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對抗念珠菌俱樂部的一員,從網路上得到很多衛教建議與俱樂部會員親身的相關經驗分享,因此整理了網路上的關於白色念珠菌的資訊,希望能讓越多人了解或討論相關的議題,不需要對私密處問題存有偏見而不去討論或就醫,這就是一個常見的病症與長嘴巴泡疹一樣。
看完本篇文章你會對念珠菌的成因、治療方式有基本概念。不過以下皆為個人經驗與想法,正確的方式還是要諮詢你的婦產科醫生喔! 如有錯誤也麻煩大家不吝指教!更新資訊給女性同胞!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先總結一下念珠菌的生活習性,再來討論細節內容。
女性的分泌物會簡稱白帶,分泌物是由子宮頸管、陰道、陰道口等生殖器官各部位所分泌的黏液,通常呈現透明、白色,所以如果分泌物是呈現這兩種狀況是常見的狀況,不需要太擔心。而白色念珠菌經典的症狀-白色豆腐渣也是白帶的一種,呈現濃稠狀是因為加入了脱落上皮细胞和菌絲體、酵母菌和假菌絲(詳細說明與圖片請點
連結)。通常豆腐渣會藏在陰道深處,發生性行為後才會發現,所以醫師會藉由內診檢查狀況(不過也有在外陰部出現白色豆腐渣的狀況)。 經驗上白色分泌物成液體狀時是症狀比較輕微,如為豆腐渣狀時症狀比較嚴重。 而搔癢、外陰紅腫也是經典的症狀。
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黴菌,其感染成因我覺得
陳偉寶醫師說明的非常清楚,以下節錄:
- 生活環境中有許多黴菌的孢子,尤其是台灣地區,高溫又潮濕,問題十分嚴重。
- 性行為的進出動作,會把環境中、衣服裡、及皮膚上的黴菌,推進陰道深處
- 成年婦女生理上受賀爾蒙的調控,子宮頸常常有分泌物,使陰道常常處於潮濕的狀態,而且賀爾蒙令陰道表皮細胞富含肝醣(GLYCOGEN),是黴菌的食物源。
- 免疫系統鞭長莫及,通常免疫系統最好的地方,是血液循環達到的地方,微血管以外的皮下組織,就比較薄弱了,一般皮膚表面,就沒有任何免疫力。
不過要重申,雖然念珠菌會透過性行為傳染,但沒有性行為有機會傳染,所以不算是性病。
生活中黴菌喜歡在潮濕、沒有陽光的陰暗處生長,而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黴菌,可以聯想到念珠菌喜歡在女性的陰道、男性的包皮生長。當私密處環境改變時,會影響到身體菌叢的生長,有可能使得念珠菌有機會大量生長壓過好菌(乳酸桿菌)。環境改變包含:
- 賀爾蒙改變,例如:經期前後、懷孕。
- 個人生活習慣,例如:換沐浴乳、衛生習慣不佳、私密處清洗過頭(只需要用清水清潔陰道外部,不可以沖進陰道內,會改變陰道環境)
- 外在環境,例如:房間太潮濕、廁所不乾淨。
- 免疫力低下,例如: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定。
當分泌物變多時,就是身體在提醒自己要調整生活作息,只有自己能照顧自己。
而念珠菌關鍵的生長因素就是糖,糖是念珠菌的食物,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者是念珠菌的好發族群。糖會引起發酵,在腸胃產生氣體,引起腹脹、打嗝、放屁,影響整個消化系統(資訊參考自
念珠菌的十大體徵和治療方法)。
當念珠菌大量繁殖時會消耗更多的糖,讓身體渴望攝取更多,因此會不由自主的想不斷地吃糖。最好的方式就是禁止精緻糖的攝取,餓死念珠菌。
預防念珠菌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精緻糖,減少攝取會讓自己脹氣的食物。
等到症狀發作時,若是偶發(一年2-3次)輕微的狀況是可以透過調整作息、多休息,讓身體的免疫力去對抗黴菌,但當發生經常感染(一年4次以上)就要注意(資訊參考自
醫師好辣20190213)。常見的治療方式有
- 私密處外用藥,用途是緩解症狀。
- 內服藥、塞劑,用途是透過抗生素治療,所以不可以中斷療程。
- 陰道灌洗,用途是清潔環境,一定要由醫師處理或建議,不要自己清潔導致陰道環境平衡被破壞。
不過有許多醫師也建議不要使用塞劑、灌洗的方式治療,除了會殺光壞菌(念珠菌),好菌(乳酸桿菌)也會一同被消滅,如此一來就需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重建環境,但這段期間若又感染,就會一直陷入反覆復發的循環,不斷給藥不斷復發,因此會建議若身體的免疫力能處理,就不要使用塞劑。也有人建議可以請醫師做菌株培養,確認是哪種菌種對症下藥,以免讓黴菌有抗藥性。
當我在搜尋相關治療或舒緩方式時,也有找到一些偏方,例如
- 碘酒浴,做法是滴一個瓶蓋量的碘酒到臉盆內,將私密處浸泡。請大家不要輕易嘗試,因為這樣做會讓私密處的菌叢環境。
- 吹風機吹乾。支持者覺得能讓私密處保持乾燥,而反對者認為吹風機的溫度會讓黴菌更適合生長且對私密處太過刺激。建議可以改用衛生紙壓乾後,不要穿內褲的方式代替。
下篇會分享發作時如何改善,以及平時可以如何保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