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周邊文資總盤點4——徐州路社科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社科院曾經叫法學院?以前社科院是紅樓?

  提到社科院,多數的臺大學生想起的,大概都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清水模灰白色建築。然而在2014年以前,社科院其實座落在徐州路,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舊社科」。

  如今舊社科已不再被作為教學大樓使用,在許多人的心中或許形象也逐漸模糊。透過今天的舊社科懶人包,臺大學生會文化部將從舊社科的歷史、文資價值、建築特色為各位介紹這棟淵遠流長的建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05/0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的沙龍
15會員
43內容數
2023/01/21
2023 已過去一個多月,臺大電影節年初重頭戲影評徵文競賽亦進入投稿末期,本次特別企劃邀請到「菲林跳舞」蔡宛庭與我們對談,聊聊她寫影評的初衷、對影評人的看法、以及給影評新手的建議。
Thumbnail
2023/01/21
2023 已過去一個多月,臺大電影節年初重頭戲影評徵文競賽亦進入投稿末期,本次特別企劃邀請到「菲林跳舞」蔡宛庭與我們對談,聊聊她寫影評的初衷、對影評人的看法、以及給影評新手的建議。
Thumbnail
2021/02/17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四月時文化部曾經發布有關臺靜農故居的介紹文章,臺靜農故居在成功以「紀念建築」登錄為文資身份後,台大校方也開始準備後續的整理與規劃。
Thumbnail
2021/02/17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四月時文化部曾經發布有關臺靜農故居的介紹文章,臺靜農故居在成功以「紀念建築」登錄為文資身份後,台大校方也開始準備後續的整理與規劃。
Thumbnail
2021/02/17
上週(2/11)的臺靜農故居會勘,文化部也派員參加。文化部的代表在會中表達應將臺靜農故居轉型成開放學生及民眾使用的教育中心,同時強調學生希望參與規劃及推動故居轉型的意願,與會人士也表示認同。
2021/02/17
上週(2/11)的臺靜農故居會勘,文化部也派員參加。文化部的代表在會中表達應將臺靜農故居轉型成開放學生及民眾使用的教育中心,同時強調學生希望參與規劃及推動故居轉型的意願,與會人士也表示認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建築師王大閎深受包浩斯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一九六○年代受台大校長錢思亮遴選,而留下許多在台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底端、總圖書館左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深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
Thumbnail
建築師王大閎深受包浩斯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一九六○年代受台大校長錢思亮遴選,而留下許多在台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底端、總圖書館左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深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
Thumbnail
書院做為中國科舉時代士子講學之所,約始於唐代中葉,盛行於宋,明、清兩朝更為普及。除官方出資之外,亦有私家出錢設立之書院。明志書院就是台灣中部以北最早書院。來到這裡更能感受以前清朝年代能受到教育是家裡比較有錢才能受教育。 明志書院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二段276號 開放時
Thumbnail
書院做為中國科舉時代士子講學之所,約始於唐代中葉,盛行於宋,明、清兩朝更為普及。除官方出資之外,亦有私家出錢設立之書院。明志書院就是台灣中部以北最早書院。來到這裡更能感受以前清朝年代能受到教育是家裡比較有錢才能受教育。 明志書院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二段276號 開放時
Thumbnail
『道東書院』位於和美鎮和西里和卿路101號,其名取其「王道東來」之意,書院祭祀朱子,地方俗稱「文祠」,於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Thumbnail
『道東書院』位於和美鎮和西里和卿路101號,其名取其「王道東來」之意,書院祭祀朱子,地方俗稱「文祠」,於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Thumbnail
位於台中市的『磺溪書院』是大肚區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書院,現為市定古蹟。前身為清嘉慶年間士紳趙順芳、楊占鰲所創立之西雝社,又稱『文昌廟』。於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興建的磺溪書院,乃是昔日大肚地區(包含大肚、烏日、龍井三鄉鎮)的文教中心,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Thumbnail
