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紙本和影像的互文——《記憶死刑》青年創作成果發表會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紙本和影像的互文——青年創作成果發表會】
活動日期:2021.04.17
活動地點:華山青鳥書店
作者:彭啓東
對談人:孔繁芸/春暉映像執行長


在談《記憶死刑》之前,要先從題材選擇上說起。彭啓東準備了簡報從「佛洛伊德事件(註)」開始談,過了將近一年的現在,一在網路上搜尋還是能看到事發時廣傳的照片,除了這個影像對於受害者家屬的傷害之外,他問道「我們能單從這樣就去判斷誰是壞人誰又是好人嗎?我們究竟是用誰的眼光在看世界?」

(註:2020年5月25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鮑德霍恩社區,46歲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帕里·佛洛伊德因涉嫌使用假鈔被捕時,白人警察德里克·麥可·蕭文單膝跪在佛洛伊德脖頸處超過8分鐘,佛洛伊德被跪壓期間失去知覺並在急救室被宣告死亡。)

在事件當中,通常有幾個觀點立場——被害者、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加害者家屬,有沒有可能跳出這些觀點的框架?且當事人或許可能有犯罪事實,但他在家庭中或許是經濟支柱,他的行為以不同立場來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而在該案事發後有各種流言,甚至傳出佛洛伊德疑似有毒品反應,讓整起事件更加複雜。彭啓東另以近日事件(2021年4月2日太魯閣號事故)為例,直言(李義祥)是沒有辦法、很難被判死刑的那個人。縱然社會氛圍認為他(李義祥)有罪,並期待他能受到懲罰,彭啟東卻說「我們是不是害怕、不敢想像、不願想像他(肇事者)有可能是好人?若他的確是壞人,我們的確省去一些麻煩事,可以不用思考。」

「在一個資訊爆炸和假新聞的時代,我們需要能夠判斷新聞真假的能力?還是其實缺乏的是能夠面對其他可能性的勇氣?」

他接著分享,以各國對死刑政策的立場來論,無論是否廢死,兩者並存的現況來說即表示雙方無法說服彼此,都有各自的缺點。他引維基百科對於死刑的定義:「死刑,亦稱極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

若說死刑優點是可以實現某種公平正義並避免下一次犯行的嚇阻效用。那死刑的缺點是什麼?

「被火燒過才知道火很燙。死刑方式太痛快,將會沒有警示效果。如果要有警示作用就是要讓公民親眼目睹死刑過程。死刑方式從大庭廣眾之下的處決,到半夜監獄的中庭進行,再到委婉形式之下的處決新聞。若想要讓這刑罰真有警示效果,這個刑罰必須讓人害怕。」他再以卡謬《思索斷頭台》的這段話,不直說死刑的缺點,而是立論「關於死刑的優點不夠好」。死刑是基於報仇雪恨的心態,但真的能夠防患未然嗎?

再談到大部分歐洲國家廢除死刑真的只是基於人權嗎?回顧英國過往法條的不合理,百年前有數百條可以將人判處死刑的相關法規,甚至在橋上尿尿都有可能被判死;以及二戰時政府大規模的納粹屠殺事件,讓人思考政府是否有權限操縱人民的性命?他提出比較少被討論的這兩點,讓大家可以從不同角度審視歐洲逐漸走向廢死的原因。

廢除死刑的優缺點時常被提出來討論,爭執的點主要(廢死)是否罔顧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立場?而最顯著的優點是當誤判時受刑人的生命可以受到保障(避免冤案)。但真的有必要做選擇嗎?如果這兩個選項都不是最佳方案,「或許我們應該創造選擇」——於是他提出第三個選擇,創作了《記憶死刑》。

《記憶死刑》這是一本「假設能夠完完全全消除死刑犯的記憶」為題材的故事。在近未來的社會,沒有肉體死刑存在,而是將死刑犯記憶消除後,重新教育他們、並安排整容賦予新身分,以及在出獄後他們必須靠工作賺的錢彌補受害者家屬,給了他們「重生者」這樣的稱謂。

在故事中「重生者」必須遵守「不能見自己的親屬、也不能和被害者及家屬聯繫」等幾個規定。而這些重生者必須從事相對高風險、對社會有益之工作,例如第一篇的主角為自殺談判專家。在該世界觀中也有不同立場的組織存在。「恢復死刑聯盟」認為記憶死刑的施行存在著漏洞,對某些人而言是更加危險的制度,除了想恢復舊制(肉體)死刑,該聯盟也會協助重生者找回其家屬,他們認為人(重生者)不能和社會產生這樣關係的斷離。而「黑道暗殺組織」則是抱持著記憶死刑判的太輕之觀點,認為不符合比例原則,於是會找出重生者並殺掉他們。

關於常有的一些質疑,「一個人的記憶消除等於人格死亡,那被施予記憶死刑的人還是犯下罪行的人嗎?(若非)為什麼可以處罰一個沒有記憶的人?消除所有記憶真的就等同於死刑嗎?」若有第四個選擇存在,會是什麼?他期待有人可以再提出新的觀點。

