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時事10--談談「桃園神社」

2023/04/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桃園神社」(即桃園忠烈祠)引起話題,先是桃園市長[張善政]要求把日本神送回去,後來又有人建議另在他處建忠烈祠,將神社裡的忠靈牌位遷出。筆者也來湊湊熱鬧,談談我的觀察與想法。
「桃園神社」位於虎頭山麓,建於日本殖民臺灣的年代。曾聽在地的前輩說過,他們幼年就讀日本統治時期的小學時,全校學生每個月都跟隨日籍老師步行數公里去敬拜。可見神社也是日本殖民政府將臺灣人皇民化的工具。(對其沿革的詳細介紹,讀友可自行參閱維基百科「桃園神社」詞條。)
昔日冷清的風景 (陳傳義 拍攝)
桃園忠烈祠地處偏僻,長久以來少有遊客,相當「稀微」(註1)。偶爾,因其為三級古蹟,而有文史愛好者團體跟著導覽員探訪;偶爾,因其獨特的日本氛圍,而有婚紗攝影公司帶新人前來取景,或玩角色扮演的年輕人著日本漫畫人物服裝來拍照;偶爾,有遊覽車載著外地觀光團或學生校外教學到此一遊,可是這裡沒有吃的、玩的,遂走馬看花片刻就離開了,大概不會想來第二次。
曾封閉整修幾次,時間最長者超過一年半 (陳傳義 拍攝)
由於有幾間木造日式建築閒置,過去桃園縣政府一直想招商活化,但遲遲未能實現;也曾辦過多次活動,諸如音樂會、書法家寫春聯和其他市民活動,卻因零星分散,總是無法炒熱。直至桃園市升格,[鄭文燦]市長上任,開始發生了變化。[鄭]市長別的事做不好,但在建公園搞觀光活動方面,倒是很「拚勢」(註2),舞得有聲有色。他幾次把忠烈祠關閉整修,費時冗長,換過拜殿屋頂的銅瓦,然後發包給商人經營。
換過新銅瓦的拜殿 (陳傳義 拍攝)
承包商在逐利的動機之下,用心加以妝點,一會兒鯉魚旗,一會兒燈籠;又擺上文創商品攤位,賣著食物、小飾品或者日本風的衣服、文物;再請來年輕街頭藝人駐唱;還販售祈願木片,讓遊客掛在風鈴下。由於這樣的遊玩模式很對臺灣人的胃口,配合上媒體宣傳,登時火紅起來。每到假日,遊客爆量,改成收費的停車場立馬不夠車位,車輛滿溢到周邊的道路兩旁(註3)。包商猶恐東洋味不夠道地,還從日本請來包括[天照大神]在內的日本神祇坐鎮社務所,並在門口張貼敬拜流程的告示。
經常變換而吸引鏡頭的布置 (陳傳義 拍攝)
左圖:市集形式的攤位; 右圖:固定的咖啡賣店
須付費的祈願木片 (陳傳義 拍攝)
許多臺灣人有神就拜,不問拜的是甚麼神,該不該拜,為什麼要拜。當我知道[天照大神]被認為是日本天皇的祖先之後,便覺得臺灣人拜祂頗為荒謬。因為今天的臺灣已非日本的殖民地,不受日本統治,臺灣人也不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為何崇拜祂?裡面本殿供奉自己民族的先烈不拜,卻去拜外國國王的祖先,不覺得荒唐,有損台灣人尊嚴嗎?所以筆者支持[張]市長的決定。而有人指控他「干涉宗教自由」,這就言重了,因為我認為此地只是被包商設計成東洋風的觀光消費場域,並非正式的宗教場域。嚴格說來,這裡應該稱為「桃園神社遺址」才對。
遊客排隊沐手 (陳傳義 拍攝)
供奉日本神祇的位置 (陳傳義 拍攝)
有鑑於本遺址每到假日,便人潮洶湧,成為許多人休閒的好去處,我贊成目前的經營模式持續下去。然而,周遭像市場般的喧囂,與「忠烈祠」該有的肅穆委實不太協調,而令諸多曾參與抗日的先烈英靈住在日本神社建築內,倘若祂們地下有知,將情何以堪?因此我也贊同桃園市另建一處忠烈祠,以供奉我們的先烈忠靈比較妥適。而騰出的原有空間,可充作文物陳列或藝文展演場所,使遊客獲得更多知性與美感的提升。
註1:河洛語辭,可表示冷清落寞虛弱之意。
註2:河洛語辭,很努力之意。
註3:在拙文<講古篇7--農曆過年的法律假期>中提到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會員
1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