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嗨,大家好,我是費歐納公主。這次的武漢肺炎對於在他國讀書、工作或生活的你有什麼影響呢?如果你身在台灣,那你真的很幸福,所謂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以及封城(lockdown)對你來說,大概只是出現在新聞上字眼於圖片。澳洲跟歐美各國比起來,其實算是處理還不錯,感染人數截至六月底近八千人,死亡人數為一百零四人。不過七月初墨爾本傳出社區感染,這也成為了澳洲的第二波感染潮,目前墨爾本已經開始實行宵禁以及強制人民戴口罩,希望這些措施能夠讓疫情逐漸緩和下來。
澳洲四面環海,有先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不像許多亞洲歐洲美洲國家,國土相互緊鄰,因此理論上做好機場的管制,疫情應該不會太嚴重。但疫情初期,澳洲政府也有疏漏之處,其中紅寶石公主號(Ruby princess)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紅寶石公主號在三月十九號停靠雪梨港口,船上兩千七百人下船後便各自解散回家,沒有做任何健康紀錄、篩檢或者勸導自我隔離。結果隔天馬上爆出十三人檢測結果為陽性,截至四月,最少有四百四十位乘客檢測為陽性。諷刺的是,此狀況類似日本的鑽石公主號,而鑽石公主號的事件發生在二月初,顯然的,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卻沒有從中學到教訓。
澳洲的感染高峰期為三月中到四月中,每天都是上百例的增加。澳洲的健保(Medicare)在初期便宣布將給付病毒的篩檢以及住院醫療負擔,而新南威爾斯州(簡稱新州)政府也在三月底時頒布了"病毒防治管制特別條例",除了禁止非並要的外出活動,也同時禁止兩人以上的集會。所謂的非必要外出活動就是:除了買菜、看醫生、上班上學以及運動,你都要乖乖地待在家裡,要是你在街上閒晃,警察杯杯是可以開你罰單的!這些禁令不僅大幅減少了商業活動,也代表許多員工將面臨失業。的確,一些體質不良的餐廳在初期都應聲而倒,許多連鎖店也面臨無限期關店的困境。我原本有一個週日兼職的工作,在新州封城後,老闆也叫我先不用去上班了,這些都是無可奈何的。我們學校在前兩個月也傳出教職員將減薪20%的消息,想當然爾,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是如果你是決策者或者該公司的員工,你是要選擇不裁員但是大家薪水領少一點,或者大裁員但是留下來的人薪水一樣呢?
這段時間,只要出入公共場所,每個人都會刻意忍著不要擤鼻涕或者清喉嚨。對我這種有過敏性鼻炎,鼻子時常"濕濕的"的人來說,不能豪邁的擤鼻涕真的很痛苦。那時候去超市買東西,你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每個人的神情都緊張兮兮的,要是一不注意離別人太近,絕對會有一方立馬彈開,絕無誇張。雖然我住的這區相較於雪梨偏僻,人口也比較少一點,但是還可以看到大媽大叔們戴著塑膠手套購物,甚至有當地的果菜市場直接貼出「請勿隨意觸碰蔬果,碰了就要買」的標語,警告顧客謹慎購物。
像許多歐美國家一樣,澳洲在三月初時也出現了搶購潮,架上的衛生紙、義大利麵、白米、麵粉、泡麵、新鮮肉類還有冷凍食品全被搶光,舉凡任何有殺菌效果的清潔劑也被一掃而空。一開始我看到空蕩蕩的層架只覺得荒唐,不過接連兩三個禮拜看著空無一物的貨架,心裡也開始慌了起來。此時,我的理智被可能買不到東西的恐慌淹沒,腦波弱到開始亂買(跟我平常小氣摳門非半價品不買的習性完全不同啊),不過那時候瞎買的東西,到現在還原封不動地躺在我的儲物櫃裡XD。當時我們家衛生紙也快用完了,我只好早晚都去超市堵衛生紙上架,但是本公主人品不好,每次去架上都是空的,千堵萬堵就是賭不到。還好我家室友小妹妹機靈,上網買了96捲衛生紙,解除了我們用水洗屁屁的危機。不過這衛生紙背後有一個很靠北的故事,接下來等我們聊到室友時,再跟大家娓娓道來。
我們學校對COVID的反應很快,在三月中時,校方把期中假期提前並延長為兩週(在澳洲,一個學期為十三週左右,通常在在第八週到第十週左右會有一個禮拜的期中假期).也決定在期中假期後,把所有的課程都改為線上教學。所以教職人員便利用這兩個禮拜的時間,把課程內容轉為線上課程。此時學校開始鼓勵大家待在家裡工作,並且在州政府宣布封城後,更進一步進行大樓進出管制,只有持有門禁卡的人可以進出。我的博士學程雖然不用修課,但是對於一個極度依賴辦公室工作(畢竟家裡只有一台簡單的十二吋筆電),也時常需要進出實驗室做實驗的人來說,這個政策讓我安心了不少。
