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黃奕、adam|攝影/林科呈
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腦袋。設計印刷、印刷設計其實是分不開的雙重角色,不妨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懂印刷的設計人,或懂設計的印刷人。——祐誠
《送印後的那群人 vol.1 印刷產業中的新活水》是由海流設計發起的訪談專題企劃,以任職於不同崗位的六位年輕(1995 年後出生)印刷從業人員為主角,在台灣印刷產業陷入人才短缺危機的當下,展現了新活水汩汩湧動的生機。
而在此次企劃中壓軸登場的〈 送印後的那群人— 業界、產界、學界的對談 ⟩,採線下對談講座形式舉行,由主持人 Adam 邀請印刷業界、學界、產界的三位資深活水,以前輩的角度現身說法,暢談台灣印刷環境變遷的今昔之比,分享如何看待與因應行業所面臨的挑戰,也給予有志踏入印刷業的新朋友們衷心地建言。本文節錄彙整了座談會的精彩內容,希望遺憾錯過了現場的讀者們也能透過照片和文字與我們一同重溫!
台灣印刷產業的世代斷層
談及台灣印刷教育的變化與印刷業普遍招不到年輕人的現況,擁有豐富產業經歷且在大學任教超過二十年的波客向大家娓娓道來:過去印刷的傳承仰賴師徒制,學徒在國中、高職畢業後即進入印刷廠拜師學藝;但隨著教育體系與社會風氣轉變,現在年輕一輩幾乎都有大學文憑,對於投身刻板印象中屬於勞力工作的印刷業意願降低,即便今天的印刷已經轉型成為勞力、技術、知識密切結合的產業、機器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工精細,其中也包含了許多非勞動性質的職務需求,與大眾想像中傳產的樣子並不一樣。
除此之外,這幾年大專院校中本應與印刷教育密切相關的圖文傳播等科系,印刷課程佔比也大幅降低,為設計、攝影等無重機械需求的科目取代,教學上亦逐漸從經驗導向轉為學術導向,消減了印刷技術層面的訓練。這樣的轉變或許是時勢所趨,傳統師徒制練就專才,現在的大學教育環境培育的則是通才,而廣泛涉略不同領域、積累多元觀點也的確是新興世代的優勢,因此波客希望同學們不要因為囿於成見而牴觸印刷,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認識印刷這一行究竟在做些什麼。當然,若畢業之後有興趣往印刷業進一步發展,三位前輩都還是一致認同必須回歸到實務「從做中學」,在每一次的經歷與問題中汲取經驗,才能真正成長。
「我比較廣泛的來說,現在這個行業需要的是通才,你的專業都可以是進來之後再養成的,是始於不專業而終於專業的一行。不管是工務、印務還是其他,你並不會在學校裡做好準備再進來,即便你學的是圖文傳播或設計都一樣,你在這裡實際要處理的問題可能你的老師都沒有遇到過。」—小小陳
近年來印件委託的趨勢變化
台灣常見的印刷方式,除了不用開版的數位輸出,還有合版印刷與獨立版印刷的區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卡之屋與印研所可以說分別是這兩個領域的業界翹楚。合版印刷約莫興起於二十年前,優點為價格低廉(即便是小批量的印製)、效率高,因為紙張、後加工選擇……等都已經過制定,相當友善新手;但缺點也是需遷就這些既定的規格。這兩三年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實體傳單型錄、名片邀卡、活動海報類印刷品訂單驟減,讓以這些一次性文宣印製為大宗的合版印刷業受到不小的衝擊;相反的,專版印刷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從選紙、開版、印製到加工方式等各環節都更加自由,可以完成工藝精緻的作品,不過一分錢一分貨,費用相較合版印刷來得高,對於印刷業者的專業能力要求也更進階,疫情的影響並不如合版印刷產業來得劇烈。
「合版印刷降低了印刷的門檻,但同時也把路走窄了。」 小小陳不諱言市面上合版印刷廠素質參差不齊,消費者除了價格考量之外,也要慎選產品品質合理與穩定的廠商。祐誠作為印研所的資深印務,則分享了美術紙在高端獨立版印案中應用範圍變得愈發廣泛的現象,過去頂多用於書籍扉頁,現在有些案子從頭到尾都要求使用美術紙製作。但美術紙有千千百百種,各自的適性不盡相同,因此印務必須向紙行做更詳細的諮詢,有時也會需要自掏腰包先拿幾張來試印試做,再就結果跟紙行、印刷廠、設計師或客戶來回溝通協調。
現在網路發達,很多時候客戶會僅憑一張來源不明的美圖,就要求使用一樣的紙張或工法,但其實在沒有看到、摸到樣本的前提下,要印務憑藉猜測去識別材料與擬定製作方案風險非常高,祐誠戲稱為隔空抓藥,是讓印務們苦惱不已的日常之一。
而關於提升台灣印刷國際競爭力的議題,波客說明若想大量承接海外尤其是歐美大型企業的訂單委託,除了要克服語言隔閡,廠家自身的軟硬體設備可能也都必須達到能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還包括紙張、油墨、色彩管理等方面相關環保標章或認證的取得,確保品質之外,價格、關稅、出貨速度、政策也都會造成影響,台灣目前進步空間還很大。
學生也可以體驗的印刷現場
