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COUP的財報歷史關鍵數據整理,應該是這個財報季我持股中的最後一篇了,剩下就是不斷追蹤的工作(像是發布新財報我會盡快根據關鍵數據點評表現)。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訂閱讀者就可以在
群組提出想要我額外追蹤的持股名單了,待名單收集到一定程度,我就會稍作整理開放給大家投票,票數最高五隻我也會納入追蹤。
在過去這段時間,我不知不覺也整理了快二十家科技成長股的財報歷史關鍵數據,看多了自然也會有些心得,這篇COUP就用一個稍為宏觀一點的角度來談一談吧。
營收與毛利率
一般來說,在剛接觸科技成長股的時候,很多投資者都只看表面營收增長數字。總營收數據毫無疑問確實是很重要,其成長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企業的競爭力,但如果只看這個,卻是十分危險的。除了一些技術性問題如
收購因素干擾增長率數字之外,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家企業往往有不同的業務部門或產品線,總營收數字是由許多不同業務部門綜合而成的結果,但如果拆分來看,可發現公司不同部門的毛利率往往有很大差異,甲部門的100元營收跟乙部門的100元營收,意義可以完全不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SQ,該公司在2021Q1財報顯示,比特幣交易業務貢獻35億美元營收,超過其他所有部門總和。不過,仔細一看,會發現該業務部門的毛利率其實只有2%,也就是扣除與該業務直接相關的成本後,每100元營收只賺得2元,與Cash App高達
80%的毛利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如果投資者只看SQ在2021Q1高達51億美元且成長率為266%的總營收,就可能會被「虛胖」的數字誤導。
當然,並不是說低毛利率的部門就毫無用處。一般來說,一家企業的不同業務部門都會存在策略性的互補關係,低毛利率的部門往往扮演導入新客戶的功能,然後再慢慢引導客戶使用公司其他高毛利率的服務,以此增加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