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周邊文資總盤點5——鹿鳴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座落於舟山路的鹿鳴堂,常常是臺大學生相約集合、領取獎品的標誌性建築,而它背後也蘊含了中華民國的僑務與臺大的生活史。臺大早期缺乏資金,校內空間也缺乏建設,便將空閒的土地租借給政府機關使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由僑委會興建的,成為當時僑民們的重要集會場所,見證了許多文化、政治的重要時刻。1996年隨著僑委會的退出,其更名為鹿鳴堂並成為餐廳和臺大劇場。2017-2018年因應卓越聯合大樓的興建計畫,開啟了關於鹿鳴堂文資身份的討論,而前述兩棟建築的工程停擺也影響了戲劇系學生劇場學習與表演的權益。2019年初,鹿鳴堂以僑光堂名義登錄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其融合中式文化及現代主義的建築手法,也紀錄華僑的共同歷史。

▎歷史變遷:僑光堂到鹿鳴堂

  戰後由於經費問題,臺大有許多建築計畫在美援的補助下與政府機關共用,而鹿鳴堂的前身——僑光堂便是在同個脈絡下建造的。僑光堂是1960年代後的僑務中心,作為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空間涵括一樓的中菜餐廳、會議室及二樓挑高的禮堂。僑委會在此舉辦過許多大型僑生活動,提供僑生在異地聯絡情誼的場所,僑光堂也是中華文化復興、華文教育的重要據點。此外,僑光堂也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文化集會,像是解除動員戡亂後的第一次修憲國代任務會議及全國書展等等,充分展現僑光堂在戰後臺灣時間軸上的歷史意義。

  1996年後僑委會遷出,臺大校方修繕整理後回收使用,取《詩經・小雅》〈鹿鳴〉篇中的迎賓之意,改名「鹿鳴堂」,成為富有中菜特色的學生餐廳與臺大劇場的所在地。

▎建築特色:中華文化的推廣

  僑光堂因為僑務的需要而建造,自然也被當時推廣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與鼓勵僑民返鄉的政治環境影響,見證了文化輸出的中華復興運動時代。僑光堂帶有濃厚的中式仿宮廷風格,像是紅柱、仿中國木造的雀替、椽條、雨批,是臺大同時期唯一一棟帶有中華文化風格的建築。僑光堂的建造者為創立淡江建築系的馬惕乾,此時期的建築師多受現代主義影響,強調建築本身的結構,與裝飾性的中國元素衝突,但可以從僑光堂外牆正方錐體造型設計看出建築師仍在傳統中國風格與現代手法中取得平衡。

▎近期爭議:文資身分與劇場停擺

  在長年使用下,鹿鳴堂因為防水性能不佳而導致潮濕、混凝土剝落現象,加上劇場空間需要改造,2011年台大校方評估後因修繕費用龐大,決定建造卓越聯合中心取代鹿鳴堂功能,開始「舊換新」計畫。2015年臺大取得建築執照,開始卓聨興建工程。2017年校方向北市府提請鹿鳴堂拆除執照,開始了鹿鳴堂的第一次文資審議會,結論為「在鹿鳴堂歷史無形價值論述不足的情況下同意鹿鳴堂不具文資身分,但須意象保存。」於是獲得拆照的臺大校方開始拆除工程,但也引起臺大校友與文資團體的關注,在民間積極找尋鹿鳴堂的無形歷史價值後,鹿鳴堂在2018年得以「新事證」進行第二次文資審議會,並獲得文資身份,逃過被拆除的命運。在此事件中可以看出現行文化保存制度仍有改進的空間,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臺北市文化局)在評估文資時缺乏全面性的資料搜集,忽略鹿鳴堂在僑光堂時代的歷史意義,而導致事件中「翻案」的結果。

  除了對文資保存的討論之外,鹿鳴堂事件也影響了臺大戲劇系學生的權益。戲劇系在原先由禮堂改建而成的劇場中排練就常面臨安全及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卓聯劇場的興建計畫對健全展演功能是高度相關,學生也能在新的專業劇場裡上課、公演。然而,在文資爭議下,戲劇性地面臨兩方場地都無法使用的窘況,空間的缺失導致器材只能四散擺放在系館、魚類標本館、上課品質受損、公演需外借場地等問題,使戲劇系多年無法在安全、固定的場域中學習及實作。然而,隨著鹿鳴堂文資身份塵埃落地、卓聯大樓商家的進駐,劇場功能卻卡在逃生安全的評估及內部裝建的問題遲遲無法成功轉移,使得新劇場仍無法啟用。

  劇場對於戲劇系師生來說是學習與展演的空間,不管是燈光的架設或是舞臺的佈置,都需要長時間的規劃與練習,在專業的劇場空間中,師生們才能有最好的教學體驗。希望臺大校方能加速劇場的使用進度以保障戲劇系師生的權益,也呼籲臺大學生們能更加關注校內藝文空間的缺乏及藝文活動的參與。鹿鳴堂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文資爭議,呈現出臺大校園發展與文資保存的典型衝突,唯有校方積極於計劃前考量並規劃文資層面的問題、相關局處在審查前充分調查避免翻盤,才能免去如今學生、文資、校方三輸的僵持局面。

