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搶購疫苗的同時

2021/05/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編輯部
#疫苗接種態意願 #疫苗遲疑與溝通
5月27日最新一批41萬劑AZ疫苗通過檢驗封緘,其中15萬劑立即配送到全台,希望能儘速提供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保護力。這兩日媒體與記者會重點也是首批15萬劑的莫德納(Moderna)運抵台灣。疫苗指揮中心也在之前的記者會說明,六月與八月會有更多疫苗可供民眾接種,預計六成民眾可以打到第一劑。
後續疫苗取得的政治與疫情風險一直是台灣各界討論疫苗的熱門話題時,較少被關注的是:民眾對於接種新冠疫苗的態度如何?考量的因素又是什麼?衛政部門等相關組織該如何回應這些考量?如果我們以為疫情爆發,眾多民眾就會馬上轉變成願意施打疫苗,然後達到集體免疫,這或許是低估了疫苗信心/疫苗遲疑這個複雜的議題,涉及了科學數據理解、民眾風險認知與集體情緒等面向的交互影響。
一、台灣民眾新冠疫苗接種意願
整合筆記整理了從去年底開始,台灣各單位進行民眾接種疫苗意願的民調結果。
台灣民眾新冠疫苗接種民調整理
從這個表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民眾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本來在六成以上,但自從AZ疫苗大規模施打後的國內外報導(一般副作用、罕見副作用、「保護力」沒有其他疫苗高等訊息),影響民眾信心;在第一批AZ疫苗抵台後,施打意願甚至降到四成。直到五月中本土個案增加,才慢慢回升到五成。
台灣民眾對於新冠疫苗施打意願算是高還是低呢?我們可以參考YouGov這個國際資料分析的集團所收集到的比較資料。從今年一月到五月初,台灣受訪者願意施打比例大約在四成,比國內的民調相比稍低,跟香港不相上下。接續有境內感染潮的新加坡,民眾施打意願從一月底的六成升到五月初的八成,越南則是從有記錄開始的一月底,都維持八成的施打意願。(也可以順便看一下疫情嚴重的英國跟對疫苗一向冷感的法國的數字)
二、 對於新冠疫苗,民眾擔心什麼?
台灣成年人口施打比例低這件事已有許多國內外媒體報導,受限於疫苗數量是主因。但四月時因為願意接種者少,疫苗恐會過期、浪費的擔心也是事實,卻少有資料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民眾不想接種的考慮。倒是新冠疫苗陸續上市後,透過社群媒體或新聞,時有所聞台灣醫護人員和民眾「挑疫苗」、「等更好的疫苗」的想法與行為,畢竟台灣防疫成功,多為境外感染,境內相對安全,有這個餘裕。五月以來疫情吃緊,又有人批評低施打率是因為台灣人「太傲嬌」。
如果我們從健康溝通的角度來想,這些都是「疫苗遲疑」的不同面貌。本來民眾就會因為個人健康狀況、安全感知、對疫苗保護力與安全性的知識等等因素,影響其接種各式疫苗的意願,也是衛政機構要回應的問題。
但因為新冠病毒的感染力、對個人健康傷害、對整個醫療體系的衝擊太強大,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接種比例,成為各國防疫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此時,我們需要做的,遠多於只是指責或是卸責於民眾「挑」與「等」疫苗的行為,而是如何讓民眾正確認識、理解新冠疫苗的保護力與安全性,而真正感知到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的---不管是因為確保個人健康的權益,或是保護社群裡因健康因素不適合施打疫苗的其他成員的照護展現。
《遠見》雜誌今年二月較為詳細的民調或許可以參考:各有約三成的受訪民眾擔心疫苗的保護力與安全性,這與沒有接種意願的比例近似。同份調查也顯示,堅持不打者在五十歲以上年齡層佔五成以上。這跟目前台灣確診者重症率的年齡群重疊,不可不重視。
當被問及政府疫苗政策有何需要加強之處?有五成六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降低民眾對於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兩成強調疫苗採購決策及流程透明化;其他建議包括:加強接種疫苗保護力的知識、提升接種疫苗的便利性、清楚告知接種的時間安排。
受訪民眾的回應點出了疫苗覆蓋率,除了研發生產、分配、可負擔面向之外,政府的「部署能力」也是關鍵。疫苗部署涉及從全國到地方、從公費到自費施打對象,疫苗有效配發與執行接種的基礎建設,還有公眾對於疫苗接種計畫的信心與執行施打率。
在政府積極爭取更多疫苗之際,也要準備大量接種時,疫苗部署的諸多面向,特別是一直沒有被認真對應的疫苗遲疑問題。製作與適當管道播映像Vox這類正確又清楚的衛教溝通影片,或許是第一步。在此同時,國內施打者的保護力與安全性監測也需要強化,才有更多資料可以調查罕見副作用,進行風險管控與溝通。
(感謝成大施欣怡醫師提供資訊,國衛院疫苗溝通資源)
(類似疫苗政策討論也可參考台灣公衛專家這篇投書「疫苗對抗COVID19風險 守護台灣醫療體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開放理性、多元提問、經歷感受。毋須立即反駁或同理,讓集體經歷過程中的存在,暫時留在當下思考,待日後有機會回應歷史的召喚,研究它、分析它、借鑑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