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看新竹公會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新竹公會堂位於新舊新竹城的交接處,是目前混亂的街廓中量體較大的舊建築,其存在與周遭環境關係密切,對都市紋理的發展具有相當的重要性。這棟建築曾在 2007(民國 96)年間因都市更新需求, 而一度傳出將要拆除的聲音。所幸,當時的莊三修館長積極推動,使新竹公會堂登錄為歷史建築,這棟別具意義的建築才保留了下來。新竹公會堂建築有什麼奧妙之處呢?讓我們跟著建築師一起來「內行看門道」!


raw-image
  • 歷史面

現今的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原為省立新竹社教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新竹公會堂,是日本「大正民主運動」下的產物,曾由總督府土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參與基地選定,具歷史意義。

  • 區域環境面

在都市更新的巨變下,老建築的保存正是新竹市區發展的最佳見證,具有都市紋理不可抹滅的意義。

  • 建築本身面

公會堂建築完工於1921(大正 10)年,由官民集資興建,是當時新竹街民眾集會的重要場所。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改為新竹縣政府中山堂,1955 年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本館前身)成立,即以現址作為辦公室及主要展演活動場所,為重要之民眾集會所,公共建築的代表之一。

  • 空間使用面

無論是日治時期新竹公會堂,或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設立的中山堂、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或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都是當地重要的民眾集會及藝文展演場所,在北臺灣地區的美術、音樂及社會教育發展過程上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除此之外,對具歷史價值公共建築的保存與重視,也是彰顯生活美學教育的一環。


raw-image

故事的最初:北臺灣重要的文化交流空間

在日本時期,臺灣各地都有公會堂建築。臺灣目前有 8 個公會堂仍保有實體建築且持續使用,由北而南排列包含臺北、大溪、 彰化、鹿港公會堂、斗六行啟紀念館,及新化、臺南、恆春公會堂等,也就是說, 新竹公會堂並不孤單!全臺灣至少有 8 棟「公會堂姊妹館」,這些建物因為格局設計,及所有權多為公有等原因,而得以被保存下來。

新竹公會堂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 7 月舉行上棟式,同年 9 月主體建築完工,1922 年 1 月正式啟用!在日本政府時期,新竹公會堂的實際使用情形較接近日本人與臺灣上流社會的活動空間。根據 《臺灣日日新報》、《新竹州時報》的文獻資料顯示,當年這座空間的用途五花八 門,包含演講空間、送別會、會議空間、 文教活動(例如:詩社聚會)、宴會空間、 展覽空間……等。

raw-image

走過轟炸的陰影



raw-image

好景不常,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新竹因當年設有許多軍事設施,成了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1945 年 5 月,美軍轟炸新竹,包含新竹州廳、新竹車站與新竹公會堂都遭到嚴重的轟炸。最初新竹公會堂為切角頂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將被炸毀的屋頂修建為結構較簡潔的硬山牆式斜屋頂。為讓這段歷史保留下來,未來新竹公會堂修繕的方向,也會是近似於 1948 年完成的樣貌,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從建築中,訴說上一代曾經走過的這段戰爭記憶。

修復古蹟的工作像是偵探,需要細細地觀察形形色色的蛛絲馬跡,並依照過往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修復團隊在除下新竹公會堂的羽目板後,發現新竹公會堂的磚牆間有許多木磚,如此細膩的設計為的是方便未來在外頭用螺絲鎖上木板。由於這些木磚不似紅磚可耐高溫,經二戰美軍轟炸後,都已成了木炭。未來,新竹公會堂仍會有牆面保留這樣的狀態讓參觀民眾能直接地了解這段歷史。

  • 小辭典【羽目板】 「羽目板」為日文,即建築之壁板、腰板之意,用於防護建築牆面下堵部份免於因使用而產生髒汙或其他損壞。
raw-image
raw-image


從中山堂到新竹社教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許多日本時代的故事,僅能由史料去摸索、推敲,拼湊出當時新竹公會堂的使用情形。戰後的新竹公會堂則和新竹人們的生活關係十分緊密,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或口述資料,可說是一棟陪著新竹人成長的百年建築。

許多人並不了解新竹公會堂是棟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蹟,因為新竹公會堂四週幾乎都被加蓋物遮擋。1955 年公會堂仍作為中山堂使用,但改由社教館代管。由於戰後百廢待興,且民眾識字率低、教育水準仍有待提升,於是政府積極地在全臺各地推動社會教育,以提升國民素質。在社教館完成課業後,民眾可以取得同等學力認證。因此,在高強度的使用需求下,後側陸續新建了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辦公空間、週邊也增建許多教室以及廁所等。1970 年,在正立面增建入口大門與階梯,是許多新竹人記憶裡較為熟悉的模樣。

隨著時代演進,政府組織也歷經變革與改造,2008 年,原屬於教育部管轄的社教館改隸屬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竹社教館也更名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肩負起推廣北臺灣社區生活美學、社區營造、文化平權等相關業務的重責大任。

內行看門道,修復團隊都在做什麼?

