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Beautiful Game

2020/12/2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這個大概是在五、六年前馬刺隊盛世尾聲時出現的說法。那是改變 NBA 主流進攻的一種風貌,你很難具體的說到底是哪一種進攻系統或戰術,甚至是什麼樣的節奏建構而成,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元素,以很多樣貌呈現,但卻圍繞著最簡單純粹的核心思想:flow。其實很多球隊都試著在做,可卻只有少數球隊真正達到了這樣的境界。無論戰績好壞,馬刺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球隊,後來 Steve Kerr 的勇士也是,Brad Stevens 剛接掌的塞爾蒂克跟今年 Spoelstra 的熱火也有一點這樣的感覺。而在這之前,像是 Rick Adelman 的國王隊、George Karl 的金塊隊、Mike D’Antoni 的太陽隊都曾打出那種如夢似幻的內容。那是藝術,不是你我拿一支筆照著畫就能成為名家的那種感覺。
不要誤會了,不是飆分大戰就是 beautiful game。同樣是 D’Antoni 、同樣的飆分秀,但這一兩年火箭隊比賽真的是難看到極點,雖然他們很能贏球,建隊理念和戰術系統更劍走偏鋒,但確實符合統計學的邏輯,可是比賽內容就是難看。更早些年代,也有像是 Paul Westhead 這種知名教練嘗試過跑轟大戰,但比賽內容就是沒那麼好看。
整場都只有快的籃球比賽,怎麼會好看?就跟整場一個人在切,然後佈置四個能投三分球的人,用三分的威脅性把空間拉到最大的籃球比賽一樣,然後不斷的切傳砍三分球,這樣重複四十八分鐘,這內容一點都不好看。為什麼?因為你還沒看,就知道這場比賽會以什麼方式進行,除了比數之外。球迷看籃球比賽,除了看喜歡的球員和球隊之外,不外乎就是在這裡面享受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無論是喜怒哀樂,都能夠跟自己的生活有一些連結,找到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這些人身上。唐諾在「唐諾看NBA」這本書裡面曾經說過:

好看。精彩。漂亮。這是最重要的指標。勝負之事不與焉。
在這樣的基本要求下,NBA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這是籃球世界裏最輝煌奪目的頂峰――不,當然並非NBA不可,它也可以是華德納和皮爾遜正負手板兩面拉攻對決,也可以是葛拉芙以及莎莉絲的溫布頓優雅惡鬥,可以是巴西足球隊森巴鼓聲中嘉年華一樣的攻擊隊形,可以是克萊門斯又重又快又聰明極了的每一只投球,可以是49人隊蒙坦納和萊斯彷有一條看不見的線連著的長傳達陣,也可以是葛瑞斯甚宛如冰上舞者的一記記反手攻門入網。
甚至,它可以根本就不是任何一種球賽或運動,它可以是東京、倫敦、佛羅倫斯、峇里島,它亦可以是玻璃櫥窗裏一件三宅一生的秋裝或一次悠閒的下午。――我一直相信,這其實已接近某種教贖,不相信先知了,不相信啟示了,不相信眼的的資本社會和人類歷史猶能年輕回來的某種救贖。

九零年代東區那種你死我活的肉搏戰,像極了美式足球,一碼一碼的推進,就跟打仗一樣,每一個回合都是一場生死鬥,沒有輕易的得分,沒有簡單的過人,自然就沒有花式的空間,紮紮實實噴血流淚的,那是另外一種藝術,球隊的紀律不到高水平,還真譜不出這種進行曲。你得細細品嚐,就像 Bourbon Whiskey 一樣,入口辛辣、中段和尾韻的果香、木質香味,才會不斷湧現。
那樣的年代、這樣的打法,並不是沒有道理。你我大概也聽過,「越靠近籃下,命中率越高」,「進攻會失常、防守不會失常」的鐵律。大概是受到 Chuck Daly 的壞孩子軍團所奉行的 Jordan Rule 啟發,又或者是看到湖人和尼克陣容天份上的差距,油頭靠著鐵血防守在九零年代迅速的再次取得成功。
從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這樣的改變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 Pat Riley 這樣名滿天下的大人物, 他曾是湖人紫金王朝的主帥,如今卻成防守重於進攻的專家,引領了整個九零年代到兩千年初期半場防守惡戰的主流,然後在半場進攻端搞節奏控制,每場比賽弄得慢到不行。那時候的東區和熱火,八、九十分的比賽比比皆是,有時候更會出現整場六、七十分的低比數,這在現今動輒砍一百二十分的 NBA 比賽,根本是不可思議。