春暉映像執行長孔繁芸談到關於兩人的合作,認識當時彭啟東是資策會編劇班的學員,而她受邀去評比期末成果發表;春暉長年的歷史及產業型態,使她平時就需要大量閱讀影像,在這些海量的素材當中,該怎麼評估發行的可行性及決定投資時的考量究竟為何?「最重要的關鍵是(文本的)主題能不能讓人入戲。」

《記憶死刑》的劇本發想便令她耳目一新。她再以《絕命毒師》系列影集為例,該劇主要角色面臨許多生死關頭時都在刺激觀眾去發想,究竟他們該不該死?還是說因為這些角色的塑造,會讓人多少產生同情?在觀影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自我批判劇情、挑戰觀眾的道德觀,究竟有沒有資格去評論一個人到底死還是活?這就是為什麼她會被《記憶死刑》吸引。

春暉長期努力開拓創新路線,而彭啓東的劇本——軟科幻類型電影在台灣少見,便鼓勵他先創作文本(小說),後來由「未來敘事工場」出版,該公司的成員包含動畫界人物、出版社編輯、以及春暉映像。他們希望能藉此將作品進一步朝影像發展。

他自承雖然語言能力不好,但從小也是受到動畫、電影各類型的文本影響,一直想嘗試創作,試過設計、漫畫形式,後來轉向文字開始從事劇本創作。《記憶死刑》在他高三時開始有了最初步的構想,因當時廢死與否的議題讓他開始覺得雙方的爭執是平行線,而去思考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我很長的求學歷程就是為了完成這個故事。」

因緣際會的就讀淡江大學的未來學研究所,「未來學」便是實際運用故事的方式去想像未來,更藉這些瘋狂的想像力以影響政策。他說有點像是碰巧走進故事這個領域,其實一開始是想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創作,因此他創作時抱持著強烈的目標,不只是為了傳達觀點或是抒發內心,更希望能夠實質影響現實社會。後來也發現,科幻創作在某種程度上真的影響了科技的進展、社會體制的變化——「原來故事真的可以影響世界。」更加堅定他完成《記憶死刑》的決心。他也笑說其實在寫作過程中很煎熬,還因此買了寫作的參考書,硬是把劇本改寫成小說。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山社出版公司的沙龍
37會員
61內容數
文化部為培育國內文學創作新秀、提升臺灣文學創作能量,自106年推出獎助創作計畫,創作類型多元,充分展現創作者挑戰不同題材的活力。 期能以「創作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的成果樣貌,除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些優異的青年創作者之外,也想藉機推廣「青年創作獎助計畫」,吸引更多有志寫作者展開創作計畫。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作者用英國當地諸多的巨石陣為犯案舞台,將人以獻祭的火刑方式殘忍殺害,而受害者身上,竟然刻有停職中的國家刑警主角名字,雖然有不在場證明可以擺脫兇嫌可能而歸隊辦案,但也備感壓力無法置身事外當作一般案件處理,因為可能下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己,更有燃眉之急。
Thumbnail
作者用英國當地諸多的巨石陣為犯案舞台,將人以獻祭的火刑方式殘忍殺害,而受害者身上,竟然刻有停職中的國家刑警主角名字,雖然有不在場證明可以擺脫兇嫌可能而歸隊辦案,但也備感壓力無法置身事外當作一般案件處理,因為可能下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己,更有燃眉之急。
Thumbnail
推薦度:★★★☆劇本太過說教,劇組也沒能說服自己關心與理解死刑犯,自然無法說服觀眾。
Thumbnail
推薦度:★★★☆劇本太過說教,劇組也沒能說服自己關心與理解死刑犯,自然無法說服觀眾。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寫實劇情片, 中間卻突然出現奇幻元素, 但整部片讓人更深刻的思考死刑的意義。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寫實劇情片, 中間卻突然出現奇幻元素, 但整部片讓人更深刻的思考死刑的意義。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從死刑犯執行死刑前七天,淺談我所認識的犯罪學,這會是一個系列,希望大家跟我一起Dive in!
Thumbnail
從死刑犯執行死刑前七天,淺談我所認識的犯罪學,這會是一個系列,希望大家跟我一起Dive in!
Thumbnail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Thumbnail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Thumbnail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Thumbnail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Thumbnail
死刑犯是什麼東西?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死刑犯甚至都不是個東西,然而對導演李家驊而言,死刑犯首先是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為此,他希望用《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讓觀眾看到死刑犯們的故事,然而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時,他也意外觸碰到了那些有意無意存在的空洞,有的是存在而被拍攝到的,有的是拍攝過程製造出來
Thumbnail
死刑犯是什麼東西?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死刑犯甚至都不是個東西,然而對導演李家驊而言,死刑犯首先是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為此,他希望用《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讓觀眾看到死刑犯們的故事,然而在訴說他們的故事時,他也意外觸碰到了那些有意無意存在的空洞,有的是存在而被拍攝到的,有的是拍攝過程製造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