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各地的陸、海、空運皆受到嚴峻衝擊,馬路、港口、車站空空如也的景象常常上演。不過,在交通運輸景氣萎靡的時刻,卻有部分鐵路的生意蒸蒸日上,甚至有供不應求的局面,那就是–中歐班列。
中歐班列往來於中國、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是貨運的國際鐵路聯運。自2011年重慶市開通了第一條從當地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的路線後,中國其他城市也陸續仿效。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除了投資沿線國家基礎建設、提供金融融資外,中央更是由上而下地大力推廣中歐班列。截至今年五月,已開通路線達69條,通往19個國家和67個城市。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貨出的去,外國錢進的來,使中歐班列成為帶動一帶一路經濟的「火車頭」。
據人民網新聞,中歐班列的運輸時間約需12天到15天,和海運相比時間縮短近2/3,而運輸成本大約僅有空運的1/3。不過,中歐班列的願景雖然美好,但在實際執行上卻有些問題,以致於績效有限,需要透過政府的補助以維持營運。
滿載而往,空手而歸
由於從中國往歐洲的貨物量大,所以貨車在中國很容易滿載,但火車開到歐洲之後,卻常沒有足夠的貨物能夠運回中國。因此需在歐洲等待集貨,待貨車乘載率達到一定比率後,才能開回中國以避免虧本。不過,這也導致火車來回一趟的總時程被拉長,運輸效率不彰。
各國軌距大不同
世界各國的鐵路軌距並不相同,大多數國家如中國和歐洲地區皆是採用1435毫米的軌距,但是,俄羅斯及中亞等國的軌距卻是1520毫米的寬軌距。這就表示,鐵路貨車開到中國邊界時,必須將貨櫃從標準軌的貨車遷移到寬軌的貨車,而後再由中亞各國的機車頭繼續向西牽引,到歐洲邊界時再進行一樣的流程。這種貨櫃的「換車」不僅曠日費時,且須協調各國的車輛,無法由中國火車「一車到底」,在運輸效率和跨國調度上都構成很大的困難。
新冠肺炎帶來逆勢增長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歐洲各國特別需要醫療器材物資、日常生活用品等,加上國際航空業的班次大減,貨物需求量因此大增。據法治日報報導,中國國鐵集團今年1-9月的數據,中歐班列累計開行8756列,同比增長46%,共運送貨物79.5萬個標準集裝箱,同比增長51%。據新浪網表示,新疆阿拉山口口岸6月下旬以來出現了嚴重的壅堵情況,大量貨櫃被滯留在口岸無法準時出境,部分中歐班列還因此被減少班次,以緩堵保暢,中歐班列的熱門程度可見一斑。
未來展望
雖然上述的問題皆難以在短期解決,但因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仍會持續 ,因此中歐班列的需求只會不減反增。筆者認為,這是中國能夠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因為受到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中國可以藉此同時加大對歐洲的貨物進口量與出口量,透過增加歐洲市場的比重,緩解來自美國的關稅負擔。
另外,中歐鐵路的一體化也可成為長期的戰略規劃,對中國而言,提升沿線國家的鐵路基礎建設,整合軌距與車輛,不僅能讓貨物暢行無阻,更能將中國的鐵路工業產能擴張到中亞及東歐各國。就軍事面而言,亦能發揮長驅直入的貫穿效果,對中國的國力與聲望可帶來不少提升。
因此,即使中國當前面臨多重的內外困局,但只要他有把握時機,未來依然有持續拓展的增長點。在錯綜複雜、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中,中國的韜光養晦、厚積薄發仍不容小覷。
參考資料
- 搜狐網:中歐班列累计開行8756列同比增長46%
- 新華網:中歐班列成國際供應鏈重要支撐
- 人民網:中歐班列,開出逆勢上揚的曲線
- 今周刊:鐵道上的真與假
- ART LOGISTICS公司
- 中國日報中文網: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歐洲中歐班列網絡
- 香港01:【中歐班列】41個貨櫃竟40個空箱 國鐵集團承認有「運吉」情況
- 經濟導刊:中歐班列:“一带一路”的鋼鐵駝隊
- 中新網:外長點贊中歐班列:歐亞大陸之間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路”
- 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視野部落格--世界鐵道的軌距
責任編輯:楊宗曄 核稿編輯:徐亞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