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1920 年 11 月 11 日,一具無名遺骨在倫敦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重新下葬。在那之後的一個禮拜,悼輓花束洶湧如海,前往追思的人至少有數百萬計。因為躺在那的,或許就是大戰以後,餐桌從此空著的那個位置的主人。
一個無名的英國士兵
一戰期間英軍有近百萬士兵在法國犧牲。家人只知道他們戰歿,卻無屍可認,無處可探望悼想。1920 年,牧師大衛・瑞騰(David Railton,1884-1955)想起他在法國前線服務期間,曾看過一個木十字墓碑寫著「無名的英國士兵(An Unknown British Soldier)」,於是,瑞騰寫信給西敏寺主教,提議在西敏寺列王墓之間,為無名將士留個位置,以茲紀念成千上萬的殉國亡靈。
西敏寺主教雖然贊成為無名將士立塚,當時的國王喬治五世(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祖父,George V,1865-1936,1910-1936 在位)卻持保留的態度,因為他擔心這樣可能挑起大眾情緒,揭開戰爭留下的傷疤,破壞社會和諧。但是,西敏寺主教和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1863-1945,1916-1922 在任)極力化解喬治五世疑慮,力陳此舉有助家屬與社會情緒的投射與釋放,利大於弊,終於說服喬治五世,促成為無名將士立塚的計畫。
躋身列王間的戰士
1920 年 11 月 7 日晚上,兩位駐紮於法國暨法蘭德斯戰區的將官從四具法國戰場出土的遺骨中挑出一具;11 月 9 日,遺骨被移靈到新棺木。棺木是以來自英國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花園的橡樹──英格蘭的國樹──製成,棺木裡還有喬治五世親自從皇家收藏選出中世紀十字軍所佩帶的一把劍陪葬,棺蓋上的銘文刻著:「為了國王與國家在 1914-1918 年大戰中殞落的英國戰士」(A British Warrior who fell in the Great War 1914-1918 for King and Country)。
10 日中午,載著無名戰士棺木的凡爾登艦(HMS Verdun)以及六艘扈隨艦在霧中從法國北部的布洛涅(Boulogne)啟航;下午 1 點,艦隊抵達英國東南方的多佛(Dover)外海,在海上待了兩個多小時,下午 3 點半,船艦駛入多佛港東側入口。當時的天空和海面都是哀戚的灰色,多佛城以接待陸軍元帥的規格,鳴放了禮砲十九響致敬,隨後,岸邊的樂隊開始演奏艾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的〈希望與榮耀的土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在樂曲聲中,無名戰士終於回到英國的土地上。
接著,載著無名將士棺木的火車從多佛海軍車站(Marine Station)出發,晚間 8 點 32 分抵達倫敦維多利亞車站(Victoria Station)。停靈一夜,翌日── 11 月 11 日,終戰紀念兩週年──早上 9 點 40 分,無名戰士的送葬隊伍從維多利亞車站出發,繞行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10 點 50 分抵達戰爭紀念碑(The Cenotaph)。喬治五世率領威爾斯親王(Prince of Wales,1894-1972,日後在位不滿一年即退位的愛德華八世)、約克公爵(Duke of York,1895-1952,愛德華八世退位後的繼任者,喬治六世)、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首相勞合喬治及其他官員在此迎接無名戰士的送葬隊伍。國王率先獻上以鮮紅玫瑰和月桂葉編成的花圈,完成一小段彌撒之後,不遠處大笨鐘(The Big Ben)的鐘聲宣告時間已是上午 11 點整。喬治五世為新落成的戰爭紀念碑揭幕,眾人接著默哀兩分鐘,滿是人群的街道登時靜謐無聲。

11 點 20 分,喬治五世和送葬隊伍抵達西敏寺大教堂。國王在無名戰士的墓穴中灑下一把來自戰場的泥土。

之後教堂對公眾開放,沒能參與到儀式的人們川流不息前往致哀,心中想著也許躺在那裡的那個人,就是消失在戰場上的摯愛。 11 月 18 日,墓穴以一百袋戰場的泥土填滿,覆上墓碑,無名戰士從此安息於英格蘭列王之側。
皇家新娘的致意
1923 年 4 月 26 日,約克公爵在西敏寺大教堂成婚,新娘從西大門步入禮堂前,將白色玫瑰捧花鄭重而莊嚴地放在無名戰士的墓碑上。
這位新娘就是伊莉莎白女爵(Lady Elizabeth Bowes-Lyon,1900-2002),日後她將隨著約克公爵繼任為喬治六世而成為伊莉莎白王后。伊莉莎白女爵的舉動,除了向無名戰士致敬,也帶有個人淵源:1915 年 9 月,她的哥哥傅格斯(Fergus Bowes-Lyon,1889-1915)平安在戰場度過一年後,回家探望家人和兩個月大的女兒,9 月 26 日啟程前往法國戰場,隔天就遭遇德軍襲擊。傅格斯的一隻腳被炸飛,胸口和肩膀中彈,在兩位同袍的陪伴下,嚥下最後一口氣。
《泰晤士報》這樣註解伊莉莎白女爵的致敬:
在前往祭壇和等待的新郎之前,她必須經過這座墓。因為經過這座墓、經過這些英雄的付出和悲劇,才守護了她和所愛之人的幸福。

一個新的傳統於焉誕生。此後,每當有皇家婚禮,新娘捧花都會獻給無名戰士。包括伊莉莎白女王(1947)、黛安娜王妃(1981)、凱特王妃(2011)、梅根王妃(2018),不論婚禮是否在西敏寺舉行,捧花之後都會被帶到無名戰士的墓前,向守護家園的英靈致敬。
👉🏻 追蹤 The Duchess MeowMeow 的 臉書、Instagram 👈🏻
參考資料
- Unknown Warrior
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abbey-commemorations/commemorations/unknown-warrior(Retrieved Nov. 11, 2020) - Allingham, Henry, and Dennis Goodwin. Kitchener’s Last Volunteer: The Life of Henry Allingham, the Oldest Veteran of the Great War. Edinburgh: Mainstream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P. 123-124)
- Vickers, Hugo.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London: Hutchinson, 2005. (P. 22, 64)
- The Times, Nov. 11, 1920. Page 14, 15.
- The Times, Nov. 12, 1920. Page 12.
- The Times, Nov. 13, 1920. Page 12.
- The Times, Nov. 27, 1923. Pag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