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的熱情,保存宮廟匠師的百年手工藝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影像工作者馮復華走訪台灣各地,拍攝《與匠同行》,記錄台灣廟宇傳承百年的雕刻、剪黏、堆花、水墨彩繪等匠師藝術,為台灣匠師精湛的手藝留下保存紀錄。2020 年底在府中15 首映,關心寺廟匠師的讀者一定要看。

撰文=馮復華 攝影=《與匠同行》拍攝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2018年3月保和宮,導演勘景狀。

2018年3月保和宮,導演勘景狀。

「與匠同行」系列紀錄片歷時兩年完成,2020 年12 月10 日下午在新北市府中15 紀錄片放映院舉行特映會。新北市文化局表示,今(2021)年一月將進行系列播映活動,完整呈現32位匠師精湛的手藝和記憶。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由影像工作者馮復華擔任總導演,拍攝「與匠同行」系列紀錄片,保存台灣匠師技藝,以古蹟、廟宇為核心,按照「木作」、「石雕」、「剪黏」、「彩繪」、「特色或歷史故事或傳說」等主題分類,記錄匠師作品,進行深度訪談,總共拍攝32 位匠師。


Q1 . 馮導年輕時在報社擔任記者超過十年,離開新聞工作後,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注意到匠師,進而投入紀錄片的拍攝?

之前當記者,新聞的本質就是變化。我們每天都在等待和迎接各種變動,久了,覺得自己好像變成某種倚賴悲劇和紛擾而生的寄生獸。身心疲憊後不當記者的某刻,陪朋友去家附近的龍山寺燒香,注意到屋簷安然而住的各種白瓷人偶。

聽說它們是五十年前做成的,只見彩釉已褪去的白淨胚體,栩栩如生,喜悅自在,時間對它們來說,只是衣褶多了幾道蜂巢般的龜裂痕,痕上僅留住一抹雨水的漬跡,僅此而已。看到這些精巧靈動的工藝品時,時間好像暫停了,儘管周圍都是為了各種悲歡離合、願望遺憾而疾呼祈請、熙熙攘攘的各方各類香客。

從小就在龍山寺拜拜,尤其各種考試前,更是一定要在文昌帝君前發下各種「往後一定好好努力」的毒誓,當然在文昌帝君慈悲的保佑下,也都有超好考運,但注意到兼具佛像雍容自在,又具民間熱鬧歡顏的身態的交趾陶人偶,這是第一次,埋下了「這是誰做的?」的好奇種子。

後來高中朋友在大稻埕開店,邀請文史老師開展,因此認識了文史老師姚其中,及剪黏老師陳世仁,「龍山寺就是他阿公做的。」姚老師介紹說。這樣一群傳統寺廟的匠師,低調樸實甚至拙於言詞,但他們豐沛的才華與創作能量,都封存在作品中,在時間的洪流裡,不會被沖散消失。

有幸認識這樣一群作品彷彿執時間之鑰的神祕高手群,不得不由衷地想記錄他們的存在,當「傳統匠師」這行業,肉身逐漸蒼老之際,希望用影音紀錄,為他們按下暫停鍵。

Q2. 請問馮導,拍攝前做了哪些準備,拍攝過程發生哪些難忘的故事?

曾經長期當記者,扮演第三旁觀者久了,對於引導觀者情緒的主觀性旁白,一直不大喜歡,因此訪談概念構想的目標,就是「匠師要立體」及「不加旁白」。

開始規劃拍攝每位匠師,除了本人之外,另要訪談四位以上的社會距離親近者,包括徒弟、家人及合作者。當時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正在徵集提案,因此幸運獲選而有拍攝的初步經費。

構想很簡單,執行起來卻很困難,尤其訪談對象是木訥低調、不習慣面對鎂光燈也重視傳承訣竅保密的匠師,光是不用旁白這件事,就必須額外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去拍攝幾句旁白就可以簡短帶過的場景和敘事。