現在相關科系的學生最常接觸的是數位印刷,平常交作業只要版本正確、出血有做好、字型記得轉換,幾乎就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在印刷課堂上,教授與業師們一定會介紹到合版印刷與獨立版印刷的案例,合版印刷有明確的SOP,預算也親民,同學們不妨實際發印一次,親自觀察與感受這個機制的優缺點;大四畢業製作可能是大部分同學的獨立版印刷初體驗,波客也勉勵大家全力以赴,畢竟這是在學期間難得可以執行大型印刷專案的機會,總能激發出學生的各種潛力。
又現在許多印刷公司、設計公司、印刷廠等,都積極經營社群媒體並舉辦各種線下教育推廣活動,一方面是自我宣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不藏私的分享,讓技藝得以傳承、資源充分流通,從這個角度看來,台灣的印刷產業絕非如同外界以為的那般死氣沈沈,只要同學們願意花一些時間來探索,就能感受到那股頑強的生命力。
「我平常也會帶學生們去印刷廠看印,多看多聽之外也鼓勵同學多問問題,跟現場的師傅、印務們聊聊天,你別看師傅們好像是大老粗,他們的言談話語中都會透露出很多專業的 know how,或許不是直接明說,但他會用他的方式讓你知道……我覺得學生要從中學習,把這些都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波客
重設計輕印刷的歪風
本身也是設計科系出身的祐誠,認為要完成一件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從設計的角度出發,把製作做到好,同樣是對作品的尊重。設計與印刷本是對等的關係,設計師提供想法與知識,製作的部份則交由送印後的這群人去完成,彼此各司其職,沒有誰高誰低。只是現在的社會氛圍之下,設計師往往是鎂光燈的焦點,屬於幕後工作的印刷就顯得沒有那麼光鮮亮麗,人們看到一件優秀的印刷品,會關注這是哪位設計師的設計,卻容易忽略紙行、油墨行、印刷廠、後加工工廠、印刷公司等等所有團隊的努力。現在許多人爭相想成為設計師,卻覺得印刷是夕陽產業而不願意儲備這項技能,其實一個好的設計師是不可能對印刷一無所知的,當你越懂印刷,印刷也就越能幫到你。
「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腦袋。設計印刷、印刷設計其實是分不開的雙重角色,不妨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懂印刷的設計人,或懂設計的印刷人。」—祐誠
傳承與改變都是現在進行式
雖然三位前輩都把職業生涯完全奉獻給了印刷,但他們並不認為新鮮人在初入職場時就一定要抱持這樣的心情,小小陳覺得可以先設定一到三年的時間,不管是平版印刷廠,還是像新活水企劃中介紹的印刷公司、紙業、貼紙廠、色彩管理專業、傳統熱燙金廠、凸版印刷工坊或其他,都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祐誠則表示雖然不能跟全盛時期相比,但至今印刷仍然是能賺到錢的行業,現在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但實體印刷品是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的,真正掌握了知識與技能的人才也是如此。
印刷這個產業隨著時代的更迭,從過去大量製造的製造業,轉變為現在依顧客需求而變動的製造服務業,經歷過輝煌與衰退的時期,要在其中長久的生存下來,必須不斷地增進自己的技能、設備、觀念,才能展現出更好的樣貌,獲得業界與客戶的信賴。所以不只是新人要努力從做中學,老手們也不會停下腳步,相信這也是主持人與對談者希望與所有想學習印刷、對印刷產業有興趣的朋友們共勉的,並由衷企盼這當中有更多人願意大膽地邁出第一步,實際參與到印刷行業裡頭,有熱忱的心意支持,剩下的九十九步也會逐一在你面前鋪展開來的。
對談者
祐誠|印研所|印務
小小陳|卡之屋|業務經理
波客|台藝大|助理教授
《印刷產業中的新活水》文章連結
企劃統籌:超級の普通(海流設計)
採訪撰稿:黃奕、Adam
編輯協力:王維玲、王冠珉
設計:海流設計
插畫:Vibo Wang
攝影:林科呈、顏歸真、吳姿瑩
特別感謝:小小陳、張祐誠、波客、陳映竹、劉玟苓、文鼎字型、印研所、杰隆印刷、東煦色研所、時分印刷、采憶紙品、晶品燙金
《送印後的那群人》專題刊載之所有內容除著作權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外,
其他包括文字敘述、攝影、圖片、影像及其他資訊,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轉載、引用本專題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授權、合作,歡迎聯絡海流設計
版權所有・盜用必究
《送印後的那群人》專案目前由海流設計獨資完成,未來仍希望能繼續製作更多的好內容讓大家看見送印後的那群人的故事。然而為獲得最好的呈現,無論是編輯、攝影皆所費不貲,非常希望能獲得您的支持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