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王大閎於一九六○年代受臺大校長錢思亮青睞,留下許多在臺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盡頭、總圖書館草坪旁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赭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為王大閎意圖呼應傳統華人建築的大膽嘗試。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與禮堂計畫案/1962年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外觀上是一個折板建築。徐明松老師說:「折板建築在國內外都很常見,這是一種現代建築的結構系統。」多數人會將其用於倉庫、廠房建設,主要是因為折板結構能夠提供較大的跨度,方便安置機器或材料設備等,提升空間使用的靈活度與便捷性。此外,額外的天花板層,能夠有效提高隔熱、透氣效果,很適合亞熱帶氣候國家。
不過,王大閎絕不會只是做一個平凡的折板建築。他在結構設計上處處費心斟酌,像是天花板的折板處理,既細膩又富有韻味,令人讚嘆。他的設計中,折板的三角形低點和高點並不處於同一垂直面上,高點比低點突出約10公分,這要求讓施工必須更加精準。徐明松老師直言:「這樣畫圖,營造廠會恨死你,因為綁模板非常麻煩。」
王大閎為何要這樣找麻煩呢?「因為王大閎想要創造“飛簷“的感覺」徐明松老師進一步說明,兩側折板停在高點,更象徵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屋角“反曲“,同時也勾畫出輕盈飛翔的線條。這正是王大閎將華人建築元素融入現代建築的一個創新實驗。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面寬七開間、縱身三開間、跨距7.2m的長方形建築,由六片折版組織起來的兩層樓建築(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賴仕堯教授則認為,突出的折板頂點不僅是為了表現源自中國古代建築“推山”(或宋代叫“增出“)的斜屋頂屋脊設計,更是為了視覺效果的需求。只要設計精確,當人站在下面仰望時,屋頂的推出才會看起來是正的三角形,才會顯得和諧,這是一種視覺上的修正。
提到折板結構,不能不提王大閎的著名結構工程師合作夥伴——鳳後三。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結構設計正是由鳳後三先生精心打造,他巧妙地設計了支柱,能夠在極近的平貼壁面距離下完成支撐,展現結構的美感與實用性,達到結構工程技術的巔峰。
後來,鳳後三與著名建築師貝律銘、陳其寬等人合作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設計案。透過他的精密結構計算與設計,完成了屬於現代主義建築中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經典之作。
可惜在完成這個項目後,鳳後三便請求到美國貝律銘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而後在美國開業,未再回來。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特色在於抬高的台基、高聳的柱廊、超尺度的紅色大門,以及連續折板屋頂,這些元素展示了王大閎對傳統建築的現代化詮釋。
王大閎熱愛1:6到8的比例,這樣的空間看起來格外大器,但也因此帶來了結構技術上的難度。所幸其結構技術高超,至今依然穩固無損。
有飛簷較果的折板屋頂,側板刻意停留在高點,呈現輕盈飛翔感
突出的三角折板頂點。天花板的通風孔為陶燒鏤空花磚
充滿中國傳統意象的朱紅色大門
使用抽象幾何的方式,僅以一個圓圈來表現傳統中國門把的意象。
王大閎身為結構理性主義的奉行者,他的作品都很有邏輯性,這反映在他對於主要結構、次要結構與板牆設計等的整合處理上。
從立面來看,柱子和梁最為突出,而沒有結構作用的牆面則稍微內退幾公分。一到二樓的樑位置,上方貼了一整面的白色面磚,強調「面」的構成;窗台部分則向外突出,形塑出如畫框般的視覺效果。
然而,無論框架多立體,其深度始終不會超過這個「面」的位置。透過這樣的立面設計,清楚呈現出結構的主從關係。
二樓格子窗具有良好通風採光效果。整體結構上,可見到非常明確的主從關係
王大閎的建築中,還經常能見到一些獨特的細節設計。例如,樑柱和屋頂板的接合處的設計,與中國傳統木構造的榫接十分相似。
這些小細節的收頭處理,不僅在視覺上形成了獨特的結構美感,還傳達了與傳統木構造建築的關聯,相當有創意。
廊道柱交接方式,如同傳統中國木造建築的榫接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最早完成於1962年,後因使用空間不足,於1974年加蓋了第二期。第二期的造型與原本設計相同,中央有一個過道銜接,成為「工」字型的平面。
兩棟之間的戶外空間原本設計為開放式草皮區,現已改做他用。
前後棟之間的活動空間
從朱紅色的大門步入活動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花磚照牆,陶燒的團扇形鏤空花磚,低調融入中國風元素,成為視覺焦點。
花磚是當時流行的建築材料,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蔣雅君表示:「大家不要小看它,這牆的製作其實很不容易,而且它非常薄。」施作時,首先向廠商訂磚,再在磚塊中間交叉處灌入水泥,水泥內綁鋼筋,鋼筋鋪設完後,再往上疊一層花磚,最後覆蓋水泥,這樣牆面就能穩固。
由於製作工法相當複雜,且人工成本日益高昂,如今花磚牆已越來越少見。這也反映了技術與某個年代的文化和審美的關係。
