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剪花──剪粘初探

2022/06/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2/014《前山報》
◎陳威豪
2022年陳威豪於林語堂故居帶領剪黏體驗工作坊
陳威豪簡介
  • 福州派剪黏第四代傳人
  • 永豐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 專長:剪黏、泥塑、交趾陶、傳統廟宇文化、剪黏藝術賞析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我們的剪黏技藝師承郭天來派第一代剪黏藝師郭天來,第二代郭秋福,第三代陳篡地,為第四代傳人,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剪黏技藝的推廣與傳承,期許能將先人的技藝結晶與對傳統工藝的熱忱,代代相傳,讓更多人從認識剪黏,到懂得欣賞剪黏,進而理解剪黏技藝保存的重要性。
廣義的剪黏涵蓋三項技藝,剪黏、泥塑以及交趾陶:

剪黏

以金屬鉗將瓷片「剪」成所需之形狀,再將瓷片鉗「黏」於胚體表面,以不鏽鋼絲為骨架,再以白灰逐層塑形,於最後一層嵌入瓷片或玻璃片裝飾,剪黏所使用之素材依年代演進分為碗片剪黏、玻璃剪黏及現代淋搪剪黏,傳統剪黏之技法分為留灰縫與不見灰,我們所承傳之剪黏技法為留灰縫之形式,於各瓷片間預留一定距離之白灰縫,特色為遠距離觀看剪黏作品時,能增加作品之立體感,因瓷片完整鉗黏於白灰泥中,更能增加作品之耐久度,使作品經久依然保持完整。

泥塑

泥塑傳統稱為「堆灰」,為使用白灰泥塑型而成的立體雕塑,現多採用水泥為素材,使用之工具為灰匙子,傳統以銅條作為骨架,現代多使用不鏽鋼,逐層堆疊至最表層,再以銅針及小號之灰匙子形塑出細節,常使用於傳統廟宇建築之龍柱、鳳柱、龍虎堵、殿龍之上,因所有細節皆以水泥形塑而成,故需要非常深厚的塑形技巧與經驗,我們的泥塑作品非常重視動態時,肌肉紋理之變化以及剛柔之間細節的展現,創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之泥塑作品。

交趾陶

交趾陶常見於傳統建築之水車堵人物以及花鳥,以陶土為主要材質,使用雙手捏塑出細節,陶土依各家所需,會以不同產地之陶土,依一定比例混合出獨特的專用配方。傳統交趾陶,為低溫軟陶,於廟埕現場手工造窯,使用柴火燒製,作品有古樸的質感,但因燒製溫度不高,表面較易受日曬雨淋影響,保存不易。其後發展為白磁釉上彩時期,先將作品上一層以白釉高溫燒製,再以釉上彩之方式進行二次低溫燒製,作品之釉色富含層次感,兼具傳統交趾陶之特色及耐候保存之特性。
推廣所使用的工具及玻璃材料
感恩各代司傅的用心保存,我們於這三項技藝均得到正統的傳授,希望能把這分幸運化作動力,讓司傅們的精神與心血結晶,永續傳承。
參與剪黏體驗的觀眾與作品
陳威豪與觀眾合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