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ru
放假前夕,接妹妹下課時,收到幼稚園園長向農民購買的高麗菜,一大顆「初秋」品種,母女倆提著、走著,看著手裡的兒童節禮物,覺得翠綠漂亮又很踏實。這麼一大顆高麗菜,對一個小家庭來說,要吃完也頗費時,家裡還有藜麥醋,索性做成一甕甕的泡菜,耐放又清爽酸甜。初秋品種水分多本身也清甜,做成泡菜很適合,妹妹說:「我們可以拿去賣賺錢喔!」她時時刻刻惦記著媽媽沒工作應該如何爭取收入這件事,呵呵呵~
但是,我想到的卻是長新太的《高麗菜弟弟》。記得第一次看到《 高麗菜弟弟的星期天》時,被長新太那種詭異的繪畫氛圍搞得腦袋瞬間當機,《高麗菜弟弟》逗趣的想像,卻又讓我喜歡一點點。一個差點被飢餓的豬吃掉的高麗菜弟弟,大聲告訴豬說:「如果你把我吃掉,就會變成高麗菜!」像個詛咒又像玩笑,更像意氣用事的宣言,但這句不按規矩來的話語,卻也是小孩會脫口而出的。豬變成高麗菜,那會是甚麼樣子?於是一隻有高麗菜鼻子的豬飛上天了,這讓我想到大衛‧威斯納《瘋狂星期二》中最後一幕,預告豬的起飛。有時候,這種突然脫線的想像,會讓大人腦袋當機,不過卻樂得很。那蛇呢?蛇吃了會變成甚麼樣子?高麗菜弟弟繼續他的想像......
幼兒園的高麗菜禮物,讓我想到長新太超脫常軌的創作,但因為前陣子在「童書大搜查線」的社團中,看到熱心的媽媽整理了介紹台灣北中南各地的文化繪本,確實也讓我理解到,寫實繪本有其必要,即便這些知識在未來會漸進學習,但圖像的魅力,相較課堂知識,總還是吸引孩子的,於是我想到陳麗雅。
《我種了高麗菜》是一本描述如何種植高麗菜,並說明一顆高麗菜生長時,環境的改變如何影響它,而當菜葉上有了青蟲,影響蔬菜收成的美觀時,又該如何處理,天敵的概念被帶入。一物剋一物,是生態也是常態,但我們並非農民,不會知曉務農時遭遇的困難。如今高麗菜產量過剩又滯銷,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而陳麗雅的畫風細緻與知識含量,對孩子來說是頗好的選擇。
但提到種植蔬菜,我很喜歡一本繪本,水滴文化出版的《蔬菜是怎麼長大的呀?》。這本繪本,我曾經在公共圖書館看過故事媽媽用來說故事,過程中,小孩很難專注,因為故事媽媽過程中使用了許多提問,打斷了一本故事的節奏,而孩子們只想拿到問答禮物,沒有辦法進入繪本中。提問方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一本繪本畫風相對安靜,同時畫面切割太多,但這也是它的特色,恬靜的畫風營造出一種田園式的美好,而畫面的切割較多反而讓氛圍活潑,閱讀時也不用循著一個脈絡,而是可以跳讀,或看文字故事,或是到切割的圖像中,尋找種植蔬菜的知識,同時觀察一株植物從幼苗到成熟的狀態。這位荷蘭畫家的另一本《水果是怎麼長出來的呢?》或許相較蔬菜討喜,因為色彩更豐富。
過去我常檢討自己在通路做童書行銷時,推薦的書會不會離市場太遠,但後來這個疑惑在「童書大搜查線」的社團中也獲得解惑,因為離開公司,發現許多媽媽看對於孩子的閱讀是相當熱情且關注的,資訊整理也很完整,而通路角色或許該花費的力氣不是與這些父母重疊,而是做好職人推薦,讓一些無法立刻吸睛,且並非用來解決孩子問題的好繪本能夠被看見。
不過我也知道,要有收益,還是要有意義是兩難的抉擇。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