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生物社會學2:網路依賴比你想的容易——網路心理學提醒你正社交疏離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冠肺炎疫情強化了網路依賴

根據2018年的一項統計,世界各國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時間是6小時42分鐘,而台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則是7小時49分鐘。雖然長時間使用網路並不等同於網路依賴或成癮,因為的確我們利用網路處理許多代辦事項,便利了生活也為我們節省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我們上網最常使用的功能還是和別人互動溝通。
而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後,許多人使用網路的時間比以往增加。因為防疫建議的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要求人們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聚會,無形中使得大家更常待在家中上網,甚至比以前更加依賴網路。因此越來越多醫師與心理學家提醒,這個結果可能導致另一種社交疏離(social alienation)。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似是而非?我們明明在網路上跟很多人聊天,怎麼可能反而會被孤立邊緣化呢?

網路上癮對大腦的影響

許多研究結果都顯示,網路成癮可能和其他種類的物質成癮,有著同樣的心理和神經機制。網路上癮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也會使大腦灰質(gray matter)的體積下降以及導致白質髓鞘化(white matter myelination)的功能受損,尤其是在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這個掌管調控專注力、計畫、決策、想法、判斷以及提取記憶的控制中心。因此,上癮者很容易出現大腦的不同腦區的信息整合異常,以至於產生情緒與衝動控制障礙、注意力與專注度下降、以及整體大腦認知功能的退化,如同那些酒精與毒品成癮的患者大腦所觀察到的變化。
另一個與腦部的酬賞系統相關的多巴胺(Dopamine)的迴路,也會因為網路上癮而改變。從事活化多巴胺的行為會提高多巴胺的濃度,而濃度上升可以使人感到愉悅,於是酬賞路徑受到活化,會誘使人們重複相同的行為,一段時間後,透過自然途徑製造多巴胺的能力下降時,而多巴胺缺乏的狀態下,人們就需要不斷進行更多類似的行為,才能提升多巴胺的濃度,因此造成依賴與成癮。

越上網越空虛寂寞覺得冷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經驗嗎?長時間上網玩線上遊戲,反覆比較不同購物網站上的限時優惠,或是不斷察看手機有沒有遺漏FB、IG、或是Line的訊息。雖然長時間掛在網上,感覺生活中充斥著許多有趣或驚喜的訊息,也不斷同時與許多人互動,然而一關上手機,卻又莫名的空虛寂寞覺得冷。
細究網路依賴的原因,部分是因為可以隱匿真實的身分,可以得到立即的回應而產生滿足與愉悅,而且網路上有著單調的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驚喜與快樂,可以肆無忌憚地發言,而且無遠弗屆。
網路依賴除了會影響大腦功能外,也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相較於充滿挑戰與需要委屈斡旋的實質面對面關係,在網路中輕易就能建立充滿美好想像的虛擬關係(比如說,一起打怪也可以形成強烈的革命情感),這些網路的同溫層效應,可以補償現實生活中人際互動缺乏所導致的孤獨與寂寞,而使網路依賴的人更加社交疏離,減少與親友的交流,甚至嚴重到與社會脫節。

