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尋找鐵花窗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週六上午固定安排到溪湖鎮推拿放鬆,
中午時分繼續走海線往南,
先到大城鄉賞麥田和苦楝花,
然後到西濱的口湖休息站用餐。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口湖休息站不同於國道上的休息站,
設立在台61線西濱246K高架橋下,
以貨櫃屋組合。
是全國第一個設在省道的休息站,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停車、廁所、飲食等服務都有,
也有「小農市集」販售口湖的農特產,
但是為了安全考量,
沒有加油站喔!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海將軍的頭冠

吃過午餐到口湖遊客中心找資訊,
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
榮獲2020義大利國際 A'設計大獎,
及2020巴黎DNA設計獎。


raw-image
raw-image


由藝術家陳昱良進行藝術設計,
將台灣海洋、信仰、文化,
及地方特色融入作品,
並與遊客休憩功能結合。
海將軍為了解救被人類破壞的環境,
犧牲軀體並留下頭冠警惕人類愛惜土地。
目前2樓觀景步道整修中無法前往,
就在生態水池四周走走。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鐵花窗的故事

來到椬梧社區調天府宮前,
廣場地板鋪設時摻入蚵仔殼,
陽光照射時還會閃閃發亮。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廟口的柑仔店阿婆,
雖然已經93歲,
但身體硬朗很健談。
這間柑仔店民國56年開張,
剛好跟聰頭夫妻同年紀呢!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阿婆說很多人來看鐵窗,
大約有好幾千多人了。
這些鐵窗都是政府做的,
以前牆壁有畫圖過,
改成鐵窗比較多人來
鐵窗圖案的甘蔗、水稻、花生等,
就是阿嬤以前在田裡會種植的農作物。

raw-image
raw-image


我們從調天府旁的巷子開始探尋,
沿路很多老屋已是頹牆壞壁。
元宵後到清明節是掃墓時間,
空氣中飄散著焚燒金紙的煙味,
一段時間延燒到旁邊的竹林,
幸虧消防水車及時澆灌滅火。


raw-image
raw-image


社區導覽地圖沒有明確定位,
在小巷中穿梭好像走迷宮,
但也會充滿驚喜。
鐵窗的圖案除了在地的物產,
也融入超過半世紀雜貨店、
民主先聲李萬居、
千歲醒獅團等梧北村在地10個故事。
由馬賽克拼貼的小雨燕,
是隱藏版的藝術創作。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欣賞鐵窗要去探索圖案的故事,
也想知道完成鐵窗花創作者的故事。
這些鐵花窗都可以看到手的意象,
而製作鐵花窗就是靠著手慢慢捶和彎。
鐵花窗是四、五年級生以上的共同記憶,
但因為鐵會生鏽須經常上漆保養,
現在多數被不鏽鋼窗或是鋁窗所取代。
曾文昌團隊發揮做鐵工的人不被彎折的意志,
不怕花時間、費體力,
堅持將事情做到最好。
椬梧社區的營造因鐵窗而啟動,
居民重新找到在地認同感,
迎接更多外地遊客的到訪,
曾文昌團隊也在創作的舞台上獲得成就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村落水塔已有60多年歷史,
早期是居民水源供應樞紐,
水塔底部有很多小雨燕築巢,
雖自來水普及後,
水塔失去供水功能,
仍是地方最重要地標。

raw-image
raw-image


旁邊的牛排館牆面和水塔外觀,
將原先的彩繪沖洗清除後,
以紅瓦片馬賽克進行拼貼,
再加上鐵製的文字或圖案,
變得更有質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雲林版小日月潭

有雲林版小日月潭美稱的椬梧滯洪池,
是口湖海角新一代的熱門IG打卡點。
這裡最初原是台糖農場的甘蔗林,
因颱風期間海水倒灌後,
長年積水不退,
讓原先的樹林成為了現今所見的湖泊。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椬梧滯洪池不僅有防治水患的功能,
樹林與溼地孕育了豐富生態,
豐富的生態資源更讓這裡成為了賞鳥天堂。
聰嫂對鳥的學名不是很了解,
但是才停留了一會兒時間,
水面上游的、樹枝上停的、天空中飛的,
成群結隊的鳥兒就讓人目不暇給。
環湖木棧道與觀景台完成後,
成為慢跑、散步、觀湖的好去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開台第一庄

