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的台北城 part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北公會堂
第一站:台北公會堂。

1945年10月,台北公會堂擠了好多人在看熱鬧,統治臺灣的日本,投降了。陳儀代表同盟國,來接受日本投降。終於,臺灣結束日本人的統治,臺灣人對於未來,有好多美好的想像。

路上傳來歡呼聲,是用台語混和日語說的:「日本『狗』要離開臺灣,真好真好,萬歲!萬歲!」
(註:在中山堂對面的牆上,有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碑文內容沒有提到的是:中華民國對日本的戰爭,是輸多贏少。真正讓日本投降的,是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
陳儀上一次來到臺灣是10年前,1935年,日本邀請中華民國福建省主席:陳儀,到臺灣參加臺灣博覽會。他覺得台北非常先進,有電力、郵政、電信、都市規劃,不像中華民國(民國24年),還在跟共產黨打仗,百姓吃不飽,生活得很辛苦。因為他們沒有在建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先把他們不喜歡的人給消滅掉。

過去在日本統治下,臺灣人很難明白什麼是平等。倒是,對於不平等,非常熟悉。重要的管理工作,都是日本人擔任。普遍來說,日本人過得輕鬆愉快、臺灣人要被使喚來、使喚去,像是做牛做馬一樣,鞭子下來,想不走也不行。
回到「祖國」,有許多臺灣人,希望自己能夠做過去日本人的工作,甚至希望能夠加入政府。但是,陳儀卻說:因為臺灣人不會說國語,所以不行擔任重要的政府工作。
什麼?什麼是國語?日本時代,日本人說:國語是日語。中華民國說:現在的國語是北京話。

「他搶走我的位子,我在這!我在這!」(那邊有聲音在呼喊我們。)
站這麼高的人像,他是誰? 他是一百元鈔票上面的孫中山。這裡現在不叫作台北公會堂了,現在叫作「中山堂」。

孫中山銅像下面的底座繼續發出聲音,「他搶走我的位子,我在這!我在這!我本來是在新起街市場附近的公園,上面站的本來是日本人。以前日本人在臺灣生活得很開心耶!我走不動了,請妳代替我去那裡看看。喔,對了,妳的稻荷神社及新世界館,就在那裡!」

(註:祝辰巳銅像的原址,在台北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附近。 祝辰巳,第四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戰後基座移往臺北中山堂廣場,改立孫中山銅像)

