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周邊文資總盤點5——鹿鳴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座落於舟山路的鹿鳴堂,常常是臺大學生相約集合、領取獎品的標誌性建築,而它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民國的僑務與臺大的生活史。臺大早期缺乏資金,校內空間也缺乏建設,便將空閒的土地租借給政府機關使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由僑委會興建的,成為當時僑民們的重要集會場所,見證了許多文化、政治的重要時刻。1996年隨著僑委會的退出,其更名為鹿鳴堂並成為餐廳和臺大劇場。2017-2018年因應卓越聯合大樓的興建計畫,開啟了關於鹿鳴堂文資身份的討論,而前述兩棟建築的工程停擺也影響了戲劇系學生劇場學習與表演的權益。2019年初,鹿鳴堂以僑光堂名義登錄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其融合中式文化及現代主義的建築手法,也紀錄華僑的共同歷史。
▎歷史變遷:僑光堂到鹿鳴堂
  戰後由於經費問題,臺大有許多建築計畫在美援的補助下與政府機關共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在同個脈絡下建造的。僑光堂是1960年代後的僑務中心,作為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空間涵括一樓的中菜餐廳、會議室及二樓挑高的禮堂。僑委會在此舉辦過許多大型僑生活動,提供僑生在異地聯絡情誼的場所,僑光堂也是中華文化復興、華文教育的重要據點。此外,僑光堂也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文化集會,像是解除動員戡亂後的第一次修憲國代任務會議及全國書展等等,充分展現僑光堂在戰後臺灣時間軸上的歷史意義。
  1996年後僑委會遷出,臺大校方修繕整理後回收使用,取《詩經・小雅》〈鹿鳴〉篇中的迎賓之意,改名「鹿鳴堂」,成為富有中菜特色的學生餐廳與臺大劇場的所在地。
▎建築特色:中華文化的推廣
  僑光堂因為僑務的需要而建造,自然也被當時推廣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與鼓勵僑民返鄉的政治環境影響,見證了文化輸出的中華復興運動時代。僑光堂帶有濃厚的中式仿宮廷風格,像是紅柱、仿中國木造的雀替、椽條、雨批,是臺大同時期唯一一棟帶有中華文化風格的建築。僑光堂的建造者為創立淡江建築系的馬惕乾,此時期的建築師多受現代主義影響,強調建築本身的結構,與裝飾性的中國元素衝突,但可以從僑光堂外牆正方錐體造型設計看出建築師仍在傳統中國風格與現代手法中取得平衡。
▎近期爭議:文資身分與劇場停擺
  在長年使用下,鹿鳴堂因為防水性能不佳而導致潮濕、混凝土剝落現象,加上劇場空間需要改造,2011年台大校方評估後因修繕費用龐大,決定建造卓越聯合中心取代鹿鳴堂功能,開始「舊換新」計畫。2015年臺大取得建築執照,開始卓聨興建工程。2017年校方向北市府提請鹿鳴堂拆除執照,開始了鹿鳴堂的第一次文資審議會,結論為「在鹿鳴堂歷史無形價值論述不足的情況下同意鹿鳴堂不具文資身分,但須意象保存。」於是獲得拆照的臺大校方開始拆除工程,但也引起臺大校友與文資團體的關注,在民間積極找尋鹿鳴堂的無形歷史價值後,鹿鳴堂在2018年得以「新事證」進行第二次文資審議會,並獲得文資身份,逃過被拆除的命運。在此事件中可以看出現行文化保存制度仍有改進的空間,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臺北市文化局)在評估文資時缺乏全面性的資料搜集,忽略鹿鳴堂在僑光堂時代的歷史意義,而導致事件中「翻案」的結果。
  除了對文資保存的討論之外,鹿鳴堂事件也影響了臺大戲劇系學生的權益。戲劇系在原先由禮堂改建而成的劇場中排練就常面臨安全及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卓聯劇場的興建計畫對健全展演功能是高度相關,學生也能在新的專業劇場裡上課、公演。然而,在文資爭議下,戲劇性地面臨兩方場地都無法使用的窘況,空間的缺失導致器材只能四散擺放在系館、魚類標本館、上課品質受損、公演需外借場地等問題,使戲劇系多年無法在安全、固定的場域中學習及實作。然而,隨著鹿鳴堂文資身份塵埃落地、卓聯大樓商家的進駐,劇場功能卻卡在逃生安全的評估及內部裝建的問題遲遲無法成功轉移,使得新劇場仍無法啟用。