記錄石地發師傅以手工雕龍柱的珍貴絕技。

記錄石地發師傅以手工雕龍柱的珍貴絕技。

文化部專題結案之後,我們還是繼續訪談匠師,例如「大稻埕陳家石匠」的團隊成員石地發師傅,我們兩年前曾在陳家石匠、後專攻佛像雕塑的陳姚芳匠師介紹下,訪談過他;兩年後,在蔣若琳老師的安排下,又去五股記錄他打石廠的工作情形,現場看師傅手工雕龍柱。兩年不見,師傅的白髮變多了,呼吸也漸為沉重。

看著石師傅以蒼勁力道,敲擊出龍首的輪廓時,不禁想到,陳家現代的眾多子孫,多因台灣石雕行業的繁重與危險而盛年早逝,至今陳姓本家,已無人再從事雕塑行業。陳家石雕的手藝,曾經在上一個百年中屹立不搖,傳承四代的石雕名門,在時代的沖蝕下,即將迎來日暮。

「他們的後代子孫都不知道,以前家族這樣風光過。」一句簡單的訪談,道盡傳統匠師身懷絕技卻窘無市場的辛酸,新一代的陳家子孫,甚至從來沒有過一點點機會,去了解祖輩過去同時出過16 位石匠、包辦北台灣所有廟宇的成就與輝煌。

而石師傅也罹患石匠難以逃脫的肺病(長期吸入粉塵),當時他剛得知獲選為新北傳承匠師(編按:本期「特別企劃」專題收錄石地發匠師介紹,請往後翻閱獲得更多資訊。),在叮叮咚咚的訊息恭賀聲中,石師傅一邊執毛筆,在石柱上畫出輪廓,一邊淺笑說:「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在這一行待多久,但只要我的雙手還能創作石雕,就會一直做下去。」

如果想看看一條石龍怎麼昂然暫停在空中,可以去新莊武聖廟。


當記者久了,不喜歡引導觀者的主觀性旁白,因此訪談的規劃,就是「匠師要立體」和「不加旁白」。


Q3. 拍攝本片,認識這麼多匠師之後,有哪些特別的啟發?

經過這次拍攝,我對於「虔敬」的深度、付出程度有新一層的體會,尤其是「場作」:同一工區邀請兩位匠師來一較高下的這個傳統,讓我感受非常多。

例如位於三重的先嗇宮,西元1925 年改建時,由遠客:台灣傳奇大木匠師、來自板橋的陳應彬師傅,率台灣小木作首席師傅黃龜理製作虎邊;三重在地匠師:曾文珍師傅率吳海桐師傅、王款師傅製作龍邊。

如同廟內石碑所言:「土木兩匠,鬥力爭華」、「乃得如斯之盡善盡美」,一踏入廟內,就是「嘩!也太華麗了吧!」的驚嘆聲。

從進大門的兩側門聯蝙蝠,就看得出不同造型,虎邊螭虎窗有陳應彬最愛的祥獸:兩隻螭虎的虎尾相對,龍邊則虎頭相對,於迴廊、斗拱、懸掛在橫樑的花籃、鳳凰等,只要是石雕、木雕,左、右兩側呈現的就是風格迥異的藝術。聽說新莊匠師吳海桐為了爭勝,還賣了幾處田產,投入爭勝。

如果是現代的專業工匠,會為了家鄉廟宇,勇於接受公開的一對一挑戰,不僅一舉一動都公開接受鄉里議論,甚至要為了家鄉的寺廟建築而傾家蕩產?百年前的匠師們,他們就會。支撐這些木訥憨直的傳統匠師們,願意上擂台公開搏技、傾力投入的,就是信仰的厚度。

從他們的成品中,可以爬梳出人和土地相連的濃密紋理,即使在現代都市中,仍會看到這些靜置的角落,默默記錄了百年來的人文價值觀和處事態度,這是在台灣的我們,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作為紀錄者,從中得到的力量,可能就是一句老掉牙的話:「秉持信念、勇往直前」。當你看到這麼多手藝出眾、才情洋溢的藝術家,願意經年累月投入某項簡單枯燥的工作,終於在某一天粲然開花,甚至他們早已不期待花期,只是在過程中怡然自得時,會像向陽的向日葵一般,在這個急躁喧嘩又劇烈變動的年代,繼續邁步,並感到心安。

Q4. 請馮導推薦新北市民,若想看這些偉大匠師的作品,可以去哪裡看?

