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FB有臉友確診,她是輕症、只需在家隔離觀察。因為擔心傳給家人,她緊閉門窗,搞得房間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反而容易頭暈、且讓房間內病原體濃度增加。而且,只要一打開房門,房間裡的高濃度病原體仍會傾瀉而出。
看到越來越多人必須居家自我隔離,我決定延續去年居家防疫通風路徑的案例,再整理出一篇居家適用的通則,家有隔離者請參考。
我發現,不論是美國CDC的建築通風指南、或台灣冷凍空調學會辦的防疫研討會,都提到「換氣」與「過濾」的重要性。
換氣→過濾→消滅
室內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是病原體的依附介質。透過通風換氣,可降低病原體濃度。接著,再利用空氣清淨機攔截過濾剩餘的懸浮微粒,並以高壓靜電、活性離子或UV照射等方式達到消滅病原體的最終目的。
◎居家隔離,首先要先規劃出家中的「安全區」及「防護區」,防護區指的是隔離者的房間與房門(隔離者房間最好有自用衛浴),安全區指的是其他家人的活動空間,例如客廳、廚房、其他空間─
a. 安全區:不可讓空氣從隔離區流到安全區
通風換氣要通對方向。隔離房千萬不能有室外強風灌入、也不能讓房間內呼出氣體濃度過高,否則病原體很可能從房間流竄到家中其他區域。
創造安全的單向氣流(directional airflow)的換氣路徑,讓屋內空氣只能從安全區流到防護區。若自然條件無法做到,則可在安全區加裝進氣扇(正壓)、在隔離者房間安裝排氣扇(負壓),創造風壓差。

b. 防護區:
- 安裝排風扇:在房間窗戶安裝靜音排風扇,持續排出房間空氣,進而帶動乾淨空氣從門縫吸入房間。風扇之外的空間需用遮板遮住,坊間目前已有搭配支架及遮板的排風扇套組,安裝拆卸都很方便。


- 安裝獨立內外循環新風機:如果戶外空氣品質糟,無法開窗,則安裝雙向新風機,把戶外髒空氣過濾後再進來、把室內廢氣抽掉排出,在房間內形成風的獨立路徑,就不用擔心影響到家人。
- 開啟防疫級空氣清淨機,過濾並消滅剩餘的懸浮粒子及病原體。
做好居家通風換氣與空氣過濾,可降低三到六成的風險,也可讓所處環境更舒適健康。

◎補充:
1. 怎麼樣算換氣良好?由於不可能用精密儀器計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房間內放一台有二氧化碳偵測功能的空氣檢測器,濃度低於1000ppm是法定安全值,而我自己則是習慣在600ppm以下。
2. 另外,美國CDC提到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病毒活性降低、黴菌也較不會滋生。我個人是偏好維持在50%左右。
3. 公共空間及隔離者的房門處,可放置UVC紫外線殺菌燈,多一道防護。
近期我再將相關資料及案例討論整理成短片上傳。
希望每位居家隔離者及親友,保護好自己與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