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才剛開始,藝術市場卻已悄然沸騰,12/2-12/3兩天十場拍賣會,一場在紐約、兩場在北京,剩下七場全在香港,且成果不俗。而網路拍賣會的成熟,更讓藏家們在家也可上網輕鬆看拍賣直播並線上下標。
今天,我們就專注在這兩天香港拍賣會的成果,提前畫出四項重點,讓你三秒看懂藝術市場發生了什麼事。
一、指標性藝術大師的價格地位,不受疫情經濟的影響,持續成長中
兩天看下來,常玉的作品張張都破億元港幣大關,「常玉熱」看似沒有退燒跡象,反而越燒越猛烈。看來,常玉、奈良美智、巴斯奇亞...等炙手可熱的程度,不是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能夠澆熄,只要金字塔頂端的那些藏家們還能夠好好的保護自己,這些藝術品短期內就沒有跌價的可能。
陳冠希品牌CLOT和Be@rbrick聯名出品的熊熊
二、潮流藝術作品和公仔,懂撿的孩子們有福了
這半個月開始,除了實體店面以外,各大潮流社團和代購群組已經開始叫苦連天。由於潮流藝術是一般大眾比較容易接觸到的領域,左手買、右手賣的投機份子自然也比較多,一旦受到疫情影響導致經濟狀況不穩定,某些玩具、公仔的價格就會下跌得一塌糊塗。
不過,如果你是潮流藝術的玩家之一,也不需要因此灰心。好的作品雖然會在短時間被丟出來變現,在疫情穩定後,仍然會是十分受歡迎的標的,剛好趁這個機會找找有沒有自己「笑想」很久的作品吧!萬元內的公仔也是有機會的喔!
三、疫情初期遭到過度炒作的藝術家作品價格,有回調的趨勢
疫情初期,受到各種藝術互助活動、補助的影響,某些藝術家的作品趁機翻倍上漲不少。這類型的藝術品,本季應該會減少上拍賣的次數,否則勢必得冒價格陡降的風險。
四、一度是市場寵兒的抽象藝術家們,表現多在意料之內;與之相比,新進二級市場的藝術家若有機會吸引藏家目光,更可能有出彩表現
抽象藝術家們的作品大多在預估價範圍內,且因為同一藝術家的件數較多,流拍率也比較高。反觀幾位不常上拍賣會的藝術家們,這次的拍賣成績反而都不錯,可見藏家們也是會審美疲勞,新作品在任何時期都會帶來新鮮感,這就是藝術市場更迭的推進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