raw-image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05/1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的沙龍
14會員
43內容數
2023/01/21
2023 已過去一個多月,臺大電影節年初重頭戲影評徵文競賽亦進入投稿末期,本次特別企劃邀請到「菲林跳舞」蔡宛庭與我們對談,聊聊她寫影評的初衷、對影評人的看法、以及給影評新手的建議。
Thumbnail
2023/01/21
2023 已過去一個多月,臺大電影節年初重頭戲影評徵文競賽亦進入投稿末期,本次特別企劃邀請到「菲林跳舞」蔡宛庭與我們對談,聊聊她寫影評的初衷、對影評人的看法、以及給影評新手的建議。
Thumbnail
2021/02/17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四月時文化部曾經發布有關臺靜農故居的介紹文章,臺靜農故居在成功以「紀念建築」登錄為文資身份後,台大校方也開始準備後續的整理與規劃。
Thumbnail
2021/02/17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四月時文化部曾經發布有關臺靜農故居的介紹文章,臺靜農故居在成功以「紀念建築」登錄為文資身份後,台大校方也開始準備後續的整理與規劃。
Thumbnail
2021/02/17
上週(2/11)的臺靜農故居會勘,文化部也派員參加。文化部的代表在會中表達應將臺靜農故居轉型成開放學生及民眾使用的教育中心,同時強調學生希望參與規劃及推動故居轉型的意願,與會人士也表示認同。
2021/02/17
上週(2/11)的臺靜農故居會勘,文化部也派員參加。文化部的代表在會中表達應將臺靜農故居轉型成開放學生及民眾使用的教育中心,同時強調學生希望參與規劃及推動故居轉型的意願,與會人士也表示認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提及老戲院,所有長一輩的礁溪居民,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位於大忠路上的「礁溪戲院」。斑駁的水泥建築牆上,以金屬立體字橫列在木板上的「台灣國術文化館」招牌搶先入眼,幾個大大的燈籠與壁飾,標誌著這棟建築的「今生」。至於「前世」痕跡,則須退後好幾步,仔細觀察建築最上方半圓形的屋頂,淡淡的金黃色字體,寫著「礁溪
Thumbnail
提及老戲院,所有長一輩的礁溪居民,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位於大忠路上的「礁溪戲院」。斑駁的水泥建築牆上,以金屬立體字橫列在木板上的「台灣國術文化館」招牌搶先入眼,幾個大大的燈籠與壁飾,標誌著這棟建築的「今生」。至於「前世」痕跡,則須退後好幾步,仔細觀察建築最上方半圓形的屋頂,淡淡的金黃色字體,寫著「礁溪
Thumbnail
在上一篇中(台灣古蹟巡禮(15-1)~百年家族霧峰林家宅園(一):台灣四大名園之首『萊園』|林獻堂博物館 ),我們介紹了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裡的『萊園』以及『林獻堂博物館』。這一篇,將來介紹園內的另兩個景點『蓉鏡齋』以及『景薰樓』。
Thumbnail
在上一篇中(台灣古蹟巡禮(15-1)~百年家族霧峰林家宅園(一):台灣四大名園之首『萊園』|林獻堂博物館 ),我們介紹了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裡的『萊園』以及『林獻堂博物館』。這一篇,將來介紹園內的另兩個景點『蓉鏡齋』以及『景薰樓』。
Thumbnail
提到鹿港,相信大家想到的就是鹿港老街和天后宮等古蹟建築(台灣古蹟巡禮(十三)~鹿港古蹟一日遊:天后宮|龍山寺|文武廟 )。這篇要來介紹的雖然未列入古蹟,但也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辜家舊居『鹿港民俗文物館』(鹿港當地語稱:大和大厝、民俗館)。
Thumbnail
提到鹿港,相信大家想到的就是鹿港老街和天后宮等古蹟建築(台灣古蹟巡禮(十三)~鹿港古蹟一日遊:天后宮|龍山寺|文武廟 )。這篇要來介紹的雖然未列入古蹟,但也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辜家舊居『鹿港民俗文物館』(鹿港當地語稱:大和大厝、民俗館)。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傳統大街(中山路)後面的舊巷底,外型為一幢華麗壯觀的三層紅磚洋樓,混合了文藝復興時期與日本明治維新末期風格,屋頂仿效法式風格圍繞精緻鐵欄杆,搭配中央山牆浮雕上繁複華麗的草花,兩側各為一座對稱八角圓頂衙樓
Thumbnail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傳統大街(中山路)後面的舊巷底,外型為一幢華麗壯觀的三層紅磚洋樓,混合了文藝復興時期與日本明治維新末期風格,屋頂仿效法式風格圍繞精緻鐵欄杆,搭配中央山牆浮雕上繁複華麗的草花,兩側各為一座對稱八角圓頂衙樓
Thumbnail
二、凝視桃園文化設施 (一)客家文化館 節慶活動讓在地居民更了解客家的傳統文化,透過客家音樂節,讓更多人的人了解客家文化,在音樂中或許語言不是最重要,在音樂中去呈現客家的靈魂,更是打開客家和其他族群連結的重要媒介。 (二)武德殿和鍾肇政文化生活園區 (三)菱潭街興創基地
Thumbnail
二、凝視桃園文化設施 (一)客家文化館 節慶活動讓在地居民更了解客家的傳統文化,透過客家音樂節,讓更多人的人了解客家文化,在音樂中或許語言不是最重要,在音樂中去呈現客家的靈魂,更是打開客家和其他族群連結的重要媒介。 (二)武德殿和鍾肇政文化生活園區 (三)菱潭街興創基地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自 1917 年歷經考察規劃、籌款、設計,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落成,1922 年正式啟用,1926 年後改為官方經營。在此之前僅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文人雅士會在私人宅院舉辦詩畫聚會,一般民眾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自 1917 年歷經考察規劃、籌款、設計,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落成,1922 年正式啟用,1926 年後改為官方經營。在此之前僅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文人雅士會在私人宅院舉辦詩畫聚會,一般民眾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