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得之不易
從土庫到北港的路旁,
種植太陽麻的農田黃花隨風搖曳,
形成金黃色的花海。
太陽麻是綠肥作物,
聰嫂在想為什麼不是種芝麻呢?
回家後開始搜尋資料。
台灣的黑芝麻油亮飽滿香氣十足,
60年代種植面積高達9000公頃。
後來不敵進口油品的低價競爭,
現在種植的面積只剩少許區域,
大概集中在台南佳里一帶。
且以年紀七十歲以上的老農居多。
芝麻怕風、怕雨、怕冷。
採收芝麻是大工程,
要一株一株割,
再綁成一把立起來曬乾,
採收芝麻、敲打芝麻都在中午,
很熱讓人感覺「煩躁」。
收乾水分的芝麻粒經過拍打一一現形,
然後層層濾網過篩去掉落葉和雜質,
每一粒都來之不易。
加上收益不高,
所以年輕人不願意投入。
北港春生活博物館
車子開到了一條小路,
但是卻有一扇大門,
一位歐吉桑背著「小蜜蜂」迎接我們,
他就是老闆吳春唐先生,
要帶我們認識「北港春生活博物館」。
大門口的彩繪牆與石獅子,
雕工細緻的木質浮雕造景門,
加上喜氣羊的春聯和綠意盎然的老樹,
讓團員開始拿起手機猛拍照。
領隊發給每給人一張門票和一小包米,
入場券100元,但能夠抵消費50元。
一群迎賓雞興高采烈的圍著遊客,
遊客取手中的米餵食,
雞吃得開心,
遊客也覺得有趣,
真的達到「賓(遊客)主(雞)盡歡」。
我 們先在一旁餐廳門口,
想等人群散去再來第二波「餵食秀」,
熱誠的春嫂過來領我們入內參觀。
北港春「樹影食堂」/咖啡屋
木構老屋原是家人的住屋,
後閒置成為倉庫,
為讓遊客來此休憩後享用特色餐點,
由捷克藝術家「海大海」加以設計,
保留老屋的檜木構造,
配合中歐風格壁畫與庭園造景,
讓將改造成溫馨的用餐空間。
繽紛的彩繪/溫暖燈燈光退去陰暗老舊為老屋注入活水,營造出獨特的「樹影食堂」
春嫂提到當初認識「海大海」,
這位藝術家面臨簽證到期,
雲林縣政府想聘用他,
卻沒有經費。
吳春唐夫婦提供經費,
海大海幫忙改造「北港春」,
也利用時間到學校指導學生繪畫。
因為過去從事木業用樹葉牆來感謝樹木對於人類的貢獻(這是洗手間喔)
一般的老屋改造後,
還是讓人感覺有種深邃的空靈感,
但是海大海用色鮮豔濃烈,
讓整個磁場變溫暖了。
咖啡屋採榫接方式搭造,
完全不用一根釘子,
結構簡單,樸實無華。
座椅也很有巧思,
上面簽放了一個個正方體積木,
喝咖啡聊天時,
可以陪小孩動腦拼叠積木,
獨處時手部也可以利用積木活動。
春嫂說:結合駐村藝術家大海的設計與木工廠盛椿老闆吳春塘的中國「榫接」技藝,整座木造小店就像是傳統木藝的展示場
創意木工DIY區
一對12尺高的巨型人偶,
是「春伯」和「春嫂」。
海大海以紙一層一層糊起來的,
是很費工的創作。
地板因一棵五顏六色的大樹彩繪,
空間氛圍多了生命力與律動。
創辦人吳春塘先生,
早年是以「樹木」為根本,
打造了盛椿木業,
加工製作了許多木器。
七十年歷史的舊屋工廠,
改造成創意木工DIY區。
2017年台灣燈會在雲林舉辦,
海大海以媽祖文化與12生肖為主題,
創作2人高的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大型座椅,
以及12生肖的互動藝術裝置,
也展示在園區讓遊客可以互動拍照留念。
「海大海」畫的媽祖,
面貌有點原住民風,
服裝則是中歐風格,
千里眼與順風耳神態可愛,
整體用色鮮艷,
充滿異國風味,
令人印象深刻。
「海大海」剛到台灣在屏東生活了三年,
中文名字就是布農族友人幫他取的。
海大海在北港生活多年,
感受到北港人和媽祖信仰緊緊聯繫,
融合自身的生命經驗,
創作出《媽祖與男孩》的繪本故事。
這本作品的圖是海大海手繪後,
讓人雕成木版畫,
再上黑墨印在土黃色為主的紙上。
他平日在北港春創作,
假日則前往屏東原住民部落尋找靈感,
因此作品包含祖國捷克、
台灣原住民、媽祖文化等元素。
春嫂說公公吳塗水留下一批古文書,
包括古早笨港地區土地買賣契約及地契。
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初期1744年,
距今280餘年,
所以製作專櫃保存。
北港春是一個值得停留,
慢慢品味和欣賞的地方,
人、事、物都很有故事喔!
