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雜誌上看過外傘頂洲行程的介紹,
雖然覺得很特別,
但也擔心搭膠筏會暈船,
所以遲遲沒有採取行動。
九月中下旬發現雄獅行程成團,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出發日期剛好是中秋節前一天,
這次行程跟三種產業有關,
分別是製糖、養蚵和曬鹽。
五分車體驗:【蒜頭蔗埕文化園區( 蒜頭糖廠)】
第一站到蒜頭糖廠,
糖廠位在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旁,
就以蒜頭為名。
最近蒜頭很貴,
領隊特別強調,
六腳蒜頭村沒有產蒜頭,
早年當地有錢人家很多,
據稱有「九萬二七千」,
意思是家產萬兩戶有九名,
千兩戶有二十七名,
算來是頭,
即稱「算頭」,
後來則被誤傳成「蒜頭」,
一直沿用至今。
蒜頭蔗埕文化園區( 蒜頭糖廠)大門望過去就是故宮南院
課本中記錄糖曾是台灣賺取外匯的主要來源。
但不敵國際糖價競爭,
台糖擁有三十多座糖廠,
紛紛關廠停工,
至今僅留下善化及虎尾糖廠仍在運轉。
台灣的機械化糖廠是日治時期設立,
日本人撤退後整併為台糖公司。
所以廠區宿舍都是日式建築形式,
現在很多的戲劇取景,
都常會到各地台糖園區。
聰頭夫妻去過不少台糖園區,
曾進去高雄橋頭、后里月眉參觀產糖機械設備,
去十鼓糖廠改建的藝術文化村看表演,
其他的園區都是路過進去吃冰棒、看宿舍群。
今日的行程主要是五分仔體驗。
十幾年前搭過溪湖糖廠五分車,
今天到蒜頭糖廠是第二次體驗。
五分仔小火車自車站出發,
原本駕駛火車載甘蔗的司機員,
變成載運乘客,
糖廠內的員工,
經過訓練後當起解說員。
解說員的台語很流利,
說話速度很快,
加上車廂行進間噪音很大,
所以聽得很吃力。
車站旁邊的防空洞,
是歌手「伍佰」小時候玩耍的秘密基地。
月考考了五百分的「伍佰」小時候玩耍的秘密基地~防空洞
火車先往太保、南靖方向行駛一小段,
縱橫交錯的鐵道上,
可看到各式各樣的五分仔車頭與車體,
包括一台在日本流落30年的蒸汽火車頭。
來到與大馬路交接處,
有一座磚造「八角樓碉堡」,
為日治時期為防禦監視糖廠所建造。
火車行駛到種甘蔗的田野,
農夫正在進行翻土的工作,
成群的小白鷺跟在機械後抓蟲吃。
製糖用的是白甘蔗,
甜度高達二十五度,
但是外皮很硬,
爸爸的老家在溪湖,
常聽他說起小時候追火車拔甘蔗的事,
以前普遍家庭經濟環境不好,
小孩子想嘗甜,
加上同儕起鬨貪玩,
當然體能和牙齒也要夠強健。
白甘蔗比紅甘蔗更適合製糖的理由 :
因為單位面積產蔗量高,
且含水量較少,
因此甜度相對較高。
而且對於栽培環境適應力強。
加上纖維長且韌,
能提高壓榨量,
並當作燃料降低生產成本。
早期甘蔗採收都是使用人工,
採收後清除掉不需要的蔗葉、泥土、根部的鬚,
接著綑綁,
然後用牛車運送到裝車場「疊台車」上,
再用「五分仔車」載回製糖工場內。
穿過時光隧對~想像滿載甘蔗的五分車奔馳在小小鐵道上
火車往回走回到園區,
往製糖廠方向去,
蒜頭糖廠建於西元1906年,
在日治時代曾是全台第三大廠。
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廠區淹水,
製糖設備嚴重毀損,
因此停止製糖業務,
目前廠區圍起封鎖線。
小火車開回車站,
還有一點自由活動時間,
我們走走看看日式宿舍群,
蒜頭糖廠因為員工晚近才紛紛遷出,
日治時代興建至今的木造式員工宿舍保留完整,
但時間有限加上天氣炎熱,
只到了最前排的區域。
充滿歷史及懷舊感的日式宿舍群,
是熱門的拍攝景點,
「一把青」、「五味八珍的歲月」、「天之蕉子」
等電視劇都曾在此處取景。
到糖廠一定要吃冰,
特別推薦紅豆冰淇淋,
不是用紅豆做的冰淇淋,
是芋頭冰淇淋加上綿密紅豆泥。
道班工具箱:道班指鐵路和公路養護工人的單位 。每個道班負責一段路的養護工作