  劇場對於戲劇系師生來說是學習與展演的空間,不管是燈光的架設或是舞臺的佈置,都需要長時間的規劃與練習,在專業的劇場空間中,師生們才能有最好的教學體驗。希望臺大校方能加速劇場的使用進度以保障戲劇系師生的權益,也呼籲臺大學生們能更加關注校內藝文空間的缺乏及藝文活動的參與。鹿鳴堂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文資爭議,呈現出臺大校園發展與文資保存的典型衝突,唯有校方積極於計劃前考量並規劃文資層面的問題、相關局處在審查前充分調查避免翻盤,才能免去如今學生、文資、校方三輸的僵持局面。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05/1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坐落在大安區龍安里的青田街,不僅素有「臺北市的綠寶石」美稱,更是過去風華一時的昭和町。信步其中,陽光灑落卻不覺燥熱,因這裡有大片老樹掩映;舉目四顧,還會發現自己被百年日式木建築環繞著,彷若走進塵封的歷史記憶,古樸氣息猶在,說不盡的故事待你我細細發掘……
位於芳蘭山、蟾蜍山腳下,芳蘭大厝已有200年歷史。乾隆年間,陳振師渡海來臺,受雇於「芳蘭記船頭行」。頭家離臺前將船行頂讓給他,使其累積可觀的財富。其後陳振師在下內埔莊購建住宅,並更名為「芳蘭大厝」,紀念其發跡處。
▎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 ▎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馬扎扎依藍)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
2020新冠肺炎爆發,這段時間我們親身體會到傳染病的爆發會對社會與生活造成多麼巨大的轉變,也了解到醫療體系的應對,能在穩定社會上起到多麼關鍵的作用。不知道這段日子有沒有引發你的好奇,過去臺灣在面臨傳染病危機時,曾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作為國內最重要防疫機構的臺大醫院,又從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樂生療養院注視著台灣醫療史的演進,同時乘載了院民的生活型態。在重新想像樂生療養院的重建與發展時,我們需要不斷歸返「樂生的保留是為了看見什麼」以及「樂生未來的功能及期待又是什麼」。從日治時期起,一路到2020的現今,文化資產的任務除了「懷舊」外,是否仍有其他曙光?
  我們訴求,台大員生合作社理監事會應即刻廢除在 6/14 通過的「以國語作為交流語言」決議,尊重台灣國家語言被使用的權利。且會議主席施秀惠與理事官俊榮,也應為會議中不適當的言行道歉。我們更呼籲台大校方對此事件做出回應,並發揮台大的社會責任,要求台大校級單位與關係組織實際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
  坐落在大安區龍安里的青田街,不僅素有「臺北市的綠寶石」美稱,更是過去風華一時的昭和町。信步其中,陽光灑落卻不覺燥熱,因這裡有大片老樹掩映;舉目四顧,還會發現自己被百年日式木建築環繞著,彷若走進塵封的歷史記憶,古樸氣息猶在,說不盡的故事待你我細細發掘……
位於芳蘭山、蟾蜍山腳下,芳蘭大厝已有200年歷史。乾隆年間,陳振師渡海來臺,受雇於「芳蘭記船頭行」。頭家離臺前將船行頂讓給他,使其累積可觀的財富。其後陳振師在下內埔莊購建住宅,並更名為「芳蘭大厝」,紀念其發跡處。
▎排灣族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 ▎排灣族阿盧夫岸(望嘉舊社)佳邏夫岸頭目(馬扎扎依藍)家雙面祖先像石雕柱
2020新冠肺炎爆發,這段時間我們親身體會到傳染病的爆發會對社會與生活造成多麼巨大的轉變,也了解到醫療體系的應對,能在穩定社會上起到多麼關鍵的作用。不知道這段日子有沒有引發你的好奇,過去臺灣在面臨傳染病危機時,曾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作為國內最重要防疫機構的臺大醫院,又從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樂生療養院注視著台灣醫療史的演進,同時乘載了院民的生活型態。在重新想像樂生療養院的重建與發展時,我們需要不斷歸返「樂生的保留是為了看見什麼」以及「樂生未來的功能及期待又是什麼」。從日治時期起,一路到2020的現今,文化資產的任務除了「懷舊」外,是否仍有其他曙光?
