月都在吃抗生素,心裡感到很害怕,擔心吃到最後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傷害,或是因為抗藥性而最後變得無藥可醫。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大約在民國94年初認識一位朋友,當初她是慕我的名而來,她認為我幫忙照顧二嫂留下的四個小孩,令她很敬佩,但主要的目的是來渡我去○○道修行。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上週六早上我陪同女兒向她的業主菩薩道歉,懺悔文及誦經紀錄都準備好了,可是女兒當時在看平板,回我說:「現在在看youtube節目,要晚點。」我說:「好,給妳看15分鐘,再向妳的業主菩薩道歉。」女兒隨口回答:「好。」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在認識精舍前,膀胱炎反覆發作長達五、六年,復發次數越來越頻繁,後來更是惡化到幾乎每個月都在吃抗生素,心裡感到很害怕,擔心吃到最後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傷害,或是因為抗藥性而最後變得無藥可醫。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大約在民國94年初認識一位朋友,當初她是慕我的名而來,她認為我幫忙照顧二嫂留下的四個小孩,令她很敬佩,但主要的目的是來渡我去○○道修行。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上週六早上我陪同女兒向她的業主菩薩道歉,懺悔文及誦經紀錄都準備好了,可是女兒當時在看平板,回我說:「現在在看youtube節目,要晚點。」我說:「好,給妳看15分鐘,再向妳的業主菩薩道歉。」女兒隨口回答:「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文導讀: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導讀:   【何以故?】:空生起慧,解佛所說
Thumbnail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文導讀: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導讀:   【何以故?】:空生起慧,解佛所說
Thumbnail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