我的實驗非常仰賴校外其他單位的儀器,因此這次疫情對我的研究有很嚴重的影響。我們今年本來預計要出國做實驗,但是現在看起來,可能連明年都沒辦法成行了。學校針對我們這些做研究的學生也有提出相對應的措施:校方建議我們先與指導老師討論一個為期半年到一年的B計畫(contingency plan),如果需要,也可以轉為兼職學生(part-time study)或辦理休學。在我們系上,大部份當地的博士生都已轉兼職,以爭取更多時間與延展獎學金年限,但這對留學生來說是不可行的。依據澳洲移民局規定,所有學生簽證持有者(aka.留學生)都需要全職學習,所以我只剩下休學回家或者硬著頭皮念下去這兩個選項。無論選哪一個,我內心都非常的掙扎。如果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都沒辦法做實驗的話,我能如期畢業嗎?如果不能,到時候沒有獎學金了該怎麼辦?要是休學回家,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回來,那我這一年的結果不就白費了嗎?雖然和大老闆與小老闆討論後,我們決定這段時間先寫論文手稿以及重複驗證之前的實驗結果結果,但是有限的金錢跟時間還是讓我不禁感到憂慮。
坦白說,在二月初的時候我曾經想過買張機票回台灣,畢竟以一個國際學生的身份處在澳洲,心裡還是很害怕,要是真的大流行起來.澳洲大概也逃不了吧?身在異國的外國人,生病是一件身心煎熬的事情,因為隨即而來的醫療費以及心理壓力真的不是普通的大。想當初我在雪梨接連兩天扭傷左右腳,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的扭傷,兩個禮拜後腳還是腫得跟米孤一樣大,這時才發現大事不妙,於是趕緊去看醫生複診,付了貴森森的三百多塊澳幣,照了兩張X-ray後,才知道右腳踝是韌帶撕裂傷。雖然醫生有開一張「兩個禮拜內都不適合去上課或上班」的證明,但本公主實在很害怕課業跟不上,每天還是每天一跛一跛去上課。總之,經過一番靜思考了,覺得進出機場人口多且不易管理,應該是病毒最容易傳播的地方.再加上這一離開實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繼續做研究,到時候也不知道能不能銜接的上,於是我決定留在澳洲跟他賭一把。果不其然許多大國都在三月中陸續開始了邊境管制措施,而澳洲也隨即關上了國境。
自從在家工作後,使用線上會議軟體開會也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分。線上會議的好處很多,一旦關上靜音與關視訊後,沒有人知道你在幹嘛。偶爾離開座位去泡個茶上個廁所都沒有問題,一邊開會一邊打報告也是很正常的。我老闆是一個沒有時間管理概念的人,每次排定開會要都要等最少一個小時,而且他就是要你在他的辦公室外等(沒錯,要是你沒有在他辦公室外面等他還會大發雷霆)。自從我們改為線上開會後,每次開會他都好準時,這大概也是線上會議的好處之一吧。線上會議雖然沒有地點限制,但是很難取代傳統開會時,隨意捻來在紙筆或白板上的書寫討論。我是一個比較依賴視覺意象來溝通的人,尤其是和老闆們討論科學原理理論時,只用聽的真的會有一種哩勒公殺小的感覺。這時後,做好會議記錄以及事後馬上查詢資料、追蹤回覆就很重要了。
這一陣子,我心裡一直都偷偷地希望我阿母不要看到澳洲的新聞,不然以她搞操還的個性,要是看到澳洲的感染數續上升,以及第二波感染潮的來臨,她可能會昏過去。其實我也挺擔心的,不知道這個疫情會持續多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台灣,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和朋友一起到酒吧開心地喝酒聊天大笑,雖然我已經慢慢地接受這些的改變,但是心裡還是很希望這一切都像海濤法師說的一樣,是假的…
5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r. WTF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T in Germany) 身在熱衷於安排一切的德國,2020一月中,我已將行程表一路排到了八月,並且把所有機票都買好了,(關於排計畫這件事,有同事一路已經排到了聖誕節的假期,我只能佩服),並期待著這一年的收穫。 受到COVID-19的影響,這一整年公差或私人的旅行機會一項一項地取消,包含原本預計
我只知道在這注定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上,我在場上看著、被影響著,像是在暴風雨的海灘邊,看著狂滔的海浪,而心底因為體會到自己的渺小而沉靜,坐下來啜飲一杯茶,不管怎樣且戰且走。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常常在以為一切已得心應手之際,現實就猝不及防地讓你跌個狗吃屎。年過三十,沒有家累,一人隻身在外,所有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得自己一肩扛起,因為這是個「自己選的路,再辛苦也要走下去」的概念。如果要我細數出國念書的心得,那大概會是以一本名為「女漢子養成記」的長篇小說,連載待續中。
嗨!我是T。目前在德國北部就讀博士班。在德國的博士班學制基本上是三年為基準,但進入到第四年或是第五年也是可能發生的事。在德國所謂唸博士班是工作的一種,是有給薪,同時也要繳稅的;而我在德國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來自DAAD獎學金。在我碩士畢業之後,歷經了一年的準備和申請,就來到德國參與這裡的工作團隊,做海洋
