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Issara Willenskomer on Unsplash
(本文前半段刊登於聯合報家庭副刊,全文重新修訂於方格子)
女兒放學回家便氣呼呼地說,今天有位女同學走到她座位前,一手就拿起她鉛筆盒裡的2B鉛筆,直往她桌面上反覆塗著,塗成了一塊黑。女兒睜大眼睛不可思議的看著對方的舉動,立刻質問對方:「為什麼塗我的桌子?」對方竟回答:「我想看看你的鉛筆有多黑啊……」
或許是看見女兒不好欺負,對方又拿起女兒鉛筆盒裡的橡皮擦,慢慢地把黑色鉛筆痕跡擦掉。
「幸好她知道自己錯了,有幫你擦乾淨。」我聽完以後說。
「可是我的橡皮擦被擦得很黑啊,而且還被擦斷了!真氣人!」女兒難掩憤慨地說。
再仔細問了女兒事情的經過,確認對方應該只是閒來無事的無聊之舉而不是惡意欺侮,我才比較放心。
對於「霸凌」,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甚至是步入職場都不感陌生。無論是對於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觀者而言,霸凌事件都像是一個傷口,只是深淺的程度不一;甚至可能終其一生都處於療傷期,得守護著瘡痂,直到傷口癒合為止。
但有些大人有時仍會不解:怎麼「被欺負一下」就產生陰影了?我想起女兒一年級時曾偶然向我聊起幼兒園的一段往事,讓我對幼年霸凌經驗造成的心理傷害,有了更深的體會。
你跟「我們」不一樣
那是女兒剛上小學時開學第二天。
其實不用說是孩子面對開學,就連大人面對任何一種「新的開始」,心中都是滿滿的焦慮與不安。記得那天晚上,我們一面陪著女兒整理書包,一面聊天。女兒自然而然地聊起一段往事:
我記得從前念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我跟幾個女生在玩單腳轉圈圈,我很會轉,同學就看著我一直轉、一直轉。
當我轉得很開心的時候,有一個女生突然生氣地對我說:
「你穿的是褲子,跟我們不一樣,只有穿裙子的才能轉圈圈……」
然後她就帶其他女生走了。
我當時覺得好難過,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會想:為什麼她要這樣對我?
孩子的話真讓人心疼。雖然這件事發生時我們就知道了,然而我卻不知道這件事被孩子一直放在心底。幸好溫柔的爸爸認真聽見了,體貼地陪伴著孩子聊,並對她說:
每個人的小時候,多少都會遇到一些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或是無法理解的事情,這些事情我們或許暫時沒有辦法遺忘,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就愈來愈有智慧,去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那些人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和心理下,對我們說出這些傷人的話……
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一直陪著孩子身邊,為他們阻擋生命中可能遭遇的各種傷害與無理對待。可是正因為我們是父母,我們期許自己可以做孩子生命中最穩當的支持力量,幫助她用比較健康的角度認知惡意者的心理與行為,同時儲存更多能量來面對有時真的很難去理解的殘酷現實。
這次的「我的閱讀排組03」,就為讀者推薦我讀過喜愛的三本談論霸凌議題的小說。這些小說沒有太多的寫作技巧,只是真真切切的寫下一個故事,讓讀者透過故事進入孩子的日常世界,也走進自己的童年經驗。透過故事,讓我們一同理解孩子的經驗,或者,也同時療癒心中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
《青鳥》(青い鳥)
《青鳥》是曾榮獲日本直木賞的作家重松清的作品。第一次看到重松清書中的作者簡介,深深覺得很有親切感,他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曾任出版社編輯,跟我有著幾乎相同的背景。後來重松清成為小說家,並且為天下讀者創作出一本又一本深刻的作品。
不知道是否因為念過教育或是另有其他原因,重松清的小說時常以國中、小及高中孩子為主角,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傳達處在不同階段孩子的心情。例如在《小學五年級生》這本書中,描述小五生開始對異性感到好奇的泳池觀察、對於情人節逐漸產生期待;而《
十字架》這本書則以中學校園霸凌事件,思考人生與教育問題;至於《青鳥》則描述校園及班級裡那些「選擇性緘默」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以及被老師不當管教而受傷的孩子們。
這三本書中,我對《青鳥》這本小說集中的〈青鳥〉這篇故事最印象深刻。
對他人痛苦的呼喊聲充耳不聞,就是欺侮的行為
從開學後沒多久,野口就被同學唆使從便利商店偷來各式各樣的東西,因而被取綽號為「便利商店」。野口雖然每次都貌似輕鬆的笑著說:「不行啦,這種事我做不來......」、「請饒了我吧,我受不了啦」,可是最後卻都使命必達;原來受同學欺凌的野口都是花費自己的零用錢來滿足同學無理的要求,連一次也不敢拒絕。
在班上總是這樣笑呀、笑呀的野口,卻在九月過了一半的時候,突然在家上吊自殺,幸好自殺未遂後來決定轉學。那麼留在班級裡的孩子們呢?他們又如何看待這件事?便是這本小說想要探討的問題。
面對這般中等強度的校園霸凌事件,松重清選擇用一支很暖的筆帶領讀者思考(我相信他內心深深期盼著這本書的讀者除了成人,更是青少年吧)。
他知道講一堆大道理,青少年根本聽不進去或甚至會斥之以鼻;他也思考到,教育場域中表象的宣導(例如老師告訴大家要相親相愛,要和平相處,不可以討厭別人)是多麼荒謬至極(試想:對於受霸凌者而言,面對這樣的宣導又是何等滋味呢?)