位於台中市的『磺溪書院』是大肚區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書院,現為市定古蹟。前身為清嘉慶年間士紳趙順芳、楊占鰲所創立之西雝社,又稱『文昌廟』。於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興建的磺溪書院,乃是昔日大肚地區(包含大肚、烏日、龍井三鄉鎮)的文教中心,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Thumbnail
​ 近日小編之前在來到崇右影藝學科技大學走訪之際,發現這間隱身在義七路小巷裡。日式建築國立基隆高中奏任官舍,這是一棟經歷遺跡地廢墟。引起小編想要探索這棟廢墟,翻遍歷史紀載,快跟著小編腳步一起來探索歷史真相,傾聽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基隆市日式建築物國立基隆中學奏任官舍相關資訊: ​ ​​ ​ 基
Thumbnail
​ 近日小編之前在來到崇右影藝學科技大學走訪之際,發現這間隱身在義七路小巷裡。日式建築國立基隆高中奏任官舍,這是一棟經歷遺跡地廢墟。引起小編想要探索這棟廢墟,翻遍歷史紀載,快跟著小編腳步一起來探索歷史真相,傾聽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基隆市日式建築物國立基隆中學奏任官舍相關資訊: ​ ​​ ​ 基
Thumbnail
社科院曾經叫法學院?以前社科院是紅樓? 提到社科院,多數的臺大學生想起的,大概都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清水模灰白色建築。然而在2014年以前,社科院其實座落在徐州路,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舊社科」。
Thumbnail
社科院曾經叫法學院?以前社科院是紅樓? 提到社科院,多數的臺大學生想起的,大概都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清水模灰白色建築。然而在2014年以前,社科院其實座落在徐州路,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舊社科」。
Thumbnail
  座落於舟山路的鹿鳴堂,常常是臺大學生相約集合、領取獎品的標誌性建築,而它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民國的僑務與臺大的生活史。臺大早期缺乏資金,校內空間也缺乏建設,便將空閒的土地租借給政府機關使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由僑委會興建的,成為當時僑民們的重要集會場所,見證了許多文化、政治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座落於舟山路的鹿鳴堂,常常是臺大學生相約集合、領取獎品的標誌性建築,而它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民國的僑務與臺大的生活史。臺大早期缺乏資金,校內空間也缺乏建設,便將空閒的土地租借給政府機關使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由僑委會興建的,成為當時僑民們的重要集會場所,見證了許多文化、政治的重要時刻。
Thumbnail
         台大社會科學院位於濟南路一帶, 通常是念社會相關科系的學生來這念書的地方......     這一帶附近有很多古蹟以及政府重要機構....    濟南長老教會, 立法院也在這一帶........     正門對面也有官邸沙龍.....     在這校區內, 有很多以前的日式建築
Thumbnail
         台大社會科學院位於濟南路一帶, 通常是念社會相關科系的學生來這念書的地方......     這一帶附近有很多古蹟以及政府重要機構....    濟南長老教會, 立法院也在這一帶........     正門對面也有官邸沙龍.....     在這校區內, 有很多以前的日式建築
Thumbnail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館中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中的學生面露微笑,有人步行,有人牽著腳踏車,走在田間小路,左下角的輕便軌道直指背景的拇指山,是一張反映1920年代青春洋溢師範生的經典照片。但我們只要把鏡頭一轉,就會看到剛完工的北二師校舍。意外的是,這張照片中的宿舍和警衛室,在九十幾年後仍然存在。
Thumbnail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館中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中的學生面露微笑,有人步行,有人牽著腳踏車,走在田間小路,左下角的輕便軌道直指背景的拇指山,是一張反映1920年代青春洋溢師範生的經典照片。但我們只要把鏡頭一轉,就會看到剛完工的北二師校舍。意外的是,這張照片中的宿舍和警衛室,在九十幾年後仍然存在。
Thumbnail
台東現代主義建築的觀察,呂阿玉
Thumbnail
台東現代主義建築的觀察,呂阿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