尋找平衡點

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曾說:「影響凡人生活的巨大體系必定有害。」(Nothing vast enters life of mortals without a curse)
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激進地抵制網路的使用外,我們也可以認真理性地思考應該如何面對這科技發展下產生的工具。工具是中性的,端看我們使用的方式。因此,我們應該在意的不是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長短,而是我們透過網路做了什麼。透過檢視我們每個人使用網路的習慣與行為,自我覺察,是改變行為的開始。
屏蔽那些讓你分心的網站,取消訊息的提醒功能,以及培養在固定的時間收信與回覆訊息的習慣,都是很好的開始!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黃璿聿 核稿編輯:鄒宇晴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雖然出國旅遊是最簡單能脫離社交舒適圈的方法,然而根據旅遊心理學,其實只要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常軌,用不一樣的眼光檢視周遭,並建立可能的連結,就可以達到與旅行類似的效果。
近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各地的陸、海、空運皆受到嚴峻衝擊,馬路、港口、車站空空如也的景象常常上演。不過,在交通運輸景氣萎靡的時刻,卻有部分鐵路的生意蒸蒸日上,甚至有供不應求的局面,那就是–中歐班列。
聽到"冥婚"這個詞,是不是腦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鬼?這個習俗讓許多人乍聽之下便不寒而慄,甚至閉口不談,不過你知道嗎,其實關於冥婚的習俗和由來可是很值得探究的!既然你都大膽的點進來了,那麼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個神祕的習俗吧!
(COMPASSIONATE SAN ANTONIO) 總統蔡英文公布2021年將開放進口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30個月以上的美牛。消息一出,進口美豬美牛的議題攻略了新聞頭條與政論節目,也使養豬農、小吃店、人民感到些許不安。進口美豬美牛,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就是各界所爭執不休的議題。十幾年過去,政策
隨著新冠病毒在2月開始肆虐全球後,人們的都市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從紐約地鐵115年來首次停止24小時營運、到世界各地出現的封路潮、又或是歐洲單車銷售量暴增引發大缺貨等。 以上這些案例都顯示出新冠疫情對全球各地的大都會造成了劇烈的影響,所出現的新生活習慣也讓我們有些機會檢視都市的現狀,甚至窺探未來
罷韓跟民粹主義有關嗎?韓國瑜很民粹? 韓國瑜在罷免公投後發表感言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最近台灣的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罷韓事件也和民粹主義扯上關係,被罷免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先生,某些人認為這是民粹主義者相當典型的例子。 自上次九合一大選開跑時,許多民眾都對於韓國瑜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論是造勢場合
雖然出國旅遊是最簡單能脫離社交舒適圈的方法,然而根據旅遊心理學,其實只要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常軌,用不一樣的眼光檢視周遭,並建立可能的連結,就可以達到與旅行類似的效果。
近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各地的陸、海、空運皆受到嚴峻衝擊,馬路、港口、車站空空如也的景象常常上演。不過,在交通運輸景氣萎靡的時刻,卻有部分鐵路的生意蒸蒸日上,甚至有供不應求的局面,那就是–中歐班列。
聽到"冥婚"這個詞,是不是腦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鬼?這個習俗讓許多人乍聽之下便不寒而慄,甚至閉口不談,不過你知道嗎,其實關於冥婚的習俗和由來可是很值得探究的!既然你都大膽的點進來了,那麼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個神祕的習俗吧!
(COMPASSIONATE SAN ANTONIO) 總統蔡英文公布2021年將開放進口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30個月以上的美牛。消息一出,進口美豬美牛的議題攻略了新聞頭條與政論節目,也使養豬農、小吃店、人民感到些許不安。進口美豬美牛,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就是各界所爭執不休的議題。十幾年過去,政策
隨著新冠病毒在2月開始肆虐全球後,人們的都市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從紐約地鐵115年來首次停止24小時營運、到世界各地出現的封路潮、又或是歐洲單車銷售量暴增引發大缺貨等。 以上這些案例都顯示出新冠疫情對全球各地的大都會造成了劇烈的影響,所出現的新生活習慣也讓我們有些機會檢視都市的現狀,甚至窺探未來
罷韓跟民粹主義有關嗎?韓國瑜很民粹? 韓國瑜在罷免公投後發表感言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最近台灣的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罷韓事件也和民粹主義扯上關係,被罷免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先生,某些人認為這是民粹主義者相當典型的例子。 自上次九合一大選開跑時,許多民眾都對於韓國瑜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論是造勢場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組「人明明可以應該要停止依賴網路,卻又不敢脫離」的張力,點出了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專注力不足、沉迷手機與網路的不只是任何一個個人,而是整個當代社會。就像後面的章節會提到的,整個社會都存在著睡眠不足的問題,並且,在當前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網購電商依賴著人們熬夜購物。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上次 我們聊到了近年社群媒體的改變,及全球平均上網的時數 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 「數位段捨離」「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   ​ (圖片出處:https://themillennialbuzz.com/online-overload/)   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一方面享受數位時代的便利,另一方面則可能面臨許多不同型式的潛在心理負面影響。上網連線,不論是與人的社交連結,或是資訊知識的傳遞,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到底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還是更焦慮? 連線上網和幸福感的關係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組「人明明可以應該要停止依賴網路,卻又不敢脫離」的張力,點出了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專注力不足、沉迷手機與網路的不只是任何一個個人,而是整個當代社會。就像後面的章節會提到的,整個社會都存在著睡眠不足的問題,並且,在當前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網購電商依賴著人們熬夜購物。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社群網路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衍生了許多焦慮與比較心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三種有效的方法以擺脫網路成癮,保持身心健康,並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包括減少手機使用、提高自我覺察以及改變思維模式。這些策略不僅能降低負面情緒,還能幫助人們重新專注於現實生活和提升幸福感。
上次 我們聊到了近年社群媒體的改變,及全球平均上網的時數 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 「數位段捨離」「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   ​ (圖片出處:https://themillennialbuzz.com/online-overload/)   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
在現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一方面享受數位時代的便利,另一方面則可能面臨許多不同型式的潛在心理負面影響。上網連線,不論是與人的社交連結,或是資訊知識的傳遞,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到底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還是更焦慮? 連線上網和幸福感的關係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我們說對一個東西「成癮」,通常帶有負面意涵,而過度使用手機有多種實例及研究顯示其確實對人體有害,除了注意力下降之外,手機世界會令有些人大感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問題涵蓋睡眠品質低落、容易焦慮或憂鬱、嫉妒和比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