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閱讀傳記」這件事,總讓我想起每回讀到書裡開頭擺著的一些名言錦句,其實絕大多數時候,身為讀者的我們(或許連引用這些句子的作者本人),壓根搞不清楚這句勵志座右銘的真實來源,以及,這句話真是後頭長破折號那個署名的人說的嗎?(或許被署名者本人也搞不太清楚......)
因此,過去讀傳記時,我往往都會有點「防備心」,深怕讀到的是由他人代筆、披著過度神化羽衣的傳主故事,或是由傳主本人所寫、卻對回憶有著過度的自我詮釋。甚至也曾極端的想過:「讀傳記?那還不如讀小說!」畢竟,每部小說多少都帶有自傳的元素。
雖然如此,過去這一兩年來,我還是把「閱讀傳記」放在心上,甚至當作2021的閱讀主題關鍵字之一,為的就是想要證明自己是錯的,事實上還是有一些值得閱讀的傳記可讀。(我為何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如此辛苦?)
這些年來,的確在精挑細選下讀了幾本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傳記。利用過年假期,我想把這段期間閱讀傳記的想法回顧並記錄下來。由於文長,因此暫擬分為(上)(中)(下)三篇。期待未來,持續挖掘不一樣的生命故事,這樣的閱讀會是個「逗點」,而非「句號」。
《黎明的守望人》(貓頭鷹出版,張毅瑄譯)
用寫出來的文字力量讓你聽、讓你感覺,
但最要緊的是,要讓你看見。
——康拉德(Joseph Conrad)
康拉德的小說深深地影響了許多文學名家,例如格雷安‧葛林、海明威等。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
《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中、李維史陀在
《憂鬱的熱帶》,哲學家羅素在其
回憶錄中,也都分別寫下對康拉德的仰慕之情。康拉德的小說更被後人改編為多部電影,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以康拉德作品的譯著出版情況來看,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發行出版的作品並不多。至於我自己閱讀康拉德的作品更讓人汗顏,因為其實只有「一本半」。
一本半?這是怎麼回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別太快放棄,晚來的閱讀樂趣
先說那「半本」吧,其實正是康拉德最具知名度、僅用不到七週就寫完的
《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雖然這本書是台灣出版發行康拉德最多的譯著,但當時年紀小的我只讀了半本,就因為「
愈讀愈不舒服」的感受而放棄了,殊不知,這正是康拉德要讓讀者「身歷其境」的刻意安排。只能說,年輕時的我實在是有眼無珠。
而那「一本」,則是故事核心參考自真實歷史事件「格林威治公園爆炸案」的
《密探》。這本小說實在是太妙、太精彩!讀完小說後,讓人不禁發出喟嘆:事情並不如表象所見。當你挖得愈深,就會發現「真相」後面,還有真相……
《密探》的閱讀經驗讓我一掃之前對康拉德的「誤解」(雙腳跪落去~),開啟了對於小說家的好奇,因此,當看到2020年由貓頭鷹出版的
《黎明的守望人》更是莫名驚喜。
不只是傳記
這本由哈佛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Maya Jasanoff書寫的研究專書,從最初為波蘭難民的小康拉德生平談起,一路寫到最後長眠於英國坎特伯里的宅邸。對於從未讀過康拉德作品的讀者,本書可說是一個精密又實用的黃金羅盤,帶領我們深入認識康拉德,了解他化真實的水手經歷於多本重要著作的創作歷程,甚至連書中多達70多頁的注釋及書末延伸閱讀,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與可看性。
更進一步的說,這本書並不僅止於一本名人傳記,更能讓讀者進入康拉德所在的十九世紀末的全球化現象中,想像他如何忍受身心上的苦楚、經濟上的飢寒交迫,透過一支冷靜的文學之筆,控訴那些高舉「文明」與「平等」的旗幟者所行種種掠奪剝削、濫權高壓、虛偽貪婪的誇張行徑;直指那些「文明人」扭曲人性的可怕程度,簡直比「野蠻」的食人風俗還可怕。
康拉德最關注的主題是孤獨與對陌生的恐懼,所有讀者都能從故事情節中找到與自己、與自己所處的社會相呼應的頻率。他同時關切結構對人性的扭曲,以及結構下求生存的個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中,決定該怎麼想、該怎麼活?而即使是一個微小的、但必須做的選擇,都可能成為改變命運的關鍵。
有意思的是,康拉德早年的嘔心瀝血之作並未為他賺進豐厚的收入,反倒是後來那些刻意簡化了故事結構、在他心目中的「二流作品」,卻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與廣傳。為此,康拉德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賺了〈青春〉的八倍,〈黑暗之心〉的六倍。令人作嘔!」康拉德也是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硬漢,晚年成為文壇權威的他不僅拒絕了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甚至拒絕被封爵。
與小說家在書中相遇
一位書評家曾這麼形容康拉德:
閱讀康拉德需要勞心勞力,而這種事在今天足以勸退任何人,
但可以很確定的是,康拉德成名在望,
只要他的太陽一升起,就再也不會落下。......
當然我不是說他會變得很受歡迎,……
我說的是,他會被人發自心底崇敬。
——引自《黎明的守望人》書中文字
這樣的重磅書評深具說服力!也道出康拉德的作品被後世奉為經典,影響了無數文學創作者、甚至是剛果政治改革的深層原因。因此,即使今天我們透過Maya Jasanoff寫的這本深具嚴謹學術風格的傳記書,對於康拉德的生平有所認識,但還是要留意一件事,那就是必須謹慎的意識到,作者在運用康拉德生平詮釋小說家創作歷程時可能造成的tautology,唯有如此,才不會犯下如本文開頭前言中所提到的座右銘謬誤。
我想了解康拉德最好的方式,還是必須回到小說中,與康拉德相遇!我也要重新找出《黑暗之心》,把過去那太快放棄的半本書再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