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社會學1:旅行之後,你變得更快樂了嗎? ——旅遊心理學告訴你如何聰明旅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遠方的鼓聲

對旅遊的渴望深植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除了娛樂休閒的面向,旅行於我們而言,還有更深層的意涵。英國文學家山繆・約翰遜曾說:「旅行的意義是用現實來重塑想像力,不是思索事情可能發生的方式,而是親眼去看實際的樣貌。」
對許多旅人而言,透過旅行可以閱讀世界,抵達不可知的遠方甚至可以更加瞭解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因此,旅人才一次次地推著身經百戰的旅行箱,接受遠方鼓聲的召喚,不斷跨越地理與人為的疆界,彷彿必要透過遷徙,體會移動過程中的速度感,才能與內在的自己對話、產生連結。

人類對於旅行獨特的神經網絡

就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用直立的方式行走遠比其它用四足移動的動物,需要更複雜的神經網絡來達成。而透過移動與遷徙所產生的運動,能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嗎啡,使我們湧起快樂的感覺。也因此當被侷限在某處久了,很容易使人心情沮喪,所以不難想像禁足被作為一種處罰的方式,而有人甚至對旅行上癮。

就某種層次而言,人類天生就是適合旅行也喜歡旅行的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Paul Nussbaum的研究,旅遊伴隨的新奇經驗 (也包含可能的突發狀況)可以刺激大腦,使大腦負責傳遞訊息的樹突 (dendrites)增生,因而能增進不同神經元間的連結,而強化了神經可塑性,因此能提升記憶、注意力、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像你的大腦可以因為旅行而枝繁葉茂成一座喧嘩的叢林。」

旅遊心理學

旅行這件事並不是現代的新發明,歷史上羅馬人與埃及人就以喜歡遊歷著稱,而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所風行到國外留學的壯遊 (The Grand Tours),可能正是現代旅遊產業的濫觴。除上段提到的諸多益處外,旅行也能使人湧起幸福感,讓我們更願意嘗試新的事物,也能擴增人們的同理心,提升對多元文化與價值的包容。
旅遊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
在放鬆的狀態下預定與安排行程會比較客觀
在同一個地方待久一點可以強化與當地的連結
(千萬不要只拍了到此一遊的照片就離開)
每天早晨做一些你日常生活會做的事來增加長途旅行中的歸屬感
適時地結伴同行
(如果沒有非獨自旅行不可的理由)
這些都是聰明旅行的秘訣。

疫情蔓延時的旅遊教戰守則

目前新冠肺炎的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各國邊境管制的措施下,旅遊的型態以及我們對旅行的心理設定,也該跟著轉變。
法國作家薩米耶・德梅斯特曾經把自己被禁足四十二天的經驗,寫成了《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這本書。在侷限的室內空間裡,他依靠書本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完成這趟冥想沉思的奇特旅行。
而波蘭作家奧爾嘉・朵卡萩在《雲遊者》一書中,描述一個經常旅行的旅人,某次入住一家旅店時,訝異地發現櫃子裡有剛好尺寸的衣服,床頭櫃還有慣用的維他命與耳塞,而且早上也沒有客房服務,才驚覺原來回到了家。
當然,我們無需將自己置放在這兩種極端的情境,雖然出國旅遊是最簡單能脫離社交舒適圈的方法,然而根據旅遊心理學,其實只要跳脫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常軌,用不一樣的眼光檢視周遭,並建立可能的連結,就可以達到與旅行類似的效果。
在不能購買機票出國旅行的此刻,也許正是讓我們有機會更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你還在等什麼 ? 出發吧 !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黃璿聿 核稿編輯:鄒宇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33會員
    572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生活一切安好,但我還是好想死。】(三)讓憂鬱症學會與身邊的人與社會求救,是走上康復與避免危險發生的正途。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avatar
    V
    2024-06-12
    社會即教室——地方創生工作者與體制學校的協作可能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avatar
    蔗青文化工作室
    2024-06-08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合作推動生態保育與社會共融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合作打造生態保育和社會共融的平臺,透過架設貓頭鷹巢箱、深化在地保育工作,提供參與生態保育機會給弱勢族群,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植入到臺灣每個族群及階層。
    Thumbnail
    avatar
    許家源
    2024-05-02
    透視生命哲學的生態攝影繪本《熊啊》星野道夫攝影《熊啊》繪本已於臺灣再版三次,其照片與文字的高度結合是吸引人的原因之一。透過敬畏和自覺的姿態,星野道夫讓讀者認識生命本身最赤裸的樣貌,學習生命的永恆價值,並敘述生命的奧祕。照片展現了季節遷移、色彩變幻,及生命形態的自然流轉,而文字描述了作者與自然和生物相處的心態。
    Thumbnail
    avatar
    文字裡的大象
    2024-02-15
    突破階級桎梏:重新定義成功,大學生與新社會人士的思考之路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Thumbnail
    avatar
    袋鼠
    2023-12-18
    【憂鬱腦學】自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型(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自殺本身不是疾病,不是單一疾病的證明,是「生物(B)-心理(P)-社會(S)-環境(E)」交錯影響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也說明了臨床上在精神科醫院急診與身心科門診的自殺樣態。希望未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自殺,不要將所有自殺舉動歸咎於個案罹患憂鬱症。
    Thumbnail
    avatar
    醫療心空間
    2022-06-12
    (旅遊攝影)碧潭角落生物碧潭角落生物 2021/12/23 ~ 2022/3/24 亮燈時間每晚18:00~22:00
    Thumbnail
    avatar
    Hank
    2022-01-09
    人命如何定價:從法律、商業、保險、醫療、政策、生育等切面,探究社會為人命貼上價格標籤的迷思這本書本來打算在《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看完再來看的,結果因為追了法學教授的X話群組,也追了東海狐的臉書,想說不然來先看這本好了,誰知道銅臭味滿點的話題,還真讓人一路看下去。 人皆生而平等喊得震天價響,但大家心裡都明白,喜歡祖人(?)的祖克伯,生命的價格肯定高過路邊大家
    Thumbnail
    avatar
    老蔡書評
    2021-10-20
    人命如何定價:從法律、商業、保險、醫療、政策、生育等切面,探究社會為人命貼上價格標籤的迷思這個社會上「人命有價」,但我們從不知在背後撥打算盤的是誰、又如何盤算?  哥倫比亞大學頂尖統計學家、衛生經濟學家、聯合國首席統計模型專家弗里德曼,從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保費、生兒育女到法律獎懲、政策制定,甚至是恐怖攻擊的賠償金,探究人命究竟如何在這個社會被定價,並帶我們思辨──這樣的定價方式合理嗎?
    Thumbnail
    avatar
    臉譜出版
    2021-09-30
    生物學百科--微米競技場即使是單細胞生物,也有複雜多變的攝食模式。
    Thumbnail
    avatar
    魚骨書籤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