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排組08:傳記(下)──我喜愛的幾本傳記

2022/02/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茱莉雅的好時光》書封。作者自攝
以「傳記」為主題的閱讀排組從(上)篇、(中)篇,來到了(下)篇。閱讀一本傳記有如與人交往,需要花時間,當然也需要用心並抱持好奇心。能夠跨越時空與傳主相遇的緣分不僅珍貴,更是回味無窮。這篇就來分享我目前所讀過最喜愛的三本翻譯傳記,這些書曾為我帶來許多啟發與樂趣,除了要感謝書寫傳記的作者,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用心的譯者與編者。在此,一併向這些勞苦功高的文字工作者們致上敬意。

烹飪巨人Julia Child:《茱莉雅的好時光

這是一本頁數超厚、卻精采好看的傳記,記錄美國二十世紀中葉家喻戶曉的廚神Julia Child的一生。Julia這一生做了許多在當時違反常態的事:從小就會搗蛋滋事、學生時期喜愛狂歡作樂;長大後加入美國祕密情報單位並在海外工作;嫁給與父親政治立場完全相反的男人;以一個美國女性之姿在法國上全法語&全男性的專業烹飪課程;在電視台開了名叫《法國大廚》的節目(自然也受到法國廚師的抨擊);她不僅是個電視明星,更為當時的烹飪文化、甚至為女性的職涯創下楷模……
光是上述經歷,就足以顯得本書的精彩!但我原本以為會讀到的,是如同螢光幕上顛覆傳統價值、充滿自信、甚至會不惜犧牲家庭以成就自己的Julia,但讀完書後卻意外地發現她真實的一面,大大修正了我原本的假設,也因此更加佩服她。你會發現,一個剛結婚時廚藝乏善可陳的女性,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尋找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一步步邁向自我實現之路。想在職涯道路上綻放光彩的女性,並不意味著必然得犧牲掉家庭與愛情,而是在成就對方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她和一生的摯愛保羅彼此相知相伴、柔情相待的過程,更是讓人感動!
本書封面相當特別,是由台灣出版社編輯團隊運用披薩麵糰、麵條等食材,創作成神似Julia Child的肖像,這樣的用心令人佩服。再加上本書譯者流暢、有愛的譯文,使得整本書從裡到外的打理功夫,無不呈現出Julia的那句名言:「祝你(閱讀)胃口大開!」

民謠歌手Bob Dylan:《搖滾記》(Chronicles)


我站在起點,但我一點都不是生手。~出自《搖滾記》
我得先坦承一件事:我不是狄倫伯的狂粉,甚至覺得他後期的唱腔變得很怪(狄倫粉們請鞭小力點兒)。可是無庸置疑的,我非常喜歡他的創作,尤其是六○年代時期的作品。《搖滾記》這本Dylan親自書寫的自傳,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真好看!即使你對Bob Dylan的音樂很陌生,只要是對各種形式的創作有興趣的朋友,都該讀這本《搖滾記》。
故事從Dylan自芝加哥來到紐約市闖天下說起,他經常在俱樂部裡駐唱,沒有上台的機會時,就四處聽別人如何演唱,他說自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練習的,而練習成就了我的人生」。Dylan會花大量時間聽廣播,也愛閱讀經典,這些都成為他的創作養分,幫助他擴大對於民謠創作的觸角。讀者從書中可以讀到,年輕時的Dylan像是一塊巨型海綿,不斷保持學習的心態,並從中反省自己的創作與演出。
我覺得Dylan對於創作一直都抱持著相當清明的自省狀態(對愛情則不盡然),他將民謠做為探索世界的工具,在當時,許多歌手是以「突顯自己」為音樂表現的核心,但他很清楚,那不是他想做的事;他不想要突顯自己,他只想要做自己,他就是想要用民謠來表現歌曲本身。書中也寫到他在成名後,面對瘋狂追逐的媒體與群眾,甚至有人揚言威脅時,他幾乎快被逼瘋的心情告白:
媒體上的討厭鬼老是吹捧我為一個世代的喉舌、發言人,甚至良心。滑稽至極。我所做的只不過是唱幾首坦率正直的歌,表達出新而有力的現實面罷了。……我沒有為任何人仗義執言。我是跟隨著命運為我指引的方向;我完全不代表任何一種文化。我在乎的是忠於我自己;我比較像一個牛仔,而不是吹笛人。
~出自《搖滾記》
或許有人說,Dylan為音樂的力量創下一種典範,讓音樂不止於一種輕鬆的娛樂,記錄下每個時代的風采,更做為引領時代的路牌。但我想Dylan或許會對此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志不在此,他只是活出自己而已。讀完書,你彷彿會聽到狄倫伯蹙著眉微笑,用他那獨特的嗓音說著:「你必須使出所有看家本領,免得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別人的時間!
補充說明:推薦一部紀錄片《搖滾時事諷刺劇:馬丁史柯西斯詮釋巴布狄倫的故事》(Rolling Thunder Revue: A Bob Dylan Story by Martin Scorsese),而集國內多名譯作家合力完成的《巴布.狄倫歌詩集》,更是永恆的經典,值得珍藏。

良知的火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過去曾在介紹小說《呼喚奇蹟的光》時提到,我之所以對閱讀二戰小說感興趣,是希望藉此從「歷史中的脈絡化(contextualizing)」做觀察,進而思考:一個極端的邪惡政權是如何崛起的?當時德國人集體中魔的心靈狀態又是怎麼一回事?除了從閱讀小說來盡量貼近問題的真相,這本由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寫的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可說是目前所看到最精彩又真實的書了!
本書的出版就是一個傳奇。書稿為作者於1939年所寫下,但一直到他過世後,家人在整理遺物時才意外發現這疊陳舊的書稿,最後在跨越了一甲子後,這本未完成的書稿終於在2000年正式出版。
我認為這本書絕對有資格被稱作是一本「曠世傑作」,作者真實地記錄下自己身為一介平凡的德國人,於1914到1933年期間的所見所思,書中文字雖無不呈現出作者謙沖自牧的特質,但對於社會觀察的犀利程度,簡直可用「直球對決」來形容!無怪乎哈夫納在全書開頭第一句便寫下:
即將在此講述的故事,具有一種「決鬥」的性質。那是介於兩個實力懸殊對手之間的決鬥:一方是強而有力且肆無忌憚的國家,另一方則是一個既渺小又名不見經傳的平民。
哈夫納後來選擇陪伴猶太女友流亡英國,這個離開祖國的選擇卻讓他一生感到羞愧。也因此,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回憶錄,或許更像是一本作者的懺悔錄,書中文字也更顯得真情流露。身為讀者的我在閱讀時,好像跟著作者一同呼吸著空氣中瀰漫的不自在,一同為人們一副事不關己的「看好戲」心態而感到沉痛。
哈夫納在書中提到,當人們明明感受到暗中成形的恐懼與精神錯亂,卻自顧自地抱持著不顧明天、把目光移開、把耳朵摀住的「活在當下」態度,這使得社會罹患一種類似生病的精神狀態
此情此景,你是否並不感到陌生呢?如果不同時代的邪惡之物不可避免地必然存在,那麼,就讓我們一同用閱讀,來傳遞良知的火炬吧!
275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