「修古蹟幾乎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要用最低姿態的創意,忠實地把每個時代的證據保留下來。」談起修復新竹公會堂,執行「新竹公會堂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規劃設計監造案」的黃承令建築師這樣說。新竹公會堂歷經日治、戰後中山堂、社教館與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不同政權與使用機關,其建築載體亦反映了各個時期的風格特色及使用痕跡。「沒有人能夠扮演文化上帝,任性地決定要修成哪個年代」,黃建築師分享,古蹟修復會考量不同委員的意見,讓空間訴說歷史變遷。

新竹公會堂目前有的木桁架為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發現屋頂嚴重損毀,募集當時臺灣參與過新竹公會堂建築的匠師所修復的成果。經委員審議後,認為將屋頂恢復為該時期的樣貌,更能忠實地傳達臺灣曾經經歷美軍轟炸過的這段真實歷史,還原到始建時期的樣貌反而失去意義。

  • 小辭典【木桁架】木桁架指由木構件組成的架構,通常是木造建物如木屋屋頂、木橋的主要承重結構。
raw-image
raw-image

修復古蹟是一門「小心翼翼的藝術」。有時候,會用上新的工法,例如修復團隊為了加強新竹公會堂的結構穩定性,在柱體、拱門上加裝鋼板,來確保建物整體安全無虞;更多時候,得使用舊工法、舊材料來修整。在修復現場,能看到師傅們將一支又一支木料編號並使用絲帶做記號,編號是記錄木料的相對位置,各色絲帶則代表不同含義:紅色的絲帶代表該材料嚴重腐朽,須整根抽換;黃色絲帶代表部份腐朽,可用榫接方式繼續使用;藍色絲帶則是整根木材可持續利用。

raw-image
raw-image

除了按照老照片、耆老訪談推敲出建築過去的使用狀況與外觀形式之外,在修復過程中,也屢屢會有驚喜出現。因新竹公會堂歷經多次增建,過去在老照片中隱約看到的美麗入口欄杆、車道,在修復團隊進場時早已蕩然無存,甚至也因為照片上的位置也恰好被灌木叢擋住的關係,無法繪製出正確的正立面圖。在一次拆除立面、 整地的過程中,參與的工人機警地發覺挖出來的物件有異,緊急找了建築師前來了解,赫然發現那便是入口欄杆遺構,以及過去陳列在武德殿前的石燈籠構件等。原來,當時製作階梯的工人,就地把清除的物件作為廢棄物掩埋在該處,才讓修復團隊找到真實的建築構件。當修復工程進行中有新的發現時,往往也要再進一步進行調查研究,甚至變更工作期程,才能把古蹟用最真實的面貌呈現給大眾。

