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介紹三位思想界與文壇先進。分別是:齊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鈞的《碎琉璃》、韋政通的《異端的勇氣》。這三本很「老」的書,在時下出版社大推新書、眾人追隨暢銷書榜與名人推薦的閱讀氛圍下,格外顯得不合時宜或過於落伍,但或許偶爾我們也不妨回過頭,讀讀這些「過時」卻無比雋永的珍寶。
齊邦媛:《巨流河》
齊邦媛教授是知名的學者、作家與譯者,也是早年將外國文學與學術思想著作引介進台灣的重要推手。記得大學時讀過一本社會學經典《
寂寞的群眾》(
The lonely crowd),譯者蔡源煌特地在譯者序裡,感謝齊邦媛教授將這本書介紹給他。《巨流河》雖是齊邦媛的自傳,但書中有相當篇幅談她個人對於中國近現代戰爭的回憶,也因此在方德萬的《
戰火中國1937~1952》書中也引用《巨流河》書中文字,從大戰爭中的小人物視角省思歷史。由此可知,《巨流河》的出版價值不只是一本個人傳記這麼簡單而已。
我是在《巨流河》出版多年後才有幸拜讀。坦白說,如我一代的後生晚輩對於齊教授所知不多,對於自己能否耐著性子讀完這本厚達600頁、歷時四年寫成的回憶錄也沒太大把握。1924年出生的齊教授是我爺爺那一輩的長者,她的家鄉在遼寧……這些因素都讓我有點不太確定,書中講述的陳年往事會不會讓我覺得有些隔閡?
沒想到,展書閱讀後,我就欲罷不能地連著好幾天看完,完全沒有感到跨越年代的隔閡,實在精彩、好看!好看的原因何在?我認為最主要在於作者敦厚的個人修養與學識、優美的文筆為書中文字定調,讓讀者讀出她如此純粹、如此虔誠、如此堅定、又充滿尊嚴的知識分子態度,令人激賞!
《巨流河》的書名來源來自齊教授的父親,她說:父親晚年的言語更少,近乎沉默,正似從洶湧的巨流河沖進了啞口海,奔騰的波濤彷彿銷聲匿跡,再也發不出怒濤聲。正似莎士比亞的名句,「人的一生,充滿了聲音與憤怒,全無意義。」(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齊教授年少時期面對戰爭的親身經歷,磨出她那不服輸的精神;來台後父親遭遇的政治因素,更鍛鍊她真誠堅毅的性格,這些故事與經歷,就留待所有讀者進書裡一探究竟。本書特別推薦給出版同業,看齊教授如何在眾目所視、眾手所指的學術與政治壓力下,進行第一套國民中學部定本國文教科書的編審工作;看她擔任筆會主編時,如何推動「台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畫,以及當時文壇的交往與交流風氣,她寫道:「在文學面前,沒有『他們』、『你們』,只有『我們』啊!」一字一句,至情至性,鏗鏘有力,對於後生晚輩更是一種警醒!
王鼎鈞:《碎琉璃》
以散文家自稱的王鼎鈞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文壇前輩,他的「
作文與寫作系列」是每個有意致力於寫作、且想從中求進步的寫作者必讀之書,其中《
文學種籽》釐清了「創作」與「寫作」的差異之處,《
講理》不僅在談「論說文怎麼寫」,更有著呼籲啟蒙理性、重視思考的重要。
我喜愛王鼎鈞先生誠懇的文字,因為從他的文字裡,我讀到對人深深的愛與關懷,閱讀他一本又一本的作品令人如沐春風,心甘情願地受其教化。但可別因此誤以為王先生寫的是通曉人生大義的「勵志文」,他寫人性與社會筆鋒銳利又精煉,多帶哲學味道,更重要的是文章結構很美,值得讀者反覆閱讀,必有所獲。
雖然王先生真正的傳記是那套大部頭的《
回憶錄四部曲》,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或許類自傳的小書《
碎琉璃》更容易讓人親近。《碎琉璃》是本非常奇妙的作品,你說它是散文嗎?但書中一篇篇短文卻又奇幻生動到讓人覺得:這是本小說吧?怎麼會這麼好看!
王先生今年高齡九十五歲,雖然我從未見過他,他也沒能「跟得上時代潮流」建立「個人粉絲團」,但我永永遠遠都是他的忠實粉絲。衷心祝福他平安、順心!
韋政通:《異端的勇氣》
本書除了記錄韋先生的一生,也特地選錄韋先生多篇文章。其中,我特別推薦〈異端知識分子在臺灣〉一文。
六O年代的台灣,有一批知識分子勇敢地在雜誌上發文反思,如雷震、傅正、費希平、殷海光與韋政通等人,他們從中國來到臺灣這片土地上,抱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與當權者對抗,透過各自的方式來爭取人民的自由與民主的權利,為臺灣民主化歷程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在那個威權的時代裡,他們的危言危行被當權者視為異端,倍受打壓迫害;但到了自由民主已是臺灣基本社會共識的今天,當歷史上的異端,已成為現在的主流,他們的言行與生命選擇,看起來卻變得太普通,而為眾人所逐漸淡忘。
現代知識分子該擔負起社會思想的導師,引領影響著普羅大眾進行獨立思考,而不是消極的如一般市井小民一般成為酸民。或許我們該重新閱讀這些歷史課本上所佔篇幅甚小,甚至根本不占篇幅的時代精神,然後再返身問問自己,當我面對同樣的困境,我會做什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