油頭曾經在八零年代打造出湖人的 showtime,也曾在九零年代那個中鋒主宰比賽的年代中說出他理想中的陣容:五個六呎五吋到六呎九吋的球員,能夠在每一次掩護防守時使用換防、都能夠全場跑動、都能夠運一點球、都能夠從側翼突破、都能夠在場上任何地方製造防守配對上的問題。
疑,這不就是當今的籃球進攻潮流嗎?而 position-less 的打法,也正式宣布中鋒世代的結束。這當中的馬刺、熱火、尼克總讓我思考,David Robinson、Alonzo Mourning、Patrik Ewing,在這個世代會怎麼樣生存下去?看了看如今 Dwight Howard 的處境,連低位腳步都已式微,又怎麼會有以低位中鋒建隊的可能?討論 stretch 4 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 stretch 5 早已是基本配備。
在兩千年初的時候,曾有幾個球評跟我討論聯盟中的 tweener ,我們常說:「雙能衛」,也就是「雙不能衛」,那是個傳統控球還非常值錢的時光,大家都在尋找下一個 John Stockton、Terrell Brandon、Mark Jackson、Gary Payton,這也是為什麼 Andre Miller 在當時都是非常出色的控球。想想看,連 Anthony Carter 之流都能夠站上先發,在聯盟存活這麼久的時間,這在現在根本無法想像。而 Baron Davis 和 Stephon Marbury 壓根兒被認為是非典型的存在。
但當時的球賽好不好看,還是有些非常好看。即便是光彩奪目的國王隊,每個人的位置和分工都很清楚:Mike Bibby / Jason Williams、Doug Christie、Peja Stojakovic、Chris Webber、Vlade Divac。再回頭看看 03–04年的湖人隊,Gary Payton、Kobe Bryant、Devean George、Karl Malone、Shaq O’Neal,全明星陣容、全宇宙災難。
所以顯然不是球員組成的問題,也不是球員會什麼的問題,單純就是球團與教練怎麼把手上的牌打好看的能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雖然各有不同,但總地來說卻又對「好看」的籃球比賽有著差不多的感覺。看看 Jerry Sloan 的爵士隊,看看 Larry Brown 的七六人隊,這說明 19–20 的快艇隊就是笑話一場。
流暢、紀律、分享、競爭,不外乎這幾個元素。
在美國有非常多聰明的腦袋,能夠想出劃時代的籃球比賽方式,甚至是創造出兩個截然不同的自己。像是 Mike D’Antoni 在近十年掀起的小球浪潮,把 pistol action 跟 delay offense 兩個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像是 Don Nelson 在九零年代接掌尼克時,那還是個 Ewing 作為紐約神主牌的時候,他就曾經提出要放棄 Ewing 作為球隊核心的打法,讓後衛們接掌比賽,直到後來他執掌小牛跟勇士的時候,在當時早就已經種下了小球的種子。Nick Nurse, Dwyane Casey, Erik Spoelstra 這幾年大玩的區域防守,甚至可以回推到 George Karl 九零年代還在西雅圖超音速時,就已經引入區域防守的概念,而那還是有 illegal defense 的時代。
更不用提像是 NCAA 中開始大量將三分球納為主要攻擊武器的 Rick Pitino,當時他還在 Kentucky 大學,這個改變甚至影響了整個現代籃球。那時他還是以 match-up press defense 聞名的教練,而 UK 的球賽就是好看,大量的全場壓迫防守、大量的三分球,大量的快攻,因此許多教練群起傚尤。但隨著他到 NBA 晃了一圈,回到大學,來到了 Louisville 大學,他轉而改成以半場 2–3 match-up zone defense 為主,這個系統內的繁複設定和操作,至今外人顯少能得其門而入,卻也為他贏得了冠軍。但當你嘗試著去理解研究他的區域防守的原則時,即便你只窺探到了一小部分,你還是會輕易的竊喜與欣賞到其間的智慧。
Princeton Offense 也曾經在 NBA 出現過短暫時間,像是 Eddie Jordan、Bryon Scott 是以普林斯頓進攻為主的教練。但隨著時間的改變,以及戰術本質上的特性,單憑普林斯頓進攻作為進攻主軸已經不可能在任何一個職業球隊存活。就連普林斯頓進攻的發明者,Pete Carril 都曾經在 2013 年時對他的得意門生 Eddie Jordan 說,“I hope the first thing he does is forget about that offense. Today’s player doesn’t seem to like that offense anymore.”
