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4《前山報》
◎蔡佳芳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剪黏落腳台灣

陳竄地司阜修復旗津天后宮的前人剪黏作品
集大成的藝師

陳竄地司阜與交趾陶作品
陳篡地祖籍彰化,因其對畫畫的興趣,輾轉歸於郭秋福門下,成為福州派第三代傳人。 一般所稱之雕塑,在剪黏的運用上以塑為主,其所需專業不亞於其他藝術創作,對比例、動態、空間佈局、色彩、繪畫等功力特別注重,缺一不可。作為廟宇裝飾使用,窘於表現形式,更容易趨於僵化,然陳篡地司阜卻打破僵局,其作品最具特色便是動態,無論是龍鳳飛翔或武鬥招式,皆細膩且靈動,此源於生活細膩的觀察,以及自身努力不懈的求知精神。
早年的工藝師徒制,異於學院的循序漸進,而是必須自行臨摹吸收。當廟宇工作結束一日的繁忙,眾人皆玩樂休息之際,陳篡地回到屋頂上,重新揣摩仿作藉此練手,以此更加精進,也就是這樣的精神,讓他的作品不斷創新,而備受推崇。其除承接郭天來福州派的剪黏之外,亦向江清露司阜學習泥塑的龍柱,兼併洪坤福(江清露之師)派所長,堪稱集大成者。
為剪黏奉獻一生

彰化縣埔心鄉忠義廟,40年前的玻璃剪黏作品,屬於陳竄地司阜創作
篡地擅長對肌肉紋理的掌握,瑞獸身體的轉折弛張,人物動態乃至於比例的動靜,無一不是廣納生活經驗並展現藝術的天份,其交趾陶作品單以泥塑來看,便是上乘之作,未上胎釉前已是完整作品,可見其對細節的注重,及材料掌握的純熟。陳篡地司阜對作品要求極高,據其弟子所言,為求作品的完善,非常捨得使用材料,乃至於日後作品後續的保存修復都較為容易。彰化二水三玄宮是陳篡地司阜技藝的完整展現,除玻璃剪黏外,其數量及精緻度都堪稱頂峰。陳篡地2020年過世,其子陳威豪承其衣缽,並廣泛吸收科儀及宗教相關知識,以便銜接剪黏技藝逐漸失傳的現況。

陳竄地司阜創作之泥塑作品,位於斗六門受天宮
剪黏走至今日,規格化淋搪漸取代傳統手工裁片的方式,匠師的生動的剪花詮釋已漸漸消失,幸好在民間大力疾呼之下,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工藝資產,隨著時代的變遷,耗工費時的傳統工藝逐漸消逝,是以技藝的保存刻不容緩,也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推廣。

陳司阜創作泥塑浮雕作品
途經廟宇時,您時否有駐足觀看,屋頂上的祥龍瑞獸,說的是由來已久的民間傳奇,忠孝節義人物粉墨登場,排演出精彩的定格畫片,雕欄玉閣是昔日美學,神靈立於脊頂庇護眾生,衣邊的飾帶,圖騰的運用,都是在烈日中一點一滴的刻畫而成,代表宗教的廣納,也是藝師說故事的功力,下回按圖索驥,來場剪黏之旅吧!
攝影提供/楊玉如、陳威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