北港春是一個值得停留, 慢慢品味和欣賞的地方, 人、事、物都很有故事喔
光明屋書店
吃飽飯來到北港老街,
安排要去做皮雕DIY,
下車後領隊帶著大家,
穿過大街小巷,
竟然走進「光明屋書店」。
分成兩組活動,
樓上是皮雕彩繪,
樓下是皮雕拓印。
再加上摸彩,
我們各帶了三個皮雕鑰匙圈回家。
書店利用60年歷史的老建物整修而成,
一樓書籍展示室原為診所木製看診間,
藥櫃稍加整理就變成最具特色的書櫃,
也是最受民眾喜愛的「微冊角落」。
二樓黑膠唱片、老式唱盤機、
匣式與卡式收錄音機,
配合古玩、老照片,
打造成懷舊音樂空間。
書店內有販賣咖啡、茶飲,
是一處特色閱讀空間。
還有一點時間逛逛,
我們鑽進巷子內,
還保存著2020北港巷弄燈區的一些壁畫。
壁畫內容有西洋卡通,
也有在地民俗活動,
但聰嫂最想知道「煎盤粿」的滋味。
來到北港工藝坊,
被旁邊的甕牆所吸引。
位置在北港鎮共和街與安和街交界處。
共和街舊名為蕃簽市,
是販售蕃簽等糧食的專業市街。
安和街稱暗街仔,
因為百貨駢集,
但街道狹窄,
白天陽光照射不到如同夜晚,
商戶點燈營業而被稱暗街仔。
這座甕牆原本是商行「謙源號」的圍牆,
在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地震,
甕牆毁損嚴重, 重新整修過。
百年前用壓船的酒甕及紅磚砌築而成,
一個個的酒甕一字排開的鑲在紅磚中。
北港工藝坊是稅務分局宿舍舊址,
現在是推動北港工藝文化傳承的據點。
水泥雕花窗以及木造窗框,
讓整座建築物優雅中又不失時髦。
室內規畫出展示空間與DIY空間,
在甕牆旁設置戶外開放空間。
當天欣賞的陶藝作品,
創作者是79年次的郭建佑先生,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畢業。
在台北長大的他,
卻喜歡鄉下清幽的環境,
把阿嬤在雲林水林鄉的豬舍,
打造成自己的工作室。
他用在地的黏土,
結合在地文化,創
作出充滿在地的陶藝品。
有古亭畚、閉口獅、桶鼓、
及鑼的各種造型的茶杯、茶壺。
當天打卡還拿到了北港「尪仔標」。
閉口獅、桶鼓、
及鑼(中央的作品)的各種造型的茶杯、茶壺
走回遊覽車時,
團員們在老街又大肆採購,
花生、菜乾都買回家,
看來雲林縣政府的補助,
達到振興經濟的效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