我們往北港方向前進,
準備晚上去欣賞巷弄燈會。
途中行經水林鄉,
是聰嫂覺得很陌生的鄉鎮。
搜尋水林鄉景點,
趕在閉館前半小時,
進入顏思齊故事館。


raw-image
raw-image


以前的歷史課本並沒有介紹顏思齊,
印象中他好像被當成海賊王。
400年前顏思齊率眾來台開墾,
並於水林地區設10寨,
主寨即位於現今水林鄉水北村顏厝寮,
目前顏厝寮保有諸多顏思齊遺跡,
包括易守難攻馬蹄型聚落、七角井等,
水林鄉是顏思齊最早落腳台灣的地點,
因此被譽為「開台第一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今天沒有時間將馬蹄型聚落巡禮一遍,
先去找尋七角井。
依照GOOGLE大神導航,
來到很僻靜的車港村,
恰巧有當地居民騎自行車經過指引,
才找到已荒廢的七角井。
七角井與台灣一般的圓型井不同,
以紅磚相互堆疊成七角型,
應用拱橋原理讓七角井堅固無比,
歷經3、400年仍完好如初;
如果不小心掉下去,
用手攀住凸出的紅磚即可爬出,
充滿先人的建構智慧。
由於所在地為私人土地,
公部門無法提報為文化資產,
也不能主動做保護和修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夜遊北港

天色將暗未暗之時到達北港老街,
終於吃到排隊美食「福安鴨肉飯」。
點了鴨肉飯、下水湯和鴨肉切盤,
果真是平價又美味,
鴨肉切盤還吃不完打包。


raw-image
raw-image


夜晚的朝天宮少了刺眼的陽光,
以清澈的天空為背景,
在黃色燈光的照映下,
廟宇屋頂的藝術品更醒目了。
聰頭小時候元宵節會跟著父母來北港,
欣賞電動花燈。
這是聰嫂第一次到北港看花燈。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上一次曾在北港工藝坊打卡,
臉書不斷通知通知相關活動訊息,
北港的燈會只在假日才點燈,
因受好評點燈期限延長。


