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氣候地理,家鄉的特色「潮濕」曾經名列第一:全台灣雨量最多的地方,暖暖火燒寮。
但暖暖其實不是我的出生地,瑞芳才是,精確一點,是瑞芳的海邊小聚落,一個叫做建基新村的地方;小四那一年,父親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拼命存了錢、貸款,在暖暖買了間公寓,一家七口才變成「暖暖人」。
地名叫做「暖暖」的地方,卻有全台灣最高的降雨量,而且大多集中在冬天,應該改名叫「濕冷」才對吧?(廣告不實?XD)冬天穿著黃色雨鞋、雨衣,頂著冷風去學校,是日常;雨太大的時候,雨鞋進了水,一整天就套著微濕的襪子上課,暖暖的孩子能不中輟且完成學業,真是艱苦卓絕啊。
但是我挺愛在細雨中散步去上學的那段十分鐘路程。
雨水讓東勢街兩旁的樹叢都掛上綠螢螢的濾鏡,配上霧氣山嵐,其實挺美;寒流來時還會讓地上野草結霜,冷到可以玩呼氣成霧、假裝自己在抽菸的遊戲。從家裡出發五分鐘,會經過一個左轉的小彎道,緊貼一個小小的山壁,上頭的樹往路中央伸出,春天的時候有毛毛蟲、蜘蛛會吊掛下來晃蕩,女同學常被嚇到哀哀叫;經過彎道,右手邊有人家養了幾隻狗,常莫名狂吠,又是一陣驚聲尖叫(從小就覺得女生好吵......)。除了雨水打濕衣襪這點很討厭以外,下雨的天,清晨車少,用小朋友的步伐節奏輕快地趕路上學,用滿眼的綠滋養眼睛,其實挺開心;此刻,仿佛聞到滿滿濕涼的森林芬多精。
上了國中,得搭一小段公車到學校的山坡下,丘陵地的基隆多的是坡地上的建築,下了公車、爬上山還得要十來分鐘,遇到下雨,也只能努力撐好黑折傘、奮力向上!(多勵志)
國二的時候,阿公意外地走了,也是個濕涼的冬天,我在校刊徵文裡寫道,「阿公走了,細細的雨淋濕了我的心」,濕冷的冬天多了層哀傷和一種鬱結但無以名之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