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的事了。
2019年4月,讀完兩本書後,突然湧現一個念頭:想去看看書裡的那個地方。
於是,5月,啟程。
(這不是攻略,只想分享我看到的緬甸)
出發前
出發前,我在內心設定緬甸可能的模樣,期待能夠一一印證。和以往旅行的心情不同,以前會希望住到乾淨舒適的飯店、吃到美味的道地料理、前往景色優美的地方;這次,我反而期待看到與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
這次的旅行可說是《真確》的訪視,這本書影響我最多的不是思考偏誤,而是在國家的發展上,每個國家其實都在走同樣的道路,以便利、生活無憂的方向前進。
我預設緬甸是在第二、第三級國家之間,也就是40、50年前的台灣。
我父母小時候住在「土角厝」,是用泥巴塊堆起來的房子。每次下雨,屋內的地上就滿是泥巴水,那時候沒錢鋪設水泥地,所以地板就是泥土,壓得比較實的泥土。
我想,緬甸可能也是這樣吧。
緬甸的房子
雖說我如此想像、給自己打預防針,不過看來,我多慮了。
仰光,我落腳的地方。從陽台望去是緊密相連的住宅區,很像都更前的台灣小區。
在這些房子裡,我發現幾個特徵:
- 漢人比較有生意頭腦(會賺錢),所以同樣在仰光,唐人街就很不一樣。
- 住家的電線都是獨立牽線,所以市景比較凌亂。
- 建造沒有統一風格,緬甸有100多個種族,較無祖國意識的中心信仰,這個特徵顯現在市井風格上。鐵皮屋頂佔了九成(因為鐵皮屋便宜)。
仰光,饒太太的家是木造屋。
來自福建的饒太太,在她父祖一輩逃難至此。
緬甸是個幾乎和戰亂劃上等號的國家,提到緬甸,總會想起翁山蘇姬、軍政府,以及種族內鬥。
住在仰光的饒太太,就是在戰爭頻仍的年代,她的祖父父親到仰光定居,大概在20世紀初遷移,當時來緬甸的漢人幾乎是如此,為了存活而來,當然更多是為了掏金夢。
仰光,饒太太的半戶外炊事小灶。
年紀大的她還要彎腰蹲低,其實很辛苦。
饒太太會說閩南話(福建話),有著很明顯的腔調,我甚至無法聽清。饒太太很好客,給我的感覺就像過世的外婆,總是把家裡最好吃、最昂貴的端出來,非常親切。
穿越時空的交通工具
如果要看交通工具的進步曲線與體驗,在這裡可以一次享受。緬甸的車子大多是從其他進步的國家買進,買進那些被淘汰的車子,所以種類五花八門。
過馬路的時候,要拿出「花木蘭」電影裡奶奶的魄力:閉上眼睛直接走過去!很多路口雖然有斑馬線,但沒有紅綠燈(只有非常熱鬧的大金寺和市政廳附近才有紅綠燈)。
我看到公車的歷史:
- 總是大開窗戶、沒冷氣、而且有車掌小哥(爸媽年代沒有門的公車)
- 有冷氣但不涼、絨布座椅其實很髒、下車鈴常故障(我高中在鄉下搭的公車)
- 冷氣強勁、有跑馬燈、塑膠座椅、有很多把手(遍及全台的短途公車)
長途客運旁簇擁著計程車司機們(和一位化緣的比丘),下車時覺得自己像明星一樣被迎接。
不只公車,計程車也很多樣:人力腳踏車、摩托車、發財車(小貨車後面搭起布棚、安置兩排長凳,最多可運載8人以上直到滿車)、冷氣壞掉的轎車、有冷氣的轎車。
雖說是計程車,車上並沒有計程表或計時表。在這裏,只要會開車就等於有一技之長,於是貸款、買車、賺錢,也因此,計程車供大於求,大家都在搶一碗飯吃。有句話說,「有多少輛拉車,這個國家就有多窮」,我為此心酸。
坐在計程車上,被帶領彎過一個個街區再繞出來,總在漫天沙塵下,看到一點一點零星的繽紛,再細看發現原來是塑膠垃圾。見市容如此,我想起台灣,去年環保署正在推廣禁用塑膠吸管。生在台灣,我是慶幸的;看到緬甸,我不禁懷疑:
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是否一直在「重蹈覆轍」?重蹈現在已進步國家的覆轍。
半個世紀後,緬甸環保意識普及,人們會否萌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念頭?
當環保製品取代了塑膠物品,這些曾服務過這座巨大城市的商品(垃圾)們,又會流到哪裡去?
《真確》說服我世界正在一點一滴的改善,貧窮國家並沒有想像中的貧窮,他們還是能溫飽、人手一支手機(緬甸住家沒有電話但人手一機,緬甸的通訊發展是跳躍式的,從電報直接跳到手機的概念)。然而,這些改善真的是「好」嗎?還是滅亡?
寫到這裡,正值諾蘭導演的電影《天能 TENENT》熱映,電影為我解答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做了不一樣的事,現實是否能改變?
What’s happened, happened.
「發生過的已經發生。」尼爾回答了不止一次。
如果有人勸戒緬甸人,濫用塑膠製品將導致環境失衡、氣候破壞,他們會否停止使用?不會,發生過的已經發生,地球暖化是不可逆的果,也是因,每一顆失序的地球,都是每一種全新的起源。
仰光,某菜市場。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
在仰光的郊區小道,乾瘦的車伕騎著自製的「計程車」(腳踏車拉著輪椅),使勁全身力氣,站在踏板上費力地踩,路上煙塵滾滾,已經幾個月沒下雨,仍要硬著頭皮,一個踏板一個踏板,賣力向前。
我匆匆來到這裡,剽竊人們的故事,關於努力和勇氣、堅守的夢想,不能幫助什麼,也無法留下什麼,只能看一眼,再繼續往前走,不能停止。
願閱讀,讓世界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