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內容還是先有用戶?全球知名寫作訂閱平台Medium,反市場主流的發展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ource:Medium
對於有在寫作的朋友們,Medium應該不陌生,就算沒在寫作的網路用戶,應該也有在Medium找到很多高品質內容的經驗。我也是從Medium轉到方格子,這幾年也是滿關注這兩個類似的平台,未來會怎麼發展。
剛好這幾天,看到關於Medium的相關資料,趁這個機會,一起把這篇文章寫完。

Medium是個全球的寫作平台

一開頭,還是簡單介紹Medium,讓可能沒這麼關注的朋友們,都能有個基本認識。
Medium是由Twitter的共同創辦人Evan Williams在2012年八月,創辦的線上發布平台。這個平台整合線上雜誌、故事出版、社群與內容,以類似於部落格的形式發布文章,而其中的創作者不但含有專業人士,更有一般的非專業文字創作者。
簡單而言,可以把Medium想成是現代的部落格,但因為Medium大宗的使用者都還是在海外,因此在內容的數量、搜尋方法或是平台的設計上,多半還是著重於外語的顯示。
近期,有許多中文作家、專業工作者或是經營個人品牌的使用者進駐後,Medium上也開始累積許多優質的內容,再透過Google被搜尋到,也因此慢慢才被看到。soucre:Return to Laughter

Medium9年來的演進

source:Return to Laughter
相信很多人會納悶,部落格真的還有人看嗎?看看無名小站收了,痞克幫也努力生存中,一家以線上寫作為主的平台,從2012年到現在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說實話,至今Medium也不算完全存活下來,但從早期開始,Medium不斷在尋求突破及改變,一路上也更新過好幾種機制,才到現在付費訂閱的制度。關於Medium的演進史,簡列如下。
  • 2016年4月:Medium針對特定的作家,推出變現機制,這些被選上的作家可以訂閱制、在特定文章中置入廣告等方式,讓自身的內容能夠變現。
  • 2017年2月:宣布針對所有的用戶推出訂閱制(時間點恰好是在Medium宣布大裁員之後)
  • 2017年10月:打破過往邀請制,擴大Medium Partner Programme,讓平台上所有的作家及創作者們都有機會參與。(這個機制目前還有持續在運行,就是每個月$5的費用,可以無限看所有的內容)
  • 2018年3月:取消付費邀稿的合作專欄,原因是平台上的作家數快速成長(每週有超過50,000個作家在平台上)
  • 2019年3月:Medium針對平台上四大主題(自然科學、商業、健康及公共議題)進行專門的內容製作,等於透過付費內容+既有平台的內容,讓讀者買單,願意支付訂閱費。同時,也透過更多的外部合作,讓更多讀者能夠接觸到相關內容。
創辦人從一開始想搭建一個可發超過140字以上的平台,演變到現在的寫作社群,也算是從東岸走到西岸了,隨著過去幾年人數漸增,Medium也開始導入許多不同的機制。

Medium反主流的策略

Source:Medium
隨著網路競爭者飽和,以及網路使用者上升速度趨緩,造成自然流量減少,當網路平台想要獲取更多的用戶,擴張自身的規模,就會選擇花費更多的廣告預算,換取用戶的加入。
但,Medium卻反其道而行。
根據Kantar Data的統計,Medium自2018年起,廣告支出逐年下降,從2018年的1百多萬鎂,到2020約50萬鎂的廣告花費。Medium縮減廣告的費用,改以發展《出版導向的內容策略(Publication-focused Strategy)》。策略上是希望透過這些深度、獨家的內容,打起品牌名聲,養出忠實的讀者,再透過這些讀者向外擴散,達到宣傳的目標。
過去幾年,Medium將重心放在專業及一般內容兩部分,根據Medium發言人提供的數字,在2018年的前七個月,花費在製作內容的預算達到2百萬鎂,其中占比最高的還是在自家付費機制內的內容,其次則是特定議題及和其他媒體共同製作的內容。
Medium的發言人表示:「由於Medium本身具有龐大的流量(約每月1.7億的不重複用戶數)及訂閱使用者(約72.5萬的訂閱戶),讓他們可以先著重在製作好的內容上。」
雖然話是這樣說,但看起來漂亮的數字,其實也存在著幾大隱憂。
  1. 訂閱用戶數成長趨緩,落後於設定值
  2. Medium調降2020年的營運支出
  3. 縮編付費制作的內容
除了上列三項之外,Medium的總編輯歐康納(Siobhan O’Connor)也將於今年卸下職務。在營運隱憂及重大人事的變化,外界普遍對Medium不太看好。