raw-image
raw-image


巷弄燈會展場在共和街、安和街兩條老街。
共和街舊名為蕃簽市,
是販售蕃簽等糧食的專業市街。
安和街稱暗街仔,
因為百貨駢集,
但街道狹窄,
白天陽光照射不到如同夜晚,
商戶點燈營業而被稱暗街仔。
由北港在地藝師運用不同工藝媒材創作。
「國民生活須知」、「龍生九子」意象招牌燈,
搭配「鼓仔燈」把時間拉回好幾十年前。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千盞黃色燈泡,搭配竹管,
加上一旁的流水,
取名「竹本祭水巷」最吸睛。
竹本合成「笨」,水巷則是「港」,
即為北港的舊稱「笨港」。
原本的老屋和彩繪在燈光下,
有另一番風情。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水道頭園區有縣定古蹟「十角水塔」和「唧筒室」。
歷史建築舊日式木造宿舍群已修復幾棟,
夜晚點燈「水」融合「光」,
有別於日間的典雅質樸,
感覺變得璀璨亮眼。
日治時期建在雲林北港的第一淨水場,
為當時最完善的水廠設計。
建於昭和5年(1930)的北港水塔分成三層,上
層為圓柱鋼筋混凝土蓄水塔,
中下層則為十角形構造物。
現在一樓已成為北港遊客中心。
欣賞過北港觀光大橋夜景,
跟老街說再見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聰頭夫妻趴趴go的沙龍
63會員
379內容數
夫妻退休後國內外趴趴走,旅遊體驗分享記錄。
2024/04/04
第一次參與南瑤宮彰化媽三年一次的潦溪進香習俗,從西螺到溪州涉水過濁水溪。另外,還有介紹西螺有名的醬油產業,以及濁水溪石敢當觀光景點等。
Thumbnail
2024/04/04
第一次參與南瑤宮彰化媽三年一次的潦溪進香習俗,從西螺到溪州涉水過濁水溪。另外,還有介紹西螺有名的醬油產業,以及濁水溪石敢當觀光景點等。
Thumbnail
2024/01/26
2023/12/21巴克禮公園→虹韻文創中心→永樂市場「茶介屋」→天鵝湖公園→敬義堂→台中
Thumbnail
2024/01/26
2023/12/21巴克禮公園→虹韻文創中心→永樂市場「茶介屋」→天鵝湖公園→敬義堂→台中
Thumbnail
2024/01/14
2023/12/20台中→台江文化中心→大魚的祝福→安平老街→亞果台南安平遊艇碼頭→立康中藥觀光工廠→台南台糖長榮自助晚餐 臺江文化中心的演藝廳、社區大學和臺江建莊200年的發展歷史。另外也介紹了大魚的祝福公共藝術及安平老街的美食和亞果遊艇碼頭等景點。
Thumbnail
2024/01/14
2023/12/20台中→台江文化中心→大魚的祝福→安平老街→亞果台南安平遊艇碼頭→立康中藥觀光工廠→台南台糖長榮自助晚餐 臺江文化中心的演藝廳、社區大學和臺江建莊200年的發展歷史。另外也介紹了大魚的祝福公共藝術及安平老街的美食和亞果遊艇碼頭等景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我抽個水菸,你不介意吧?」聽對方輕描淡寫,我心中有數,但吃人嘴軟,他又騷氣逼人...
Thumbnail
「我抽個水菸,你不介意吧?」聽對方輕描淡寫,我心中有數,但吃人嘴軟,他又騷氣逼人...
Thumbnail
【李婉如/ 報導】春天馨香飛舞,幻化鳥語花香,正是出遊好時節。自新店安坑輕軌開通後,同時也開啟了安坑美食與旅遊的新大陸,搭乘輕軌每一站都得到民眾熱烈迴響。舉凡景點「布佬廚房」、  「車子路荷花池」、「暖暖小日陽」、 「安康花市」、  「陽光公園」不論是闔家同樂或是情侶好友出遊,皆能恣意享受優雅而徐徐
Thumbnail
【李婉如/ 報導】春天馨香飛舞,幻化鳥語花香,正是出遊好時節。自新店安坑輕軌開通後,同時也開啟了安坑美食與旅遊的新大陸,搭乘輕軌每一站都得到民眾熱烈迴響。舉凡景點「布佬廚房」、  「車子路荷花池」、「暖暖小日陽」、 「安康花市」、  「陽光公園」不論是闔家同樂或是情侶好友出遊,皆能恣意享受優雅而徐徐
Thumbnail
看天氣預報來苗栗避雨,也探一下小菊花們長多大了。車站後的大片菊花田,都只有小小綠色花苞,一時間我還認不出這整片都是杭菊田。可愛的龍貓土地公,雜草叢中的虎頭崁山,漆成藍色的天空步道。在雨中走陡坡土徑往長潭坑山途中,容易遇到越野機車跑山活動。到三通嶺後一路走挑炭古道往三義車站,雖沒挑著炭,也是累一波。
Thumbnail
看天氣預報來苗栗避雨,也探一下小菊花們長多大了。車站後的大片菊花田,都只有小小綠色花苞,一時間我還認不出這整片都是杭菊田。可愛的龍貓土地公,雜草叢中的虎頭崁山,漆成藍色的天空步道。在雨中走陡坡土徑往長潭坑山途中,容易遇到越野機車跑山活動。到三通嶺後一路走挑炭古道往三義車站,雖沒挑著炭,也是累一波。
Thumbnail
2022/12/06 二層坪水橋 瑞源火車站 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 2022/12/07 米國學校 鐵花村 2022/12/08 加路蘭遊憩區 杉原灣
Thumbnail
2022/12/06 二層坪水橋 瑞源火車站 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 2022/12/07 米國學校 鐵花村 2022/12/08 加路蘭遊憩區 杉原灣
Thumbnail
後疫情時期,下一站2又4分之五月台,是從麥相拄(tú)到相親相愛的節奏。 宜蘭礁溪|湯圍溝溫泉公園 基隆|八斗子觀光漁港 新竹尖石|樂奔露營區 新竹北埔|綠世界生態農場
Thumbnail
後疫情時期,下一站2又4分之五月台,是從麥相拄(tú)到相親相愛的節奏。 宜蘭礁溪|湯圍溝溫泉公園 基隆|八斗子觀光漁港 新竹尖石|樂奔露營區 新竹北埔|綠世界生態農場
Thumbnail
2021/03/21大城鄉麥田→口湖休息站→口湖遊客中心→椬梧社區→椬梧滯洪池→顏思齊故事館→七角井→北港老街
Thumbnail
2021/03/21大城鄉麥田→口湖休息站→口湖遊客中心→椬梧社區→椬梧滯洪池→顏思齊故事館→七角井→北港老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