下一站:新起街市場。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28內容數
2022那一年,女兒跟太太及騎自行車環島,我跟兒子開車相隨。 2024年,全家都下去騎車,我們用35天繞台灣一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lueglu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黑色蹺蹺板上面,即使兩邊的人差不多高、差不多重,但是就是沒辦法贏這個老大的手下。 有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心想,難道我們的孩子以後,只能在蹺蹺板上面被老大戲弄嗎? 所以,戴眼鏡的人加入玩這個蹺蹺板的行列,他想做點什麼事。
每年10月左右,為什麼暖蛇「在」騎自行車環島? 註:我不是用「要」,而是描述一個環島的事實。接下來我要將「事實」給予我的「詮釋」,再附上我的「觀點」。  
在2019年底時,我跟幾位朋友 進行一個教育議題的辯論: 教育事業營利,對教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前言:會寫這篇是因為我看了《民主式經濟的誕生》一書,我嘗試把它與教育連結。 我最近遇到衝突或挫折時,腦子都會浮現一句話:「人是否準備好要獨立?」
關係的存有當中的第八章、第十章,給我帶來許多對於教育及組織的實踐面向的啟發。 「教育的基本目標在於提升參與關係過程的潛力----從在地開始,直到全球」   「當教育能專注於關係而不只把焦點放在個人身上時,我們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可能性世界。(中略) 我們還可追問:我們想為未來創造什麼樣的世界---就本
《樹之歌》的文字優美流暢,是一篇篇容易閱讀的散文,例如作者描述苔蘚、孢子、真菌的生態,它們就是關係的組合,無法獨立於自然。 《黑熊來了》電影中,最動人的一句話黃美秀老師大約是這樣說的:南安小熊教我一件事,我20幾年的黑熊研究生涯知識只是皮毛而已。 #我覺得養育小孩也是一樣的道理。
黑色蹺蹺板上面,即使兩邊的人差不多高、差不多重,但是就是沒辦法贏這個老大的手下。 有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心想,難道我們的孩子以後,只能在蹺蹺板上面被老大戲弄嗎? 所以,戴眼鏡的人加入玩這個蹺蹺板的行列,他想做點什麼事。
每年10月左右,為什麼暖蛇「在」騎自行車環島? 註:我不是用「要」,而是描述一個環島的事實。接下來我要將「事實」給予我的「詮釋」,再附上我的「觀點」。  
在2019年底時,我跟幾位朋友 進行一個教育議題的辯論: 教育事業營利,對教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前言:會寫這篇是因為我看了《民主式經濟的誕生》一書,我嘗試把它與教育連結。 我最近遇到衝突或挫折時,腦子都會浮現一句話:「人是否準備好要獨立?」
關係的存有當中的第八章、第十章,給我帶來許多對於教育及組織的實踐面向的啟發。 「教育的基本目標在於提升參與關係過程的潛力----從在地開始,直到全球」   「當教育能專注於關係而不只把焦點放在個人身上時,我們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可能性世界。(中略) 我們還可追問:我們想為未來創造什麼樣的世界---就本
《樹之歌》的文字優美流暢,是一篇篇容易閱讀的散文,例如作者描述苔蘚、孢子、真菌的生態,它們就是關係的組合,無法獨立於自然。 《黑熊來了》電影中,最動人的一句話黃美秀老師大約是這樣說的:南安小熊教我一件事,我20幾年的黑熊研究生涯知識只是皮毛而已。 #我覺得養育小孩也是一樣的道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拖了很久的活動後記,上個月底的解析日治時期戶口名簿活動,來上課的學員都是親朋好友與店內客人,在古物商很容易聚集對於物品背後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我們除了互看對方的家譜,來自哪一個城市、年代,比較各種細節和謎團....
Thumbnail
臺劇《牛車來去》探討了女性在大時代環境下的壓迫與堅忍,故事主線圍繞“阿春借腹生子”,顯示日治時期的貧富差距與傳宗接代的壓力。本文剖析這部劇的衝突層次,指出其依賴於角色的內心掙扎與外部社會的衝突。文章還藉此機會回顧土地制度對華人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如何導致今日的居住不正義與社會階級問題。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落幕。 同年 8 月 29 日,受國民黨邀請,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抵達重慶與國民黨政府總統蔣介石舉行和平會談。10 月 10 日,雙方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Thumbnail
會寫這個主題,是因為這本是亮師在今天要讓我們思考的問題,加上剛剛在思考今天日誌內容時想到:的確,在實人的日子所剩不多,是該統整究竟想從實人帶走什麼能力,所謂帶走,更準確的意思是「內化」,我覺得有必要將我想內化的能力一一文字化,才能更清晰地將此能力放進腦袋中提醒自己,並透過不斷的練習真正的把它內化。
Thumbnail
基隆市城市發展在藝術方面的發展從日治時期基隆公會堂開始。日治時期基隆公會堂原本供應民眾大型集會及活動使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盟軍空襲炸毀。民國四十六年原址興建中正堂,民國六十九年又改建為基隆市文化中心,又改為市政府與民眾舉辦藝文活動的綜合中心。這棟大樓百餘年以來不斷翻新與改建成為當今集合基隆市美
Thumbnail
臺中聚奎居是一座建於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古蹟,融合了閩式三合院與巴洛克式洋樓的風格。聚奎居提供旗袍和漢服租借體驗服務,遊客可以在復古場景中留下華美的倩影。本文介紹了聚奎居的特色景點、旅遊心得和營運資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拖了很久的活動後記,上個月底的解析日治時期戶口名簿活動,來上課的學員都是親朋好友與店內客人,在古物商很容易聚集對於物品背後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我們除了互看對方的家譜,來自哪一個城市、年代,比較各種細節和謎團....
Thumbnail
臺劇《牛車來去》探討了女性在大時代環境下的壓迫與堅忍,故事主線圍繞“阿春借腹生子”,顯示日治時期的貧富差距與傳宗接代的壓力。本文剖析這部劇的衝突層次,指出其依賴於角色的內心掙扎與外部社會的衝突。文章還藉此機會回顧土地制度對華人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如何導致今日的居住不正義與社會階級問題。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落幕。 同年 8 月 29 日,受國民黨邀請,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抵達重慶與國民黨政府總統蔣介石舉行和平會談。10 月 10 日,雙方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Thumbnail
會寫這個主題,是因為這本是亮師在今天要讓我們思考的問題,加上剛剛在思考今天日誌內容時想到:的確,在實人的日子所剩不多,是該統整究竟想從實人帶走什麼能力,所謂帶走,更準確的意思是「內化」,我覺得有必要將我想內化的能力一一文字化,才能更清晰地將此能力放進腦袋中提醒自己,並透過不斷的練習真正的把它內化。
Thumbnail
基隆市城市發展在藝術方面的發展從日治時期基隆公會堂開始。日治時期基隆公會堂原本供應民眾大型集會及活動使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盟軍空襲炸毀。民國四十六年原址興建中正堂,民國六十九年又改建為基隆市文化中心,又改為市政府與民眾舉辦藝文活動的綜合中心。這棟大樓百餘年以來不斷翻新與改建成為當今集合基隆市美
Thumbnail
臺中聚奎居是一座建於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古蹟,融合了閩式三合院與巴洛克式洋樓的風格。聚奎居提供旗袍和漢服租借體驗服務,遊客可以在復古場景中留下華美的倩影。本文介紹了聚奎居的特色景點、旅遊心得和營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