知道自己的看法、觀點與體驗都是以管窺見數千數百年前就累積出來的現在,侷限在自己曾活過的歷史裡來描述這些自以為的不可思議,可以說是一種自以為是與狂妄。但如果能夠讓想要出外生活在不一樣天空下的人有多些準備,這不全然美好但只僅此一次的旅程。為那些不滿足於抵達、看見的人,生活在他方需要的勇氣與前車之鑒...
(T in Germany) 身在熱衷於安排一切的德國,2020一月中,我已將行程表一路排到了八月,並且把所有機票都買好了,(關於排計畫這件事,有同事一路已經排到了聖誕節的假期,我只能佩服),並期待著這一年的收穫。 受到COVID-19的影響,這一整年公差或私人的旅行機會一項一項地取消,包含原本預計
我只知道在這注定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上,我在場上看著、被影響著,像是在暴風雨的海灘邊,看著狂滔的海浪,而心底因為體會到自己的渺小而沉靜,坐下來啜飲一杯茶,不管怎樣且戰且走。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常常在以為一切已得心應手之際,現實就猝不及防地讓你跌個狗吃屎。年過三十,沒有家累,一人隻身在外,所有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得自己一肩扛起,因為這是個「自己選的路,再辛苦也要走下去」的概念。如果要我細數出國念書的心得,那大概會是以一本名為「女漢子養成記」的長篇小說,連載待續中。
嗨!我是T。目前在德國北部就讀博士班。在德國的博士班學制基本上是三年為基準,但進入到第四年或是第五年也是可能發生的事。在德國所謂唸博士班是工作的一種,是有給薪,同時也要繳稅的;而我在德國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來自DAAD獎學金。在我碩士畢業之後,歷經了一年的準備和申請,就來到德國參與這裡的工作團隊,做海洋
知道自己的看法、觀點與體驗都是以管窺見數千數百年前就累積出來的現在,侷限在自己曾活過的歷史裡來描述這些自以為的不可思議,可以說是一種自以為是與狂妄。但如果能夠讓想要出外生活在不一樣天空下的人有多些準備,這不全然美好但只僅此一次的旅程。為那些不滿足於抵達、看見的人,生活在他方需要的勇氣與前車之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疫情的持續,自我健康管理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兒童。以下是一些建議,有助於保護這兩個特別容易受到傳染病影響的年齡組。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疫情大爆發,「RaTG13病毒」(即此前的「RaBtCoV/4991病毒」)越發成為舉世聚焦矚目的存在,各界都確定其為目前已知與大流行Covid-19病毒最接近的「近親親屬」毒株,這也意味著在通關鎮銅礦洞中所發現的9種病毒是世人眼下已知之「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
Thumbnail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染冠狀病毒後,出現糖尿病、疲勞或血栓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可能會持續至少兩年。
Thumbnail
今年3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了獲得國會兩黨支持的S.619號法案,自此《2023年Covid-19病毒起源法案》(COVID-19 Origin Act of 2023)正式生效、成為美國法律,使美國政府必須在生效的90天內盡可能解密關於Covid-19病毒起源的所有情報,
Thumbnail
現在的COVID-19似乎已經沒像以前剛出來時那麼可怕,因為致死率較沒這麼高症狀較平常感冒的嚴重一些。 怎說呢 ? 記得0824剛考試完的隔天就覺得喉嚨有點怪,心想 : 不會吧 ! 感冒了?! 0825當天夜裡喉嚨開始作怪,只有喝熱水緩解,想說應該不會這麼碰巧或許哪一天吹冷氣+電風散風太大的
Thumbnail
當有了COVID19 病毒🦠院內群聚,就會引起了醫院封院或清院,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去年5月,發表了有關封院,清院的預測和建言。 意大利🇮🇹科學研究,其國際論文在2020年11月,發表在"災難醫學暨公衞備戰"(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
Thumbnail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俄勒岡州大學Unive
Thumbnail
當時為了解決這個世級死亡傳染病 美國CDC決定,只要「疫苗接種有50%有效率」,就允美國政府可以獲得緊急使用授權。 臨床實驗 在做臨床實驗,我們做到的 都是在完美假設下,可控範圍下所得做出來的實驗結果 例如,我們在做臨床實驗,要排除有慢性病患者,太老、太幼小的患者.患者..這些就是「可控環境」.