入口的空心花磚牆
花磚圖案有人說像團扇,有人說像青銅器。全憑個人想像
接著抬頭,可見到室內使用格子梁天花。
格子天花不僅是穩定支撐的優良結構,在王大閎的心中,還認為它像是抽象化的中國傳統建築的「井口天花」。
所謂「井口天花」指的是縱橫格相交的格子狀天花,在傳統宮殿建築中常見,不但會畫龍畫鳳施以彩繪,在格子交叉處還會鑲上金箔,營造富麗堂皇的效果。這種彩繪工藝稱為「金龍和璽彩繪」,其中金龍圖案更是皇家專屬。
當然,王大閎不會去做彩繪或鑲金,而是保留了井口天花的比例,將格子梁與之結合,成為他對傳統建築意象的一種轉化。
室內使用格子樑天花
室內部分有格子輕隔間,整體空間顯得輕盈通透。除此之外,僅供靜觀的小中庭與魚池,一實一虛的,彷彿傳統中國院落中的天井,既能促進空氣對流,又增添了嫻靜的氣氛。
現在可以看到前方天井上方加裝了玻璃天窗,但最早是沒有頂蓋,雨水會直接落進來。由於上方沒有屋頂,因此需要排水。地面磚的銜接處特意留了一個縫隙,大約2公分的高差,是為了排水用的,所以用了兩個材料跟銜接面去做處理。
剛完成時,室內空間呈現出一種空靈的氛圍。即使是六十多年前的作品,至今仍顯得極為創新現代,現代主義清晰的幾何形狀、簡約線條和質樸素材的運用,展現了拔群的品味。
然而,欠缺人文素養的臺大管理部門,早已破壞了它原始設計意象,應有的自然況味已不復見。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剛完工的中庭空間(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室內中庭現況。已破壞了原始設計意象,應有的自然況味不復見
裡側的魚池較接近原本的設計,上方鏤空讓光線直射進來。當雨落下時,更增添了一絲詩意。
魚池旁是書報區和閱讀區,提供安靜的閱讀環境。空間通透,採光充足。
前後棟之間的通道區隔左右兩側不同的使用功能,右側為較吵雜的餐飲區,左側則是安靜的閱讀區。
從二樓眺望前棟的中庭
二樓是一個迴廊式的空間,把中國人傳統的合院的內聚性的概念,用在他的集體生活的想像裡面
樓梯是王大閎建築裡重要的表情
帶有圓弧凹槽的扶手握把,符合人體工學,提供舒適的握持感。握把下方的虛空支撐桿,則是中國樓閣的簡化意象。
格子窗與樓梯在陽光的照射下,交織出美麗的光影
圓弧形的樓梯扶手優雅延伸,增添了空間的流暢感。其內凹弧度則是考慮到人體工學,提供舒適的握持感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面向蒲葵道方向,它的大門立面與椰林大道的正門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是沒有設置外面的走廊,因此少了些喧囂味。
當時王大閎考量到後棟有一個會議廳,若外面有人聚集聊天,會產生噪音。同時,他也希望以室內功能為主,因此在後門僅設置了單純的階梯而不設走廊。
王大閎相當清楚每個空間需要什麼功能,來做設計上的搭配。
真的就差那麼一道走廊,整個空間的開放感就完全不同了。建築真的是很神奇,它能影響人的行為,還能改變環境氛圍。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面向蒲葵道的大門
其實王大閎最早在規畫這個案子時,規模涵蓋了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保建中心以及臺大總圖三處;分別作為學生活動中心、教職員活動中心以及綜合戲劇院(禮堂),三面合抱椰林大道末端。後來因為經費以及學校政策的轉向,遂作罷,而只施做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周邊原始配置
關於未施行的禮堂設計,從正面看,三角形的建築,屋頂形狀帶有唐宋官帽的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體結構顯得輕盈而非笨重;大面積的玻璃在裡面投射燈光時,進一步營造出帽子懸浮的效果。即使是使用鋼筋混凝土這樣的建材,整體感覺依然輕巧。
從側面看,則更是驚人,徐明松老師指著照片說:「你們看,側面長這樣,這個折板太精彩了!」這些折板處理非常巧妙,採用上下交叉的折法,如摺紙般地優雅,並且讓空間跨度更大,因此這個禮堂內部沒有一根柱子,提供了一個寬敞且實用的空間。
既吻合現代結構與機能需求,又捕捉傳統意象的形式創作,一直是王大閎創作的精彩之處,可惜沒有實現,否則在空間經驗上一定可以為台灣當代建築史增添色彩。
至於後來椰林大道底端,象徵台大精神的聖地,卻在80年代蓋了一座仿日本時代的歐式建築,由沈祖海建築師設計。這種過於保守的做法,在當年競圖決選公布時,曾引發學生的批評與抗議。為了解決此事,負責評選的夏鑄九老師特地召開公聽會,化解學生的不滿情緒。
禮堂計劃案模型
徐明松老師說,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早在1962年就已完成,獲得很高的評價與注目,理論上應該很容易被模仿,但這種創新做法在台灣卻沒有人仿效,因為建造平面結構會相對簡單。除了王大閎,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人會以這種方式蓋房子。
此外,就連王大閎自己也不喜歡重複過去的設計。
他的折板建築風格僅在龜山監獄餐廳和薇閣中學的大禮堂中再次出現,其他地方則鮮少見到這種結構。這顯示出他不依賴已經成功的模式。徐明松老師說,這代表他的創意源源不絕,並且持續追求創新的突破,非常了不起。
◎感謝徐明松老師、賴仕堯教授、蔣雅君副教授專業導覽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參考資料
1.鳳後三與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建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