  我們訴求,台大員生合作社理監事會應即刻廢除在 6/14 通過的「以國語作為交流語言」決議,尊重台灣國家語言被使用的權利。且會議主席施秀惠與理事官俊榮,也應為會議中不適當的言行道歉。我們更呼籲台大校方對此事件做出回應,並發揮台大的社會責任,要求台大校級單位與關係組織實際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大溪公會堂暨蔣公紀念館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與紀念功能於一體的建築。這裡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還是紀念台灣歷史上重要人物蔣中正(蔣介石)的地方。不過坦白說並不喜歡這威權人物,用軍權掌控一切,沒有太多建樹。 大溪公會堂的建設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作為地方公共會議和社會活動的場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臺灣第一座民營博物館,集合了閩式、日式和洋式風格,典藏了豐富的臺灣民俗文物,展現了臺灣社會風貌。館內氣派的西式洋樓和閩式建築展示區都值得細細欣賞,適合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Thumbnail
  這個文物館就坐落在臺中市北屯區旅順路二段73號,一個大型公園之內,佔地面積不小,草地開闊,館舍形式是傳統閩南建築。﹝台灣民俗文物館﹞有「民俗館」及「民藝街」,兩個展場。
Thumbnail
去年6月間有機會審閲譚嘉明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九龍城華人社區與「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頗感興味,也對於香港史的研究議題,增長不少知識。譚嘉明先生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 ,一是〔九龍城華人社區的發展簡史〕;另一個重點是〔「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
由續修花蓮縣志見到一些戲院,因此找找相關資訊。
Thumbnail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為臺灣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位於臺北市。臺大宿舍群為臺大校內學生住宿之所在,分為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研究生宿舍及國際學生宿舍等。 臺大宿舍群建築形式多樣,有日式木造建築、紅磚洋樓、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等,反映了臺大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臺大宿舍群不僅是學生生活起居的場所,也是臺大
Thumbnail
台灣大學農業綜合樓,這裡是校園的穿廊,走過去那邊就是鹿鳴堂,我不是台灣大學的學生,所以每次來這裡也只是走走逛逛,不過雖然不是大學的學生,但很常來這裡。所以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台灣大學成就許多重要的學術工作,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人,這些人我就不念出來了。坦白說,還好。 還是專心的畫畫吧,重點是穿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大溪公會堂暨蔣公紀念館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與紀念功能於一體的建築。這裡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還是紀念台灣歷史上重要人物蔣中正(蔣介石)的地方。不過坦白說並不喜歡這威權人物,用軍權掌控一切,沒有太多建樹。 大溪公會堂的建設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作為地方公共會議和社會活動的場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臺灣第一座民營博物館,集合了閩式、日式和洋式風格,典藏了豐富的臺灣民俗文物,展現了臺灣社會風貌。館內氣派的西式洋樓和閩式建築展示區都值得細細欣賞,適合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和文化。
Thumbnail
  這個文物館就坐落在臺中市北屯區旅順路二段73號,一個大型公園之內,佔地面積不小,草地開闊,館舍形式是傳統閩南建築。﹝台灣民俗文物館﹞有「民俗館」及「民藝街」,兩個展場。
Thumbnail
去年6月間有機會審閲譚嘉明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九龍城華人社區與「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頗感興味,也對於香港史的研究議題,增長不少知識。譚嘉明先生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 ,一是〔九龍城華人社區的發展簡史〕;另一個重點是〔「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
由續修花蓮縣志見到一些戲院,因此找找相關資訊。
Thumbnail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為臺灣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位於臺北市。臺大宿舍群為臺大校內學生住宿之所在,分為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研究生宿舍及國際學生宿舍等。 臺大宿舍群建築形式多樣,有日式木造建築、紅磚洋樓、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等,反映了臺大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臺大宿舍群不僅是學生生活起居的場所,也是臺大
Thumbnail
台灣大學農業綜合樓,這裡是校園的穿廊,走過去那邊就是鹿鳴堂,我不是台灣大學的學生,所以每次來這裡也只是走走逛逛,不過雖然不是大學的學生,但很常來這裡。所以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台灣大學成就許多重要的學術工作,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人,這些人我就不念出來了。坦白說,還好。 還是專心的畫畫吧,重點是穿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