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說書人──漫談剪黏與藝師陳篡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014《前山報》

◎蔡佳芳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剪黏落腳台灣

陳竄地司阜修復旗津天后宮的前人剪黏作品

陳竄地司阜修復旗津天后宮的前人剪黏作品

剪粘源自閩南與潮汕,為清朝中葉之後盛行閩粵廟宇的裝飾技法,並於同期傳入台灣。雖通稱為剪黏,實則包含泥塑、交趾陶及彩繪等技法,許多藝師兼學甚廣,能包辦整間廟宇的裡外裝飾。剪粘的大幅興起,與台灣六○年經濟成長有關,虔誠的廟徒,將成功歸於宗教,為表達對神祇的感謝,慷慨的捐獻,讓廟宇的層次漸趨豐富。台灣剪粘派別粗分為,北部代表為藝師洪坤福(福建泉州),作品風格不拘形式瀟灑大器。南部藝師代表為何金龍(廣東普寧),特色為作工細膩磁片運用流暢。兩者各領風騷,然工藝流傳至今,已不似往昔易於區分,技法形式融合台灣各家,於今成特有的樣貌。剪黏最初是以碗片為主,輔以瓶片,使用堆灰進行塑形,再於外進行坎貼,完成後再施以彩繪。但台灣剪黏卻因為玻璃材料的加入,而有了新的型態。日治時代開始發跡的台灣玻璃工業,於戰後開花結果,台灣經濟復甦,大量的玻璃製品,提供剪黏新的生命。因其色彩斑斕,質地輕盈,又具有光線折射的特性,曾廣泛的運用於廟宇裝飾,可惜材料易於損毀剝落,日後也逐漸淡出使用的範疇。

集大成的藝師

陳竄地司阜與交趾陶作品

陳竄地司阜與交趾陶作品

陳篡地祖籍彰化,因其對畫畫的興趣,輾轉歸於郭秋福門下,成為福州派第三代傳人。 一般所稱之雕塑,在剪黏的運用上以塑為主,其所需專業不亞於其他藝術創作,對比例、動態、空間佈局、色彩、繪畫等功力特別注重,缺一不可。作為廟宇裝飾使用,窘於表現形式,更容易趨於僵化,然陳篡地司阜卻打破僵局,其作品最具特色便是動態,無論是龍鳳飛翔或武鬥招式,皆細膩且靈動,此源於生活細膩的觀察,以及自身努力不懈的求知精神。

早年的工藝師徒制,異於學院的循序漸進,而是必須自行臨摹吸收。當廟宇工作結束一日的繁忙,眾人皆玩樂休息之際,陳篡地回到屋頂上,重新揣摩仿作藉此練手,以此更加精進,也就是這樣的精神,讓他的作品不斷創新,而備受推崇。其除承接郭天來福州派的剪黏之外,亦向江清露司阜學習泥塑的龍柱,兼併洪坤福(江清露之師)派所長,堪稱集大成者。

為剪黏奉獻一生

彰化縣埔心鄉忠義廟,40年前的玻璃剪黏作品,屬於陳竄地司阜創作

彰化縣埔心鄉忠義廟,40年前的玻璃剪黏作品,屬於陳竄地司阜創作

篡地擅長對肌肉紋理的掌握,瑞獸身體的轉折弛張,人物動態乃至於比例的動靜,無一不是廣納生活經驗並展現藝術的天份,其交趾陶作品單以泥塑來看,便是上乘之作,未上胎釉前已是完整作品,可見其對細節的注重,及材料掌握的純熟。陳篡地司阜對作品要求極高,據其弟子所言,為求作品的完善,非常捨得使用材料,乃至於日後作品後續的保存修復都較為容易。彰化二水三玄宮是陳篡地司阜技藝的完整展現,除玻璃剪黏外,其數量及精緻度都堪稱頂峰。陳篡地2020年過世,其子陳威豪承其衣缽,並廣泛吸收科儀及宗教相關知識,以便銜接剪黏技藝逐漸失傳的現況。

陳竄地司阜創作之泥塑作品,位於斗六門受天宮

陳竄地司阜創作之泥塑作品,位於斗六門受天宮

剪黏走至今日,規格化淋搪漸取代傳統手工裁片的方式,匠師的生動的剪花詮釋已漸漸消失,幸好在民間大力疾呼之下,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工藝資產,隨著時代的變遷,耗工費時的傳統工藝逐漸消逝,是以技藝的保存刻不容緩,也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推廣。

陳司阜創作泥塑浮雕作品

陳司阜創作泥塑浮雕作品



途經廟宇時,您時否有駐足觀看,屋頂上的祥龍瑞獸,說的是由來已久的民間傳奇,忠孝節義人物粉墨登場,排演出精彩的定格畫片,雕欄玉閣是昔日美學,神靈立於脊頂庇護眾生,衣邊的飾帶,圖騰的運用,都是在烈日中一點一滴的刻畫而成,代表宗教的廣納,也是藝師說故事的功力,下回按圖索驥,來場剪黏之旅吧!

