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也是不想打疫苗的。
原因和很多觀望的人一樣,一方面覺得自己平時不需要接觸大量人群、沒必要,另一方面,同時也是主要原因,就是不信任它的安全性──以往耗費多年才研製成功的疫苗,怎麼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上市?打了之後,會不會變喪屍?
然而,疫苗開始施打至今快半年,僅在美國就有一億五千人打過第一劑疫苗。路上沒見過喪屍,倒是不戴口罩魔人見過不少。
Photo by The Duchess MeowMeow
看來打疫苗是不會變喪屍。那安全性呢?
疫苗發展時程
經過小小的研究,我學到安全性和疫苗發展時間沒有必然的關係。
一般疫苗從研發到正式上市之間,有五個階段的把關:
- 前臨床實驗:將新研發的疫苗先注射於細胞,然後是動物身上,測試反應。
- 安全實驗:將經過前臨床試驗的疫苗施打於一小群自願受試者,測試人體的使用劑量與安全性,同時確認疫苗可以有效觸發免疫反應。
- 擴充實驗:受試人數增加至數百人,並區分其年齡分佈。此階段不只測試疫苗在不同年齡層是否有不同的反應,也是進一步確認疫苗的安全性。
- 效能實驗:將數千受試者分成兩個群體,一個群體施打疫苗,另一個群體施打安慰劑,觀察疫苗是否確實有較高的保護力。由於這個階段的受試者群體數量龐大,若疫苗有一些較為少見的副作用,也更多的機會可以在此時揭露。
- 審查:各國主管機關審查該疫苗的實驗記錄與產製計畫,通過者即可正式產製施用。
這次 covid 疫苗可以快速問世,有兩個關鍵因素:
- 重疊前面說過 2-4 階段的實驗,爭取時間。
- 病毒提取技術的大突破。
病毒提取技術突破,尤其是決定性的原因。
疫苗技術突破與原理
以往研製疫苗,多半是提取改良的病毒,例如死掉的病毒、低活性的病毒,或是病毒的觸角。這類病毒的毒性較弱,不至於產生太大威脅,但是又足以觸發人體的免疫反應。這有點像是演習,先放一個比較弱的假想敵,人體的免疫系統發現敵人之後,開始聯合起來打爆它,之後身體會把這個敵人的長相做成通緝告示,如果他們又來了,就可以根據之前的演練經驗,打、爆、它。
提取病毒聽起來像是用滴管取水一樣簡單,卻是整個疫苗研發過程中最費時的階段。所以現在最常見的幾種疫苗:Moderna、Pfizer、AstraZeneca、Johnson & Johnson 都不是提取改良病毒,而是使用病毒的 mRNA 或 DNA。
蛋白質是細胞運作的必要成分,細胞需要持續生產蛋白質才能維持它的機能。但是細胞要怎麼生產它所需要的蛋白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寫好說明書,發給細胞自行製作。mRNA 就是這個說明書。當細胞拿到這份說明書開始在人體內組出蛋白質之後,很快被免疫系統發現、包圍、打爆,順便做成追緝逃犯的告示到處張貼,防堵病毒四處作亂。
Moderna 和 Pfizer 用病毒觸角的 mRNA 做成疫苗,然而 mRNA 很脆弱,必須保存在極低溫的環境,對於疫苗儲存、甚至是全球配送的挑戰性都比較高。
所以另一種方式,是將說明書放進比較堅固的信封,讓郵差快遞。這個信封就是DNA。將病毒的 DNA 放在別的比較無害的病毒身上,一樣可以促使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反應,而且這種形式的疫苗保存的較簡單,降低世界各國取得疫苗的障礙,更有利配送全球,AstraZeneca 和 Johnson & Johnson 即是以病毒 DNA 製造的疫苗。
由此看來,這次疫苗能在短時間內出現,關鍵就是突破從前的技術限制,使用病毒的 mRNA/DNA 做原料。
從曙光到清晨
保護自己、保護他人、早日終結疫情,這是最後我決定打疫苗的動力。
根據臨床實驗結果,注射疫苗對個體而言,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免於中鏢,至少也能避免重症或死亡。也就是說,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每個注射疫苗的人都有機會在他身上停止一次病毒傳播的機會。正因為我們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受到病毒侵襲,或是不知不覺間成為無症狀者,這個機會就像是黎明前的曙光,越是光亮,我們與晴朗清晨的距離越近。
天亮以後,飛機又能載滿旅客在天上飛,郵輪在海上行,路上人聲鼎沸,不用再忍受乾洗手臭臭的味道和澀澀的觸感,不用再戴口罩,空氣中的各種香氣可以安心地充斥在鼻腔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