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狂歡酷兒在日本》多元性的狂歡派對

2020/09/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只有同性;異性,性別與性向是彩虹的光譜色
電影原名:Queer Japan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一直以來被當作一個亞太地方先進、文明且民主的代名詞,例如動漫畫故事技法創作多樣性、還有性產業的發達、甚至有著舉世聞名的女性妄想男男戀創作「BOY’S LOVE」。而在這之中所謂性少數與LGBT等娛樂產業,在日是一個怎麼樣的模樣,透過電影中也許可以瞧見那個你鮮少接觸又華麗的世界。
《狂歡酷兒在日本》是2019年加拿大電影人科爾本斯所拍攝的關於日本酷兒與同性戀族群的性少數產業與在日酷兒所面臨的挑戰和如今現階段的狀況。透過日本主要多元的幾個地區,拍攝當地的派對、酒吧老闆與藝術家、非營利組織等等,讓觀眾更了解和踏入這個迷幻的日本狂歡派對。
如要以一位曾經短暫待過日本性產業,或是認識到同性戀在日的我來說,日本的LGBT狀況有逐步改變的面向,也有完全守舊或不變的一面,整體來說與過去有了不少差別。
其實因為受到西化基督與文化的影響前,江戶時期整體上並未對於同性戀行為、跨性別也太多限制,可從寺廟、武士、貴族等文化相關記載看出對於性與愛,日本江戶是一個極為開放的年代,而受西化教育後才受於限制,但在當代又逆轉回來對於性與愛的看法在僵化的制度下有了些反轉。
《狂歡酷兒在日本》是加拿大電影導演花五個月的時間於日本拍攝的關於性與性像認同的專題紀錄片。拍攝當今在日本活耀的派對活動、藝術家、政治家與舞者、扮裝皇后、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的LGBT等人群。每個人的職業和經歷都有著相近但又不太一樣的經歷,但共通點是在西化後的現代日本周遭找不到共通性。
電影中可以看到各種當代日本活躍有些連台灣都耳熟能詳的名人,如:在漫畫圈盛名的性虐同志漫畫家田龜源五郎、第一位公開的日本跨性別政治家上川あや、還有有日本同性戀雜誌三大誌之一的G-men雜誌創始人長谷川博史等。
這部紀錄片拍攝是以人物訪談和紀錄影片為主,算是很傳統手法的紀錄電影,雖然拍攝的內容並不深刻與探討太多日本LGBT核心那一面,還有對於同志冷暴力的另外一面,但《狂歡酷兒在日本》拍攝出日本在性別與性向癖好上的多元性。
例如在漫畫家田龜源五郎的性向認同是男性喜歡男性,但在男男之中還有關於皮繩性虐的這點性向之外的性癖好,這也是說明在同志情慾中並不是只有單方面的男對男而已,他就跟異性戀的性愛一樣有著多元的癖好與喜好性質。
在這部紀錄片中,很不錯的一點是他拍攝鮮少被提起的關於女同志、女跨男的群體。在全球媒體上,對於女同性戀者和女跨男群體的報導和描繪的拼圖比起男同志和男性族群是非常少的。
尤其在日本對於女性壓抑的社會中,這些紀錄與訪談是可貴的,甚至表達出在女同志群體中和女跨男性別族群之間的矛盾,也顯現日本同志群體長久的封閉小圈圈文化,在日本有許多性少數群體是不互相交流的,這跟台灣的性少數群體一家人的狀況有著大不同。
電影中有拍攝出一群裝扮的群體,而這裡電影中有巧妙的將他們分類出來,對於裝扮通常許多人會想到變裝皇后,但這部《狂歡酷兒在日本》中有提到「橡膠癖好」這個族群。
這類的族群大方向一點算是戀物癖,是一群喜歡橡膠、伸縮緊身衣服材質的一群性同好,通常就算在異性戀的性癖好中也很少看見這樣的群體在螢光幕前描述自我的性癖跟對於為何喜愛橡膠與緊身服材質甚至在舞台上展現的樣子,這是我認為在這部電影中滿驚艷的地方。
並且在細節的地方如在聽障同志人士章節,可以看見對於手語中並無表示對於各種性傾向和性別的比法,這讓聽障者無法向人溝通他自我的狀況與傾向,在電影中也有說明出來,對於障礙者但卻是同志的人群如果沒有專門的名詞去溝通會讓這群人越來越弱勢。
而裡頭也拍攝出因為自身問題而透過雜誌和自設網站而去設身處地替身障LGBT族群人士發想發現並發表關於通用性向專有名詞的手語降低聽障人士同志被排除在外的局面。
《狂歡酷兒在日本》中有不少訪談者他們對於性向的心路迷思,有人敘述關於過往求學時因性向暴露被霸凌的經歷,也有關於透過變裝找到自我的價值、甚至也有人一直在摸索自己的性別與性向,甚至有女跨男熱情的展現出自己的強壯體態,這點等等都可以展現出日本主流媒體外那些被忽略多樣日本魅力。
性別與性向是一個多元斑爛的世界,如社會只限定在一個框框內的僵化,那這些自由開放的多元價值觀也等同被抹滅,成為了表明自由時而專制的兩面社會。
雖然電影中探討的是日本社會下的酷兒族群,但卻也是整個亞洲社會的樣貌、台灣是、香港是、韓國更是應該讓這些群體被看見。酷兒過去是對於性少數分子的怪異貶低的詞彙,但如今當大家都認同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士獨一無二時,這些怪也不見怪,無論你的性與愛是什麼,一切都如此怪美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75會員
699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