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廣州雜談(8)之 大時代的羊城連結

2020/09/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世界各地為遏止疫情擴散,紛紛「封關」,要求入境人士作強制檢疫,甚至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邊界間的人員流動隨之剎停。如斯情況下,自己也無法執行任何前往廣州的計劃,之前三年在暑假也有去過的南國書香節,今年也斷纜了(它並沒有像香港書展般延期舉行),兩年前在1200bookshop過夜的經歷,也似乎難再有下一次。
加上,黨安法的實施,和牆內對民眾的監控力度借著疫情而急促「進化」,令進入支國國境的風險,比起反送中運動爆發的時候,更以幾何級數上升。反送中運動爆發初期,在關口被截查,甚至扣留問話數個小時,一度令不少人聞風喪膽,但現在政府計劃,待疫情稍趨穩定之時,要進入支國就需要自行做病毒檢測和申請「健康碼」,變相需奉上更多個資予這個難以信任的政體;而當下有十二港人,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前往未竟之地之時,卻被支國無理拘禁,近一個月仍然音訊全無,家屬的各種卑微請求也如同「石沉大海」,切實地引證了「送中」的恐怖之處,在支國境內會否被人盯上而無故消失,也難以預知。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無法判定倘若沒有武漢肺炎的爆發,健康碼式社會監控及毒辣的黨安法就未必會那麼快就成為港人激烈反抗的「回報」,扮鵪鶉的暗黃仍可有一段相對較長的歲月靜好時光。

在無法出國的日子,不少人只能夠透過「staycation」,例如租幾晚本地的酒店入住,就當是享受了假期;或在網上看看外地景色的影片圖片、參加VR虛疑旅行團「望梅止渴」。2020年的我,也只能透過網絡,不致讓自己完全忘記廣州的城市景象,及對這個城市留有一丁點的連結:

1) 地鐵族論壇、廣州公交吧

多年前曾經寫過,自己對香港社會時事的關注,某程度是透過交通愛好培養出來的。透過巴士和地鐵線路的演變,可以更好的認識城市的格局和發展走向,及所衍生的社會問題。而地鐵走線如何規劃、巴士路線如何重組,也跟各種政治角力息息相關,甚至跟經濟效益和文物保育扯上關係。時至今日,香港的交通討論區和交通迷開設的Facebook專頁,自己依然是常客,而廣州的代表,則是上述的兩個網站。

2) 廣州公交POV

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交通迷,會拍攝不同巴士路線的全程縮時行車片段,其實在YouTube也可找到不少香港巴士迷上傳的影片。但也許自己對香港的城市景象很是熟悉,而直接去乘坐這些路線「遊車河」的成本也不高,所以本身就很少看這類影片。但後來開始在B站找到廣州交通迷拍攝的同類影片,看著看著就開始上癮了,一來可更直接看到城市的景色(有時看同一條路線在不同時期拍攝的影片,也可看到沿途的變化),亦可consolidate對廣州地理的認知,而這類影片不少附有背景音樂,也可同時作為聽歌的悠閒時光。有些影片上載者執意選擇粵語流行曲作背景音樂,也讓人倍感親切。
幾個月下來,看過的線路少則也有五十條,有些較多巴士線行走的路段,沿途站點自己也可以倒背如流了,也發現自己過去十次八次的廣州行,親身踏足過的地方也不算少。

3) 「識廣」、羊城網

這兩個網站自己也認識了好一段日子,雖然偶爾有業配文的存在,但好些文章仍能夠用較批判的角度去記述和討論廣州一些城市發展歷程和社會文化演變,是官媒、傳統報章和新晉自媒體的文章較少探討和切入的角度。記得在地鐵族論壇裡,看過有網民大讚「識廣」的文章在當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內容生態之下,是一口清泉,在Telegram裡也有網民認為羊城網的主編是暗黃。
而且,兩個網站的文章也會用上不少粵語俚語,亦致力保存和傳承粵語文化,若非土生土長的廣州人,難以有這樣的情感。

4) 《品城記》

來自廣州的飲食節目,在微博的追縱者(他們稱為股東)已超過一百萬。節目分為「本地版」和「國際版」兩種,一星期平均更新三四次,而自己只會看以粵語製作的本地版。本地版除了留守廣州,也會走訪珠三角不同的城市(如東莞、順德、佛山、江門等),探索食店以外,也著重「人」的故事和社區風情,比如老闆堅守食品質素和風味的堅持,或老城區裡近乎失傳的傳統食品工藝,質感近似壹傳媒的「飲食男女」。近期有一集跟廣州宵夜名人「炒螺明」的訪談,令人印象深刻。

5) 傳統報章(如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日報)

此項只能作為輔助角色,在支國多番整頓傳媒的情況下,傳統報章已難以製作具批判性的深度報導,跟隨主旋律「報喜」的訊息、改寫官方鱔稿的內容(這類文章通常有「記者瞭解到」、「記者得悉」等字眼)非常多,或是只是報導對不少人沒有影響的社區小事。記得2017年在南國書香節買過一本南方都市報多年前出版的《城變:廣州十年城建啟示錄》,裡面討論拆遷保育的文章具有深度和啟示,今天的南方都市報絕對做不回當日這本書的質量。

6) 廣東音樂之聲、《年粵日》

以前也有提及過,自己會刻意找尋廣州本地歌手的粵語歌來收聽,而獲得新歌的資訊,除了歌手自己的微博,就主要來自上述兩個渠道了。而《年粵日》對香港粵語歌的書寫,也充分展現了這群有心的廣州年青人對粵語的愛好。

當然,透過網絡了解、追縱廣州的渠道相當之多,但一來自己不打算登記微博戶口和安裝微信追縱公眾號(武漢肺炎爆發初期,看著內地網民搶救被河蟹的非虛構深度報導的時候,才發現不少媒體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網站,只靠微信公眾號作為唯一的訊息發放渠道),加上時間所限,較常接觸的方式就只有上述六種。倘若各位文友有其他跟廣州相關的優質網站/內容平台推介,也歡迎提供資訊。
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大時代,也許已不能再期望有下一次踏足廣州的機會(儘管對比起一些流亡港人無法回家的痛,這實在是九牛一毛),這個「廣州雜談」系列能否再有下一篇文章,亦是未知之數。只寄望在主旋律之下,仍然有一些窗口,可提供一些相對另類的資訊,讓我對廣州這個城市,仍留有一點關聯。
按:「廣州雜談」是自己一個不定期書寫的題材,主要紀錄自己遊歷廣州的一些點滴,和粵語流行文化,也盼望借機折射對香港、珠三角的觀感看法,過去曾在Medium和Matters刊出過七篇文章,對昔日文章有興趣的文友,歡迎前往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4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