陳篡地剪黏交趾陶紀錄片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資料

攝影提供/楊玉如、陳威豪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依法行政 以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2016年 07 月 27 日修正)層面來看傳統彩繪: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傳統工藝 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 在母法中其實沒有規範一定要傳統的古典文學題材才算傳統,只要是流傳在地方且手工製作為主就可以算是傳統工藝
Thumbnail
一、依法行政 以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2016年 07 月 27 日修正)層面來看傳統彩繪: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傳統工藝 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以手工製作為主之傳統技藝。 在母法中其實沒有規範一定要傳統的古典文學題材才算傳統,只要是流傳在地方且手工製作為主就可以算是傳統工藝
Thumbnail
『鳳邑開漳聖王廟』位在高雄鳳山區中山西路跟青年路交叉口附近,是清朝嘉慶年間所建築的古寺,已有200年的歷史,與其縣內的雙慈亭、城隍廟及龍山寺並列為市區四大古廟。雖經數次翻修,廟內仍保有許多古蹟,工法細緻、栩栩如生的石雕,使廟內氣勢宏偉、氛圍更顯莊嚴。
Thumbnail
『鳳邑開漳聖王廟』位在高雄鳳山區中山西路跟青年路交叉口附近,是清朝嘉慶年間所建築的古寺,已有200年的歷史,與其縣內的雙慈亭、城隍廟及龍山寺並列為市區四大古廟。雖經數次翻修,廟內仍保有許多古蹟,工法細緻、栩栩如生的石雕,使廟內氣勢宏偉、氛圍更顯莊嚴。
Thumbnail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Thumbnail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Thumbnail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
Thumbnail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
Thumbnail
修護未來日記EP.3 阿三哥住在嘉義縣新港鄉,2010年初次與阿三哥再屏東朝林宮見面,那又是十幾年前的另一個故事,之後,有將近七、八年的時間沒連繫了,2019年接到電話時,還有點驚訝!而這通電話,也牽起了與新港奉天宮的緣分。 新港奉天宮左右五門、耳房的彩繪加固 彩繪保存在建築修復之後的年代
Thumbnail
修護未來日記EP.3 阿三哥住在嘉義縣新港鄉,2010年初次與阿三哥再屏東朝林宮見面,那又是十幾年前的另一個故事,之後,有將近七、八年的時間沒連繫了,2019年接到電話時,還有點驚訝!而這通電話,也牽起了與新港奉天宮的緣分。 新港奉天宮左右五門、耳房的彩繪加固 彩繪保存在建築修復之後的年代
Thumbnail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Thumbnail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Thumbnail
影像工作者馮復華走訪台灣各地,拍攝《與匠同行》,記錄台灣廟宇傳承百年的雕刻、剪黏、堆花、水墨彩繪等匠師藝術,為台灣匠師精湛的手藝留下保存紀錄。2020 年底在府中15 首映,關心寺廟匠師的讀者一定要看。 撰文=馮復華 攝影=《與匠同行》拍攝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
Thumbnail
影像工作者馮復華走訪台灣各地,拍攝《與匠同行》,記錄台灣廟宇傳承百年的雕刻、剪黏、堆花、水墨彩繪等匠師藝術,為台灣匠師精湛的手藝留下保存紀錄。2020 年底在府中15 首映,關心寺廟匠師的讀者一定要看。 撰文=馮復華 攝影=《與匠同行》拍攝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
Thumbnail
臺灣廟口文化,不只是臺灣好幾代人重要的集體回憶、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富有在地特色與獨特背景脈絡,創造了獨樹一格的臺灣藝術文化與在地生活型態。隨著時代與生活型態轉變,『臺灣廟口文化』似乎只剩特定時刻會去走走、面對外國友人簡單介紹整個祭拜流程...。卻很少有機會好好欣賞認識我們自己的藝術文化。
Thumbnail
臺灣廟口文化,不只是臺灣好幾代人重要的集體回憶、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富有在地特色與獨特背景脈絡,創造了獨樹一格的臺灣藝術文化與在地生活型態。隨著時代與生活型態轉變,『臺灣廟口文化』似乎只剩特定時刻會去走走、面對外國友人簡單介紹整個祭拜流程...。卻很少有機會好好欣賞認識我們自己的藝術文化。
Thumbnail
隨著台灣的傳統寺廟技術逐漸失傳,鄭盛宏師傅的成龍窯場成為台灣最後一個擁有完整技術的交趾陶生產窯廠,他堅持要守護這項傳統,不怕中國廉價品的競爭,「畢竟神明的事情怎麼能馬虎。」
Thumbnail
隨著台灣的傳統寺廟技術逐漸失傳,鄭盛宏師傅的成龍窯場成為台灣最後一個擁有完整技術的交趾陶生產窯廠,他堅持要守護這項傳統,不怕中國廉價品的競爭,「畢竟神明的事情怎麼能馬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