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王大閎於一九六○年代受臺大校長錢思亮青睞,留下許多在臺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盡頭、總圖書館草坪旁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赭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為王大閎意圖呼應傳統華人建築的大膽嘗試。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與禮堂計畫案/1962年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外觀上是一個折板建築。徐明松老師說:「折板建築在國內外都很常見,這是一種現代建築的結構系統。」多數人會將其用於倉庫、廠房建設,主要是因為折板結構能夠提供較大的跨度,方便安置機器或材料設備等,提升空間使用的靈活度與便捷性。此外,額外的天花板層,能夠有效提高隔熱、透氣效果,很適合亞熱帶氣候國家。
不過,王大閎絕不會只是做一個平凡的折板建築。他在結構設計上處處費心斟酌,像是天花板的折板處理,既細膩又富有韻味,令人讚嘆。他的設計中,折板的三角形低點和高點並不處於同一垂直面上,高點比低點突出約10公分,這要求讓施工必須更加精準。徐明松老師直言:「這樣畫圖,營造廠會恨死你,因為綁模板非常麻煩。」
王大閎為何要這樣找麻煩呢?「因為王大閎想要創造“飛簷“的感覺」徐明松老師進一步說明,兩側折板停在高點,更象徵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屋角“反曲“,同時也勾畫出輕盈飛翔的線條。這正是王大閎將華人建築元素融入現代建築的一個創新實驗。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面寬七開間、縱身三開間、跨距7.2m的長方形建築,由六片折版組織起來的兩層樓建築(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賴仕堯教授則認為,突出的折板頂點不僅是為了表現源自中國古代建築“推山”(或宋代叫“增出“)的斜屋頂屋脊設計,更是為了視覺效果的需求。只要設計精確,當人站在下面仰望時,屋頂的推出才會看起來是正的三角形,才會顯得和諧,這是一種視覺上的修正。
提到折板結構,不能不提王大閎的著名結構工程師合作夥伴——鳳後三。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結構設計正是由鳳後三先生精心打造,他巧妙地設計了支柱,能夠在極近的平貼壁面距離下完成支撐,展現結構的美感與實用性,達到結構工程技術的巔峰。
後來,鳳後三與著名建築師貝律銘、陳其寬等人合作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設計案。透過他的精密結構計算與設計,完成了屬於現代主義建築中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經典之作。
可惜在完成這個項目後,鳳後三便請求到美國貝律銘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而後在美國開業,未再回來。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抬高的台基、高聳的柱廊、超尺度的紅色大門以及連續折版屋頂為其特色
外牆上設有規律排列的方格窗,讓光線得以穿透
有飛簷較果的折板屋頂,側板刻意停留在高點,呈現輕盈飛翔感
天花板的通風孔
充滿中國風的朱紅色大門
金色門鎖已生了銅鏽
王大閎的建築中,經常能見到一些獨特的細節設計。例如,樑柱和屋頂板的接合處的設計,與中國傳統木構造的榫接十分相似。這些小細節的收頭處理,不僅在視覺上形成了獨特的結構美感,還傳達了與傳統木構造建築的關聯,展現了相當的創意。
廊道柱交接方式,如同傳統中國木造建築的榫接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最早完成於1962年,後因使用空間不足,於1974年加蓋了後棟。後棟造型與前棟相同,中央以廊道銜接,成為「工」字型的平面。兩棟之間的戶外空間原本設計為開放式草皮區,現已改做他用。
從朱紅色的大門步入活動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花磚照牆,陶燒的團扇形鏤空花磚,低調融入中國風元素,成為視覺焦點。抬頭可見天花板上的格子梁,是中國建築藻井的意象。
室內部分有鑄鐵打造的格子輕隔間,整體空間顯得輕盈通透。除此之外,僅供靜觀的小中庭與魚池,一實一虛的,彷彿傳統中國院落中的天井,既能促進空氣對流,又增添了嫻靜的氣氛。
剛完成時,室內空間呈現出一種空靈的氛圍。即使是六十多年前的作品,至今仍顯得極為創新現代,現代主義清晰的幾何形狀、簡約線條和質樸素材的運用,展現了拔群的品味。
然而,欠缺人文素養的臺大管理部門,早已破壞了它原始設計意象,應有的自然況味已不復見。
入口的花磚牆以及格子樑,有藻井的意象。
陶燒的花磚細部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甫完工時的樣貌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剛完工的中庭空間(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室內中庭現況。已破壞了原始設計意象,應有的自然況味不復見
裡側的魚池,較接近原本的設計,上方鏤空光線可直射進來。
通透明亮的空間,但選用的家具搭配不佳
前後棟之間的通道
從二樓眺望前棟的中庭
前棟二樓裡側可近距離見到三角形屋頂及七個陶燒花磚通風孔
樓梯是王大閎建築裡重要的表情
樓梯是王大閎建築裡重要的表情
格子窗與樓梯在陽光的照射下,交織出美麗的光影
圓弧形的扶手優雅延伸,增添了空間的流暢感。
其實王大閎最早在規畫這個案子時,規模涵蓋了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保建中心以及臺大總圖三處;分別作為學生活動中心、教職員活動中心以及綜合戲劇院(禮堂),三面合抱椰林大道末端。後來因為經費以及學校政策的轉向,遂作罷,而只施做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周邊原始配置
關於未施行的禮堂設計,從正面看,三角形的建築,屋頂形狀帶有唐宋官帽的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體結構看起來輕盈,而非笨重。儘管使用了鋼筋混凝土,卻依然保持輕巧感。
從側面看,則更是驚人,徐明松老師指著照片說:「你們看,側面長這樣,這個折板太精彩了!」這些折板處理非常巧妙,採用上下交叉的折法,如摺紙般地優雅,並且讓空間跨度更大,因此這個禮堂內部沒有一根柱子,提供了一個寬敞且實用的空間。
既吻合現代結構與機能需求,又捕捉傳統意象的形式創作,一直是王大閎創作的精彩之處,可惜沒有實現,否則在空間經驗上一定可以為台灣當代建築史增添色彩。
至於後來椰林大道底端,象徵台大精神的聖地,卻在80年代蓋了一座仿日本時代的歐式建築,由沈祖海建築師設計。這種過於保守的做法,在當年競圖決選公布時,曾引發學生的批評與抗議。為了解決此事,負責評選的夏鑄九老師特地召開公聽會,化解學生的不滿情緒。
禮堂計劃案模型
徐明松老師說,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早在1962年就已完成,獲得很高的評價與注目,理論上應該很容易被模仿,但這種創新做法在台灣卻沒有人仿效,因為建造平面結構會相對簡單。除了王大閎,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人會以這種方式蓋房子。
此外,就連王大閎自己也不喜歡重複過去的設計。
他的折板建築風格僅在龜山監獄餐廳和薇閣中學的大禮堂中再次出現,其他地方則鮮少見到這種結構。這顯示出他不依賴已經成功的模式。徐明松老師說,這代表他的創意源源不絕,並且持續追求創新的突破,非常了不起。
◎感謝徐明松老師、賴仕堯老師專業導覽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參考資料
1.鳳後三與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建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