【搶灘外傘頂洲】
印象中的竹筏很不平穩,
今天搭乘的膠筏就像遊艇了,
造價聽說要兩百多萬。
安裝了太陽能發電,
節能環保且避免遊客聞到柴油臭味。
凱旋三號解說人員「點點」,
拿出圖片說明今天的目的地「外傘頂洲」,
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沙洲,
橫跨嘉義縣和雲林縣,
長達十幾公里的海岸線,
占地2萬多公頃,
目前管轄權屬雲林縣。
從日據時發現到現在,
沙洲位置和形狀一直在改變。
外傘頂洲是由6條溪流的淤沙堆積而成,
包括:大肚溪、大甲溪、北港溪、
濁水溪、八掌溪和朴子溪。
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
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
被稱為「移動的國土」。
「點點」開玩笑說雲林和嘉義縣,
都宣稱外傘頂洲是自己的,
今天雄獅團員從彰化、台中來,
因為淤沙的河流也流過台中市和彰化縣,
等會兒也要到沙洲上宣示一下。
但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
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
中餐在膠筏上享用海味大餐,
菜色中當然少不了蚵仔,
炒海鮮麵、炸蚵。
外傘頂洲與嘉義縣海岸之間的水域,
目前是台灣主要蚵仔養殖區之一。
因為沒有重工業汙染水質清澈,
礦物質和養分很豐富,
東石的蚵仔吃起來很鮮甜。
往窗外看去是一格一格的蚵棚,
採浮棚式養殖,
跟著潮水上升下降,
全天24小時都在吸收海水養分。
大約8個月可收成。
蚵棚有管理權沒所有權,
都是好幾代以前佔地為王,
世襲傳承下來,
現在很難找到適合的地點了。
浮棚上會立個人的識別標誌。
搭蚵棚一蓬成本七萬多,
用孟宗竹和保麗龍組成,
保麗龍可以增加浮力。
下錨固定,
遇到13級以上大浪血本無歸,
所以台語叫做「跋蚵筊」(賭博)。
如果是平掛式的蚵棚就是插竹竿。
越往外海風浪越大,
聰嫂好像有點要暈船了,
幸好目的到達了,
船長是根據潮係決定登陸位置。
走下船開始踩水、踏沙、吹風,
船家也準備了耙沙的工具可以挖蛤仔。
中秋時節風就已經很強了,
聽說冬天來可以體驗沙漠般風光。
回程開放大家歡唱,
領隊馬拉桑早上就特別強調,
這是雄獅旅遊唯一可以唱歌的行程,
團員保握機會同樂。
曬鹽挑鹽體驗趣:【井仔腳瓦盤鹽田】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
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2002年結束曬鹽業,
使原來遍布此處的鹽田荒廢了一段時間,
後來為延續鹽業文化而將鹽場復育,
現已成為台南濱海最具特色的景點。
台灣鹽田有分2種,
分別為土盤鹽田及瓦盤鹽田。
七股鹽場屬於土盤鹽田,
土盤鹽田結晶池池底沙土,
因鹽結晶與沙土接觸所以色澤不佳,
主要生產工業用鹽。
井仔腳以厚約六釐米的破缸片,
拼貼在結晶池底,
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
因瓦盤導熱快,
能快速蒸發水份,
且隔離結晶鹽與土壤,
故鹽結晶顆粒細緻,潔淨白晳。
主要生產食用鹽,
且是高單價的特級品。
因鈉含量低,
且保留天然礦物質,
如鈣、鎂、錳、鉀等。
瓦盤鹽田提供遊客體驗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
但聰嫂發現踩水車引海水腳累,
曬鹽挑鹽手痠肩痛,
當鹽工真是辛苦啊!
夕陽照射在瓦盤鹽田上倒映天空的美麗光彩,
今天沒有機會欣賞,
留待他日自行前來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