相當高明的是,松重清並未將〈青鳥〉的故事主軸設定放在受霸凌者或施暴者身上,而是藉由一位有口吃的代課老師村內先生的性格及眼光,來討論「欺侮」這項行為。故事中,村內老師的幾段話,十分引人深思:
欺侮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討厭才變成欺侮的,也不是因為人數眾多,才演變成欺侮的。把人踐踏在腳下,讓他感到痛苦,卻沒察覺自己造成他人的痛苦,對於他人痛苦的呼喊聲充耳不聞,才是欺侮的行為......
世上有各種不同的人,有像老師這樣講話要卡個半天才能出來的人,也有像受害者一樣,得用開玩笑的方式才能說出真心話的人。
野口不會忘記大家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雖然我不知道,他對你們是恨?是怨?還是原諒?但他絕對會記住一輩子的。
〈青鳥〉真是一篇相當溫柔的故事。這篇故事後來也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阿部寬飾演書中的村內老師。真希望學校裡能夠多一點像村內這樣的老師!
《被遺忘的孩子》(Only Child)
《被遺忘的孩子》是以6歲男孩札克為第一人稱進行敘事的小說。
出版社把中文書名取得很好。因為一名槍手進入校園開槍射擊,共奪走19名孩子的生命,其中包括札克的哥哥,由於這樣的突如其來的變故,札克的雙親陷入莫大的喪子之痛中,而札克也因而成為家中「被遺忘的孩子」。而這個令人心碎的悲劇,也意外牽扯出家中任一位成員都不願意面對的真相……
故事裡最令人心疼的一句話,當屬札克的那句:「我一直沒有哭。」
當札克面對哥哥死去,他說:
我一直沒有哭。當槍手來學校,我必須和班上的人躲在衣櫃時,
我沒有哭。
當爸爸告訴我安迪死了,媽咪在醫院像個瘋子,我們必須把她留在那裡時,
我沒有哭。
在那之後,每一次眼淚湧上我的眼睛時,
我還是沒有哭。
是的,札克沒有哭,但讀者們都哭了。
我尤其喜歡作者精巧的運用書中每一個角色設定,包括:受害者的家長及其兄弟姊妹、加害者家屬、社區其他住民、播報新聞的媒體工作者等,帶領所有讀者多元思考: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當悲劇是如此殘酷的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我們是否能不再冷血的將其視為「這只是一則社會新聞」?是否能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一件事,運用同理心去思考牽涉在悲劇中的所有人?
非常推薦大人與孩子閱讀的這本少年小說!
《奇蹟男孩》(Wonder)
小說《奇蹟男孩》的同名電影在2017年上映,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請務必閱讀原著小說,書中對於人物的刻畫與細節描述都比電影更加深入。閱讀時,我特別關注主角奧古斯特的姊姊維亞。
由於弟弟奧古斯特的天生特殊性(面部畸形),身為姊姊的維亞從小就養成早熟的性格,為了保護弟弟,她必須學習強悍,書中對於她長期以來始終扛在身上那份責任感的描述,讀來尤其讓人心疼。
正如同《被遺忘的孩子》的主角札克,《奇蹟男孩》中的維亞也是個「被遺忘的孩子」。她在書中最讓我難以忘懷、好是心疼的一段話是:
我真的不記得在奧古斯特出現以前,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讀了這本書之後,真想好好地、緊緊地擁抱維亞好幾下;或許我們的孩子並非像奧古斯特一樣有類似的遭遇,但是每個家庭裡或許都有一個維亞。推薦這本書!
寫完這次的閱讀排組,特別想多說幾句話。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個人,都各自有著與眾不同的家庭劇本,有些劇本甚至比小說中的更加曲折、所遭遇的問題也更加難解。當我遇到一些特別難解的問題時,有時我會閱讀小說,讓自己從中獲得一些新的力量,重新思考自己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
曾經我也身陷問題中感到困擾、甚至流了好多好多的眼淚,後來我才發現,其實衝突不必然會造成破壞,每一次的重組都是一個機會,一個更接近自己的機會,一個更靠近別人的機會,特別是我們愛的那些人。然後,我們會發現,這一生並不完美,但我們仍然能夠去感受、感受彼此的愛。一點點個人淺見,與書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