但普林斯頓進攻也不是沒有輝煌過,在 Rick Adelman 還在國王隊的時候,那時的華麗盛世背後坐鎮的就是 Pete Carill。Rick Adelman 的 Corner Offense 名震一時,但處處是普林斯頓進攻的元素,而那是我從 1995 年開始看 NBA 以來最早的 beautiful games。後來兩千年初期的籃網隊也曾經強盛過,而今,Rick Adelman 早就退休,但 Corner Offense 的概念早就已經延伸出各式各樣 5-out 的進攻戰術,甚至還有很多 NBA 球隊仍在打最基本的路線。勇士隊,就是那個神奇的勇士隊,就很常打這個戰術。
Princeton Offense 當中的部分元素,像是最經典的 Chin Action,現在早以變成各隊戰術手冊中的基本配合,各隊教練運用各有巧妙,Point Action 也早就成了許多戰術的一部分,只是不再會有人以這些戰術為中心打一整場比賽。三角戰術如此,ULCA Offense、Shuffle Offense、Swing Offense,等等等一大堆戰術系統都是如此,而這些在當時都是威風八面的進攻系統。像是普林斯頓進攻、三角戰術,現在就被認為是一種觀眾不喜歡看、球員也不喜歡打的慢攻系統。
但偶爾找找這些懷舊的影片,甚至看看 NCAA,仍有普林斯頓戰術大展身手的地方,像是今年的 Richmond、Washinton State,前幾年的 Air Force,舊金山大學,就是很標準的普林斯頓進攻系統。Michigan 算是變形的普林斯頓進攻,但 John Beilien 玩得淋漓盡致,後來他到騎士隊任教,也是玩同樣的東西,只是不像在 UM 用比較多 Chin,到騎士反而用比較多 shuffle。這套進攻一樣可以處處給你驚喜,不斷的跑動、流動,合理的傳球、運球,三分、上籃、開後門、擋拆。提到騎士,就不得不提那個倒霉的總教練,David Blatt,這個在歐洲是不可一世的戰術天才,用的也是普林斯頓進攻。但在 LBJ 之下,什麼無球戰術都是狗屎,只要平常球給 LBJ,關鍵時不要給他就好,這就與普林斯頓進攻的中心思想大相徑庭。他的普林斯頓進攻不是 Bryon Scott 在湖人想要植入的那種東西,我真的不懂,同樣一個人,可以在籃網打出那麼好的進攻,為什麼在湖人卻打出那種讓球迷必須戴上牛皮紙袋,挖兩個洞,上面寫著 Lakers’ Fan 才能進場的內容,那不是以前快艇球迷的專利嗎?
再拉回來,時代在變,好看與不好看非常主觀,那 beautiful game 到底是什麼?不是球員的技能樹點了什麼、也不是球員組成是如何,也不是快慢之別或是進攻大戰與防守大戰之爭。說到底,就是「流暢、紀律、分享、競爭」。兩個實力很差的球隊,猶如潑婦罵街的你一拳我一掌互毆,比數再怎麼膠著、分數再高,你都不會太想看下去這種泥巴戰。但高手過招,即便是十幾分差的比賽,內容有較量、有鬥智比拼那就是精彩。
但這還是太抽象了。對我來說,這種比賽的總歸來說就是 flow 與平衡。流暢,人跟球都像水不斷的在流動,組成了各種型態。要打出順暢的比賽,那球肯定不會只在一個人手上,因為盤球太久的比賽,攻勢就不會平衡,沒有流動,那麼進攻就如一灘死水。兩人小組、三人小組,組成各式各樣的進攻戰術,兩人協防、三人輪轉,組成各式各樣的防守隊型。你出了招,我有應變,這樣來來回回,那就是精彩的元素。攻與守的平衡、禁區與外線的平衡、快與慢的平衡、球員與教練的平衡,高與矮的平衡,各式各樣的天秤,不是零與一百的決定,而是如何小心翼翼的取得微妙的均衡。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就像林志炫說的,情感表達的最高境界,是唱到最後,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卻不會滴下一滴。
而進攻與防守之間的選擇,往往息息相關,在訓練上你沒有可能進攻打很快、防守又很龜縮,球員的認知會出現矛盾。看看 Virginia,防守就是守 Pack-Line Defense,中心思想就是讓對手慢下來。然而進攻選用的就是 Mover-Blocker Motion Offense,講究無比耐心,不斷設立掩護幫隊友創造機會和閱讀防守,這兩個一體,於是就出現了 UVA 的球風,減少攻守回合,節奏控制。相對比的像是 Auburn,Bruce Pearl 大量的運用壓迫防守,攻擊節奏快速、侵略如火,這種選擇也很合理,因此兩隊比賽都很好看,精彩無比。
以前雜誌社的一個同事 conan 曾經在 2005 年寫過一系列 Final 4 的文章:「風林火山」,分別是疾如風 Roy Williams;徐如林 Tom Izzo;侵略如火 Rick Pitino;不動如山 Bruce Weber。那一系列的文章,是我寫專欄十幾年來從未達到的境界,如何在 NCAA 跟日本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的軍旗間有如此深刻的連結,這也是一種對比,揉合而成就是一種美。不拖泥帶水,迅速的切換許多畫面,flow。
就像撰寫此文時,前半段我喝著 Bourbon Whiskey,但現在卻喝著來自巴黎的紅酒,旁邊還有一杯快要冷掉的星巴克 Mocha。如果我的肚子明天早上非常平靜,我想這也是一種平衡,更是一種美麗。
消失的神話
消失的神話
There are only two options regarding commitment. You're either in or o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life in betwee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