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05按】2002年中時人間副刊專欄稿。據說文章見報後,當年編《大新》的學姊學長,如今星散各方,看到這篇,頗高興地透過網路轉寄傳閱了一陣。說起來也是我的榮幸。他們當年的作品,真的是我很重要的編輯啟蒙,必須說聲謝謝。
電腦排版在八○年代末迅速普及,編輯工具從印刷廠下放到辦公室和書房,技術門檻大大降低,固然節省了不少後製成本,卻也使得新一代的編輯不再有機會接觸到「老師傅」的手藝。換而言之,那個一路延續下來、慢慢演化前進的「時代氣味」,被半路殺出來的電腦排版給打斷了。有能力操作電腦系統的孩子們,硬碟裡塞滿了幾十種字形,滑鼠按一按就能做出印刷師傅想都想不到的視覺效果,誰還要學那套從鉛字印刷和手工貼稿的時代沿用下來的老規矩呢?
十多年前在大學社團編刊物,那時正好是鉛字印刷過渡到電腦排版的中間階段。兩三屆之前的大學生在編報的時候,都還是必須先學習「落版」的基本工夫,懂得把一篇篇文章互相嵌合在版面上不留空隙。一旦掌握了視覺上的穩重和平衡,再配合元氣淋漓的學運口號,就有了望之儼然的派頭。我一直覺得1987到1988年的台大《大學新聞》,內容嚴整、版面氣勢磅礡,是校園刊物裡難以超越的高標準。
到了我們這一屆,電腦排版大興,學生已經可以自己組版,不需要算好每行字數交給打字小姐發排。於是校園刊物生態為之一變︰出報紙變得極其容易,滿坑滿谷的新刊物迅速在各個角落蔓生出來。做編輯的幾乎都沒有經驗,也壓根兒沒想過排個版需要什麼專業技術,於是各自發揮想像力,字體、花邊能用就用,圖片亂擺一氣,把個報紙玩成了小朋友的勞作課。這種「無厘頭的醜」,變成了那幾年校園刊物的「時代氣味」,多少反映出解嚴初期那種手足無措卻又躍躍欲試的興頭。換個角度看,也算元氣淋漓、理直氣壯。
剛開始編報的時候,翻看過期的《大學新聞》和《台大青年》,十分神往,於是立志要當上「全校第一美編」。然而沒多久就發現,這樣的目標已經完全找不到著力點了‐‐並沒有誰覺得這是一件要緊事,於是也就沒有了比較的對象。一些從「手工業時代」留下來的,對編輯手藝起碼的在乎、對美感的共同認知,都在隨心所欲的「自由式」編輯大軍壓境之下,蕩然無存。從那之後,「手工業時代」的美德便乏人問津,大家漸漸習慣於暴發戶式的「眩」和「跳」了。
不過,天天吃自助火鍋,遲早會消化不良,總有人會回過頭去學習怎麼好好煮出一鍋白米飯吧。對此,我還是抱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