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時和選股? 冷靜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記得曾經有長輩跟我說過,「買股票就要買會漲的,不要買會跌的。」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很有道理。但我怎麼知道它會漲還是會跌? 這就是問題所在。

有人說,買好股也要買在好價位,有人說,選股票比判斷進出場時機還重要,也有人說,抓準買賣時機比挑什麼標的還有意義。其實這些話隱含著兩個股市裡的行為,「選股」和「擇時」。選股,指的是買什麼。例如有人用基本面、板塊或題材分析,找出想要入手的公司。股神巴菲特和很多投資大師,就是有自己獨特的選股技巧,因此為世人景仰。擇時,指的是什麼時候。我預測股價要到高點了,趕快賣掉,它要觸底反彈了,我趕快買進。許多技術分析的老師就在做這件事情,告訴大家有什麼交易的訊號。

很可惜,這些動作基本上就是徒勞無功。過去幾十年來,已經有數篇論文和研究,在討論投資報酬隨著時間的變化率,到底是受什麼因素影響。是選股能力嗎? 還是擇時能力? 他們發現,長時間以來,大部分的報酬變化率,取決於資產配置,它佔了88%-93%不等。而「擇時」加上「選股」,只佔了剩下大約10%。(給比較認真的讀者,如果想去找相關研究,請注意這裡是time series而非cross sectional,市面上有很多書寫不清楚!) 所以,這些動作雖然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上面說的是報酬變化率,但投資人很可能更關心的是實際報酬,畢竟講再多也不如賺錢實在。根據同一些研究資料(1987 Brinson, Hood, Beebower ) 顯示,擇時的基金們,平均少0.67%的報酬,選股的基金們,平均少0.36%的報酬。選股又擇時的基金,也就是實際上的表現,少了1.1%報酬。有人會反駁,才少那麼一點點,很重要嗎? 還真的很重要。

首先,既然都知道是一點點了,那不是剛好側面證明,選股和擇時沒什麼影響嗎? 如果它們很重要,影響就不會是一點點了。再來,這邊的影響都是負的,也就是越處心積慮想要挑股票、挑時間,那平均的效果就越差。這裡是指平均值,所以一定有比較厲害的,也會有比較差的。這些研究不是在說,沒有人可以透過選股和擇時來打敗大盤,而是說,平均而言,做越多動作,只會承受更大的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都是找專業基金經理,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動用的資金、掌握消息的速度…都遠超我們散戶。他們表現都這樣了,我們還要不信邪嗎? 還想著去硬碰硬嗎?

我知道,進入市場不是只為了賺錢,好玩也很重要。如果真的要把選股和擇時分出高下,我覺得還是選股好一些。事實上,這兩個因素相比,許多超額回報都來自選股而不是擇時。歷史上只有選股大師,沒有擇時大師,更多的,是許多自以為是的幸運兒,然後在下一次賭博時消失於檯面上。想想看,各國的股市,長期而言是緩慢上漲的,也就是在場外的時間越久,我越有可能錯失上漲的機會。想要擇時,除了要想怎麼退出,還要想怎麼再投入,除非人生就只買賣這一次。所以平均而言,那些進進出出的人,待在股市的時間比別人少,獲利的機會就會降低。

如果,各位想打破沙鍋問到底,就是想知道擇時到底多「無用」,那我這邊再引用一篇論文 (1975 Sharpe,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第65頁)。如果是波段操作,想要預測一年的低點和高點,進而獲取比待著不動更好的獲利,需要多少準確率。我可以告訴各位,答案很可怕。(我要先介紹兩個名詞,算術平均回報和幾何平均回報。假設我一年賺100%,隔年虧50%,那我的算術平均會是每年25%,而幾何平均會是0%。) 回到研究本身,想要靠「擇時」打敗「持有不動」策略,以算數平均數而言,需要74%的準確率,而若以幾何平均數而言,需要83%的準確率。可能嗎? 絕大部分的所謂專家、分析師,都不可有這種水準,所以當然得面對虧損。比較現代的論文中,統計出擇時平均會讓投資者每年損失1.5%-2.5%不等的績效。我想,散戶投資者還是不要走這條路,會比較能賺錢。真的有這麼高的預測能力,市場上有太多的工具可以操作了,也不用來投資股票。

選股和擇時,一直是很吸引人的議題,也是眾多高手、大師、達人能表演的招數。但事實上,長期而言這些因素影響都不大,認真的講,它們還會讓我們賺得更少。金融市場就是這麼神奇的地方,幾十年來的不同研究,數據差異不大,結論也都一樣,但偏偏就是有勇敢的小散戶想要試試看,所以滋潤了其它理性投資者,也養肥了許多賣書的、上課的、名不見經傳的、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專家。