Thumbnail
2020 世界各地遭受一位不速之客 Corona Virus 的拜訪,席捲全世界,打亂了所有世人的日常生活。歐洲各國當然也難逃此劫,雖然比亞洲意識到的晚很多,但不敵 COVID-19 的強大火力,終在今年三月初開始紛紛淪陷為疫區。歐洲各地台僑在疫情期間孕育出了許多的廚神。
Thumbnail
最近從香港🇭🇰報導再次感染COVID19 ,荷蘭🇳🇱,比利時🇧🇪,也陸續出現「再次被感染」者的出現!記者詢問為什麼呢? 我前天剛好唸到一篇哈弗大學發表在「細胞」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COVID19 大流行下,有些患者會有易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其實早在SARS、MERS,這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疫情的持續,自我健康管理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兒童。以下是一些建議,有助於保護這兩個特別容易受到傳染病影響的年齡組。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疫情大爆發,「RaTG13病毒」(即此前的「RaBtCoV/4991病毒」)越發成為舉世聚焦矚目的存在,各界都確定其為目前已知與大流行Covid-19病毒最接近的「近親親屬」毒株,這也意味著在通關鎮銅礦洞中所發現的9種病毒是世人眼下已知之「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
Thumbnail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染冠狀病毒後,出現糖尿病、疲勞或血栓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可能會持續至少兩年。
Thumbnail
今年3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了獲得國會兩黨支持的S.619號法案,自此《2023年Covid-19病毒起源法案》(COVID-19 Origin Act of 2023)正式生效、成為美國法律,使美國政府必須在生效的90天內盡可能解密關於Covid-19病毒起源的所有情報,
Thumbnail
現在的COVID-19似乎已經沒像以前剛出來時那麼可怕,因為致死率較沒這麼高症狀較平常感冒的嚴重一些。 怎說呢 ? 記得0824剛考試完的隔天就覺得喉嚨有點怪,心想 : 不會吧 ! 感冒了?! 0825當天夜裡喉嚨開始作怪,只有喝熱水緩解,想說應該不會這麼碰巧或許哪一天吹冷氣+電風散風太大的
Thumbnail
當有了COVID19 病毒🦠院內群聚,就會引起了醫院封院或清院,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去年5月,發表了有關封院,清院的預測和建言。 意大利🇮🇹科學研究,其國際論文在2020年11月,發表在"災難醫學暨公衞備戰"(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
Thumbnail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俄勒岡州大學Unive
Thumbnail
當時為了解決這個世級死亡傳染病 美國CDC決定,只要「疫苗接種有50%有效率」,就允美國政府可以獲得緊急使用授權。 臨床實驗 在做臨床實驗,我們做到的 都是在完美假設下,可控範圍下所得做出來的實驗結果 例如,我們在做臨床實驗,要排除有慢性病患者,太老、太幼小的患者.患者..這些就是「可控環境」.
Thumbnail
2020 世界各地遭受一位不速之客 Corona Virus 的拜訪,席捲全世界,打亂了所有世人的日常生活。歐洲各國當然也難逃此劫,雖然比亞洲意識到的晚很多,但不敵 COVID-19 的強大火力,終在今年三月初開始紛紛淪陷為疫區。歐洲各地台僑在疫情期間孕育出了許多的廚神。
Thumbnail
最近從香港🇭🇰報導再次感染COVID19 ,荷蘭🇳🇱,比利時🇧🇪,也陸續出現「再次被感染」者的出現!記者詢問為什麼呢? 我前天剛好唸到一篇哈弗大學發表在「細胞」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COVID19 大流行下,有些患者會有易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其實早在SARS、MERS,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