如果你到台北龍山寺,抬頭望向屋簷的交趾陶,為它們的清靈動態而不自覺驚嘆時,必然會發現創作者有不凡的捏塑及造景才華,能讓每一方人物都能凝結成完整天地。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探究,你會發現,作者是台灣最有名的剪黏團隊:五虎將的大哥:張添發,而他的作品,現今僅存於龍山寺及蘆洲保和宮。真的,只有這兩處。

蘆洲保和宮的廟方有過人的毅力及勇氣,在百年建廟後,花費近三年,重修了這棟巍峨藝術宮殿,並將交趾陶一尊一尊細緻封存,送往苗栗的龍鳳窯修補。

修復者,是作者張添發的師弟江清露的徒弟龍鳳窯鄭盛宏。年輕時在嘉義,曾與台灣國寶葉王學習調釉技術的鄭盛宏,又為師公的作品傾囊相待,因此修復後,融合洪派的手藝與葉王的寶石釉技術,成為廟頂的藝術結晶,這也是全台唯一融會「北派洪坤福」及「南派葉王」技術的交趾陶成品。保和宮內隨意林立、百年後煥然重生的交趾陶,其實是全台唯一能看到的珍品,木雕、石雕也是找來傳承後代,在五股工作近三年的修復成果。

廟方主事者的一切努力,都淵源於保和宮保生大帝信仰。保生大帝是蘆洲李姓家族百年前從同安原鄉來台時所帶來的神明,民國前2 年,由李姓七角頭共同集資興建。因此廟方主事者不僅都姓李,而且多半從小就參與廟會活動,對廟宇感情很深。

近來大家關注青山宮的外來紅壇和徹夜鞭炮,而興起「傳統在都會區無法傳承」的劇烈討論時,這座在熱鬧市場旁、悠然保存蘆洲家將文化與張添發交趾陶孤品的保和宮,執事們其實付出了巨大的心力與勇氣,默默做著示範。

Q5. 最後,請問馮導拍攝匠師時,最開心的是什麼?

作為建築業的門外漢,可能是在訪談時,某個時刻你覺得「懂了」,因而終於能流暢轉述出師傅的人生故事,相信這也是作為紀錄者,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而討厭的是,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歷史中褪色的職業,因此「死亡」、「病痛」是頻繁造訪的常客,需要在一次次覺得歲月無情、自嘆無力回天後,重整心念,繼續記錄。

老師傅最常講的一句話:「人在做,天在看」。這是興建神明居所的他們,在訪談中不斷提及的一句老生常談,出現之密集,讓我們相信,其間必然藏滿了生命歷練的各種神蹟及體會,足以作為人生金句。

作 者 介 紹:馮復華

《與匠同行》紀錄片系列總導演。出生在台中,現居台北,之前當過十二年報社文字記者,參與製作過歷史動畫片《中山魂》。為了拍古蹟,與製作團隊創立「班。馬傳媒」文史頻道粉絲專頁。

