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剪花──剪粘初探
avatar-img
前山報

【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剪花──剪粘初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2/014《前山報》

◎陳威豪

2022年陳威豪於林語堂故居帶領剪黏體驗工作坊

2022年陳威豪於林語堂故居帶領剪黏體驗工作坊


陳威豪簡介

  • 福州派剪黏第四代傳人
  • 永豐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 專長:剪黏、泥塑、交趾陶、傳統廟宇文化、剪黏藝術賞析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我們的剪黏技藝師承郭天來派第一代剪黏藝師郭天來,第二代郭秋福,第三代陳篡地,為第四代傳人,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剪黏技藝的推廣與傳承,期許能將先人的技藝結晶與對傳統工藝的熱忱,代代相傳,讓更多人從認識剪黏,到懂得欣賞剪黏,進而理解剪黏技藝保存的重要性。

廣義的剪黏涵蓋三項技藝,剪黏、泥塑以及交趾陶:

剪黏

以金屬鉗將瓷片「剪」成所需之形狀,再將瓷片鉗「黏」於胚體表面,以不鏽鋼絲為骨架,再以白灰逐層塑形,於最後一層嵌入瓷片或玻璃片裝飾,剪黏所使用之素材依年代演進分為碗片剪黏、玻璃剪黏及現代淋搪剪黏,傳統剪黏之技法分為留灰縫與不見灰,我們所承傳之剪黏技法為留灰縫之形式,於各瓷片間預留一定距離之白灰縫,特色為遠距離觀看剪黏作品時,能增加作品之立體感,因瓷片完整鉗黏於白灰泥中,更能增加作品之耐久度,使作品經久依然保持完整。

泥塑

泥塑傳統稱為「堆灰」,為使用白灰泥塑型而成的立體雕塑,現多採用水泥為素材,使用之工具為灰匙子,傳統以銅條作為骨架,現代多使用不鏽鋼,逐層堆疊至最表層,再以銅針及小號之灰匙子形塑出細節,常使用於傳統廟宇建築之龍柱、鳳柱、龍虎堵、殿龍之上,因所有細節皆以水泥形塑而成,故需要非常深厚的塑形技巧與經驗,我們的泥塑作品非常重視動態時,肌肉紋理之變化以及剛柔之間細節的展現,創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之泥塑作品。

交趾陶

交趾陶常見於傳統建築之水車堵人物以及花鳥,以陶土為主要材質,使用雙手捏塑出細節,陶土依各家所需,會以不同產地之陶土,依一定比例混合出獨特的專用配方。傳統交趾陶,為低溫軟陶,於廟埕現場手工造窯,使用柴火燒製,作品有古樸的質感,但因燒製溫度不高,表面較易受日曬雨淋影響,保存不易。其後發展為白磁釉上彩時期,先將作品上一層以白釉高溫燒製,再以釉上彩之方式進行二次低溫燒製,作品之釉色富含層次感,兼具傳統交趾陶之特色及耐候保存之特性。

推廣所使用的工具及玻璃材料

推廣所使用的工具及玻璃材料





感恩各代司傅的用心保存,我們於這三項技藝均得到正統的傳授,希望能把這分幸運化作動力,讓司傅們的精神與心血結晶,永續傳承。

永豐文化建築




參與剪黏體驗的觀眾與作品

參與剪黏體驗的觀眾與作品














陳威豪與觀眾合影

陳威豪與觀眾合影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2020年3月,齊東街53巷2、4、6、8、10號日式建築完成修復工程,而後與濟南路二段25號、27號以及53巷12至16號幸福草地合併為「臺灣文學基地」,於2021年1月正式開幕,並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玉山社出版公司營運。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近年臺灣掀起舊時代的懷舊眷戀,尤以找回臺灣日本時代下的老城區樣貌,除了建築外貌的復興,連結家族並與在地關係建構更是一個很大的人文工程。
故居與小冰的緣分,早在2007年第一屆林語堂故居文學獎便已開始,持續書寫的小冰參與林語堂文學獎時,正是剛步入職場的菜鳥社工,雖一直抱有攻讀中文碩士的念頭,卻總是擦肩而過,於是選擇待在原本的社工領域,卻也因此,讓他的筆下的故事更貼近真實。
「旅行的真正動機應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近年台灣登百岳成為顯學,行政院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全面優化森林步道。年輕登山客正磨拳擦掌挑戰百岳,「17Jump旅遊攝」小皮與小蛙兩位登山部落客老師帶領還沒勇氣登上百岳之路者
2020年3月,齊東街53巷2、4、6、8、10號日式建築完成修復工程,而後與濟南路二段25號、27號以及53巷12至16號幸福草地合併為「臺灣文學基地」,於2021年1月正式開幕,並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玉山社出版公司營運。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近年臺灣掀起舊時代的懷舊眷戀,尤以找回臺灣日本時代下的老城區樣貌,除了建築外貌的復興,連結家族並與在地關係建構更是一個很大的人文工程。
故居與小冰的緣分,早在2007年第一屆林語堂故居文學獎便已開始,持續書寫的小冰參與林語堂文學獎時,正是剛步入職場的菜鳥社工,雖一直抱有攻讀中文碩士的念頭,卻總是擦肩而過,於是選擇待在原本的社工領域,卻也因此,讓他的筆下的故事更貼近真實。
「旅行的真正動機應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近年台灣登百岳成為顯學,行政院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全面優化森林步道。年輕登山客正磨拳擦掌挑戰百岳,「17Jump旅遊攝」小皮與小蛙兩位登山部落客老師帶領還沒勇氣登上百岳之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