我覺得,各位想要賭賭看也不是不行,這也有好玩之處。只是隨著金額和年紀越大,我們或許應該採用更聰明、更賺錢、更輕鬆的方式,來讓資本慢慢成長。投資是一輩子的事情,輕鬆而快樂,不是很好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狂徒的沙龍
492會員
108內容數
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狂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8/30
長輩曾經告誡我,千萬不要借錢投資,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
Thumbnail
2020/08/30
長輩曾經告誡我,千萬不要借錢投資,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
Thumbnail
2020/08/30
定投,定期定額投資,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但我今天要拆穿一些市面上的謊言。
Thumbnail
2020/08/30
定投,定期定額投資,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但我今天要拆穿一些市面上的謊言。
Thumbnail
2020/08/28
「股票不是要看線嗎?」這是我在很久以前對股票的認知。
Thumbnail
2020/08/28
「股票不是要看線嗎?」這是我在很久以前對股票的認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單純投機的角度是在猜股價漲跌,如果加上基本面或籌碼的條件,則有機會提高猜對的機率,同時具備投資與投機的思維,才有較高的獲利機會。
Thumbnail
單純投機的角度是在猜股價漲跌,如果加上基本面或籌碼的條件,則有機會提高猜對的機率,同時具備投資與投機的思維,才有較高的獲利機會。
Thumbnail
當你決定展開投資投票的行動時,萬不能以情緒的高低點做為買賣時機;比如說,你發現了一支股票很想買進,但遲未出手,因為你對它不甚了解,始終猶豫不決,可股價每天漲個不停,直到有一天,你的壓抑被股價向上噴出、爆量創高給震驚,再受不了,顧不得它是何原因上漲,一股腦兒梭哈買進,代表高點已盡,從此註定與它相依為命
Thumbnail
當你決定展開投資投票的行動時,萬不能以情緒的高低點做為買賣時機;比如說,你發現了一支股票很想買進,但遲未出手,因為你對它不甚了解,始終猶豫不決,可股價每天漲個不停,直到有一天,你的壓抑被股價向上噴出、爆量創高給震驚,再受不了,顧不得它是何原因上漲,一股腦兒梭哈買進,代表高點已盡,從此註定與它相依為命
Thumbnail
長線必勝、一週交易紀錄與感想、披著炒股外衣的存股族。
Thumbnail
長線必勝、一週交易紀錄與感想、披著炒股外衣的存股族。
Thumbnail
最近在網路看到有人在問,$請問,以存股的角度每年獲利有5%, 但是現在已經獲利到50%你們會繼續存股,還是獲利出單$ 討論很熱烈,有人說獲利了結,賣了,有人說繼續放著,不要賣,那你覺得呢? 今天就來研究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問題,首先,發問者,是以存股的角度 來化解這種不安,否則就無法操作了。
Thumbnail
最近在網路看到有人在問,$請問,以存股的角度每年獲利有5%, 但是現在已經獲利到50%你們會繼續存股,還是獲利出單$ 討論很熱烈,有人說獲利了結,賣了,有人說繼續放著,不要賣,那你覺得呢? 今天就來研究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問題,首先,發問者,是以存股的角度 來化解這種不安,否則就無法操作了。
Thumbnail
投資人的風險和外在情勢有關,也和自身資金運用有關,覺得股價開始修正就應該出場,是受到外在情勢影響而做的判斷,但如果大部分的資金是長期投資領取股息的持股,根本不在乎股價如何波動,不會因為股價下跌就出場
Thumbnail
投資人的風險和外在情勢有關,也和自身資金運用有關,覺得股價開始修正就應該出場,是受到外在情勢影響而做的判斷,但如果大部分的資金是長期投資領取股息的持股,根本不在乎股價如何波動,不會因為股價下跌就出場
Thumbnail
除了買進時機必須恰到好處之外,也必須是在適當時機賣出,碰到一次時機的(買進)巧合比較容易,機率也比較高,但是要碰到連續兩次的巧合(買進+賣出都在對的時機)就很不容易
Thumbnail
除了買進時機必須恰到好處之外,也必須是在適當時機賣出,碰到一次時機的(買進)巧合比較容易,機率也比較高,但是要碰到連續兩次的巧合(買進+賣出都在對的時機)就很不容易
Thumbnail
維基百科說: 股票(英語:stock share)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發給投資者作為公司資本部分所有權的憑證,成為股東以此獲得股息(股利),並分享公司成長或交易市場波動帶來的利潤;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這段話點出了股票的獲利來源:股息、公司成長、最後則是交易市場波
Thumbnail
維基百科說: 股票(英語:stock share)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發給投資者作為公司資本部分所有權的憑證,成為股東以此獲得股息(股利),並分享公司成長或交易市場波動帶來的利潤;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這段話點出了股票的獲利來源:股息、公司成長、最後則是交易市場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