《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二二八連假的週末,又是相聚的日子,這次加遊三義木雕博物館、九華山吃平安麵、泰安鐵道文化園區等。
Thumbnail
二二八連假的週末,又是相聚的日子,這次加遊三義木雕博物館、九華山吃平安麵、泰安鐵道文化園區等。
Thumbnail
以信仰為源頭、以工藝為媒介,「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熱情演繹「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的關係美學。
Thumbnail
以信仰為源頭、以工藝為媒介,「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熱情演繹「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的關係美學。
Thumbnail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Thumbnail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Thumbnail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
Thumbnail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
Thumbnail
木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有着原始、天然的魅力,「巧手隨心動,方正墨線牽」,木匠傾注心血的木工藝品,更值得細品。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工業黃金時代,木具、傢俬廠、甚至木工的機器、零件都是香港製造,曾為理所當然的標籤,現卻寥若晨星。展覽《匠藝古今》不單找來稀缺的工藝老師傅,更為他們配對年青工藝師,協助傳承。
Thumbnail
木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有着原始、天然的魅力,「巧手隨心動,方正墨線牽」,木匠傾注心血的木工藝品,更值得細品。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工業黃金時代,木具、傢俬廠、甚至木工的機器、零件都是香港製造,曾為理所當然的標籤,現卻寥若晨星。展覽《匠藝古今》不單找來稀缺的工藝老師傅,更為他們配對年青工藝師,協助傳承。
Thumbnail
張仁吉冀望推進綠色工藝跟自然生態結合,和佛館現行推廣佛教植物園區及環境教育相當謀合。雙方在正式會談中達成共識,館長如常法師提出3-5年合作計畫及每年增補合作備忘錄,並表示,佛館的大展都在下半年度並跨及隔年,以展覽加上學術研討會,讓海內外的人都能認識臺灣工藝、工藝師及人間國寶。
Thumbnail
張仁吉冀望推進綠色工藝跟自然生態結合,和佛館現行推廣佛教植物園區及環境教育相當謀合。雙方在正式會談中達成共識,館長如常法師提出3-5年合作計畫及每年增補合作備忘錄,並表示,佛館的大展都在下半年度並跨及隔年,以展覽加上學術研討會,讓海內外的人都能認識臺灣工藝、工藝師及人間國寶。
Thumbnail
新店蘊含著許多關於人文、團體、環境、歷史、美學等等的寶藏。公民紀錄已經不再只是文字或照片呈現。我們將在地的故事宣揚出去,讓更多人能夠藉由影片,更了解在地的輪廓與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新店蘊含著許多關於人文、團體、環境、歷史、美學等等的寶藏。公民紀錄已經不再只是文字或照片呈現。我們將在地的故事宣揚出去,讓更多人能夠藉由影片,更了解在地的輪廓與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影像工作者馮復華走訪台灣各地,拍攝《與匠同行》,記錄台灣廟宇傳承百年的雕刻、剪黏、堆花、水墨彩繪等匠師藝術,為台灣匠師精湛的手藝留下保存紀錄。2020 年底在府中15 首映,關心寺廟匠師的讀者一定要看。 撰文=馮復華 攝影=《與匠同行》拍攝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
Thumbnail
影像工作者馮復華走訪台灣各地,拍攝《與匠同行》,記錄台灣廟宇傳承百年的雕刻、剪黏、堆花、水墨彩繪等匠師藝術,為台灣匠師精湛的手藝留下保存紀錄。2020 年底在府中15 首映,關心寺廟匠師的讀者一定要看。 撰文=馮復華 攝影=《與匠同行》拍攝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
Thumbnail
臺灣廟口文化,不只是臺灣好幾代人重要的集體回憶、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富有在地特色與獨特背景脈絡,創造了獨樹一格的臺灣藝術文化與在地生活型態。隨著時代與生活型態轉變,『臺灣廟口文化』似乎只剩特定時刻會去走走、面對外國友人簡單介紹整個祭拜流程...。卻很少有機會好好欣賞認識我們自己的藝術文化。
Thumbnail
臺灣廟口文化,不只是臺灣好幾代人重要的集體回憶、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富有在地特色與獨特背景脈絡,創造了獨樹一格的臺灣藝術文化與在地生活型態。隨著時代與生活型態轉變,『臺灣廟口文化』似乎只剩特定時刻會去走走、面對外國友人簡單介紹整個祭拜流程...。卻很少有機會好好欣賞認識我們自己的藝術文化。
Thumbnail
隨著台灣的傳統寺廟技術逐漸失傳,鄭盛宏師傅的成龍窯場成為台灣最後一個擁有完整技術的交趾陶生產窯廠,他堅持要守護這項傳統,不怕中國廉價品的競爭,「畢竟神明的事情怎麼能馬虎。」
Thumbnail
隨著台灣的傳統寺廟技術逐漸失傳,鄭盛宏師傅的成龍窯場成為台灣最後一個擁有完整技術的交趾陶生產窯廠,他堅持要守護這項傳統,不怕中國廉價品的競爭,「畢竟神明的事情怎麼能馬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