raw-image
raw-image

修復古蹟,不僅僅是復原一棟又一棟的建築空間,更是構築臺灣人的歷史記憶、重建文化價值的無形工程。只可惜,臺灣的古蹟修復相關從業人員面臨極大的斷層, 黃建築師也分享他的觀察:「在案場中見到的泥匠師、木匠師,幾乎都是 55 至60 歲左右,未來在傳承上是個問題!」,如何全方位地加強文化資產教育,讓更多的老建築重獲新生,是當代急需面對與處理的困境,也可能是轉機。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1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蔡錦堂教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新竹生活美學館正式重啟!位於新竹新舊城區交接處的生活美學館,前身為新竹公會堂,從日治時期至今,在新竹佇立了百年,不只是新竹人一直以來相當重要的藝文空間,更是都市紋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2019年起,三年來歷經來自各方的合作與努力,不只是建築本身的修復,內部的空間也重新規劃調整,只為重現這棟百年建
Thumbnail
新竹生活美學館正式重啟!位於新竹新舊城區交接處的生活美學館,前身為新竹公會堂,從日治時期至今,在新竹佇立了百年,不只是新竹人一直以來相當重要的藝文空間,更是都市紋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2019年起,三年來歷經來自各方的合作與努力,不只是建築本身的修復,內部的空間也重新規劃調整,只為重現這棟百年建
Thumbnail
中山堂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是台灣日治時期興建的公共建築,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演藝廳之一。中山堂於1928年落成,原名為台北公會堂,是日本政府在台灣舉辦各種活動和慶典的場所。 1945年台灣光復後,中山堂改名為中山堂,並成為台灣政府舉辦各種活動和典禮的場所。中山堂是台灣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
Thumbnail
中山堂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是台灣日治時期興建的公共建築,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演藝廳之一。中山堂於1928年落成,原名為台北公會堂,是日本政府在台灣舉辦各種活動和慶典的場所。 1945年台灣光復後,中山堂改名為中山堂,並成為台灣政府舉辦各種活動和典禮的場所。中山堂是台灣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
Thumbnail
台北市中山堂這棟建築物從台北公會堂為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開始,見證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史歷史之所。走入這一座與台灣國運近代史密切相關建築物,有種時光逆流感覺。從嚴謹政治場所到現在成為一座藝術場館更能感受時代落差與轉變。這裡是台北人的藝術場域、也是美食天堂、更是台北人休憩場域之多重複合場地。 台北市中山堂
Thumbnail
台北市中山堂這棟建築物從台北公會堂為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開始,見證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史歷史之所。走入這一座與台灣國運近代史密切相關建築物,有種時光逆流感覺。從嚴謹政治場所到現在成為一座藝術場館更能感受時代落差與轉變。這裡是台北人的藝術場域、也是美食天堂、更是台北人休憩場域之多重複合場地。 台北市中山堂
Thumbnail
台灣過去有很多神社,但不是所有的都那麼「正統」。在台北,就有一個可謂「標新立異」的神社,它的存在,可說是一個時代思潮的見證。雖然如今已非作為神社用途,但卻繼續特異的,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Thumbnail
台灣過去有很多神社,但不是所有的都那麼「正統」。在台北,就有一個可謂「標新立異」的神社,它的存在,可說是一個時代思潮的見證。雖然如今已非作為神社用途,但卻繼續特異的,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Thumbnail
台北市定古蹟有非常多,中山藏藝所與中山茶書院並存該建築;算是一個建築很特別、老建築下又歷經好幾個機關再利用。所在地在清朝是在台北城城北、建築特色就是紅磚水泥牆二樓建築。說此地是台北市日治時期建築物遺留代表之一,也是許多團體導覽小旅行必遊之地。 中山藏藝所與中山茶書院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
Thumbnail
台北市定古蹟有非常多,中山藏藝所與中山茶書院並存該建築;算是一個建築很特別、老建築下又歷經好幾個機關再利用。所在地在清朝是在台北城城北、建築特色就是紅磚水泥牆二樓建築。說此地是台北市日治時期建築物遺留代表之一,也是許多團體導覽小旅行必遊之地。 中山藏藝所與中山茶書院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
Thumbnail
11月秋末,我們要帶你回到94年前——1927年11月27日,新竹記者黃旺成日記提到那天「忽晴、忽雨」;彷彿為夜晚將發生的「新竹騷擾事件」作序。
Thumbnail
11月秋末,我們要帶你回到94年前——1927年11月27日,新竹記者黃旺成日記提到那天「忽晴、忽雨」;彷彿為夜晚將發生的「新竹騷擾事件」作序。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自 1917 年歷經考察規劃、籌款、設計,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落成,1922 年正式啟用,1926 年後改為官方經營。在此之前僅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文人雅士會在私人宅院舉辦詩畫聚會,一般民眾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自 1917 年歷經考察規劃、籌款、設計,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落成,1922 年正式啟用,1926 年後改為官方經營。在此之前僅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文人雅士會在私人宅院舉辦詩畫聚會,一般民眾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Thumbnail
(舊稿重放2019/01/19) 新年度去聽的第一場講座是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公會堂的美麗與哀愁〉。 搭配展覽「翻轉公會堂,重生再出發」辦理的講座。
Thumbnail
(舊稿重放2019/01/19) 新年度去聽的第一場講座是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公會堂的美麗與哀愁〉。 搭配展覽「翻轉公會堂,重生再出發」辦理的講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