借鏡Linkedin、紐約時報的發展案例

source:NPR
綜觀目前市場,發展相對穩定的Linkedin、紐約時報,在廣告的部分仍然投注不小的費用在宣傳。根據資料顯示,Linkedin在2020年花費的廣告預算是4.6千萬美金,而Twitter則是4.9千萬美金,紐約時報(目前擁有約750萬訂閱戶)也是花費約4.6千萬美金在推廣自家的平台及產品。
雖然市場普遍不看好,但負責人表示,Medium接下來計畫以發掘及推廣獨立作家為目標,打造讀者和作家們之間的小型社群,強化彼此的連結。此外,Medium也仍然在尋找自身品牌和這些專業作家的定位,現有知名的專欄,能夠帶給平台更多的名氣和粉絲,但若是太過依賴,只會讓這群粉絲跟著作家走,而非平台。然而,要再開立新的路線,卻又是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會成功。
在未來,Medium如何克服這些難題,同時兼顧本身的發展機制,也值得繼續關注,畢竟Medium的發展,能夠作為線上許多同類型平台的發展借鏡。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1會員
79內容數
媒體觀察筆記Media Note 是一系列以觀察現今媒體行銷、網路生態的系列專題。 第一個主題就是被譽為未來十年商業模式的訂閱經濟。訂閱經濟其實不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而是重新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現出來,從刮鬍刀、地板到最常見的影音、娛樂,這個專欄個案探討、現況分析等方式進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o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0年,市場上訂閱經濟的產品/服務,越來越多,失敗的案例不計其數,這也才意識到對於訂閱經濟的前景,雖然看好,似乎有點太過樂觀。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大幅地改變了世界原本運行的面貌,2021年後,訂閱經濟會有哪些看點,我整理了四點分享。
2021年的4月20日,蘋果正式公布要推動「Podcast訂閱制」的消息,這點相信對於許多Podcast創作者來說,絕對是一大佳音。現行的Podcast市場,還沒有一個穩定的變現模式,這個訂閱制能不能發展起來呢?
大苑子的訂閱制正是宣告失敗,從創辦人的訪談當中她歸結出兩個原因造成訂閱制的失敗,但我認為其實根本的原因並沒有被釐清,因此透過本文撰寫嘗試探討大苑子訂閱制的失敗原因。
Verizon 將整合旗下媒體業務,推訂閱制服務 Yahoo+,在Google和Facebook雙強鼎立的狀況下,Yahoo雖還是擁有一定的用戶,但聲量是一年不如一年。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在幾個月前我針對蘋果日報時隔一年取消訂閱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讀了幾次覺得把所有的論點長篇塞在一起,有點過於難吸收。因此決定將兩篇文章拆開,如果你是先看到下集的,歡迎先看上篇。
2020年,市場上訂閱經濟的產品/服務,越來越多,失敗的案例不計其數,這也才意識到對於訂閱經濟的前景,雖然看好,似乎有點太過樂觀。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大幅地改變了世界原本運行的面貌,2021年後,訂閱經濟會有哪些看點,我整理了四點分享。
2021年的4月20日,蘋果正式公布要推動「Podcast訂閱制」的消息,這點相信對於許多Podcast創作者來說,絕對是一大佳音。現行的Podcast市場,還沒有一個穩定的變現模式,這個訂閱制能不能發展起來呢?
大苑子的訂閱制正是宣告失敗,從創辦人的訪談當中她歸結出兩個原因造成訂閱制的失敗,但我認為其實根本的原因並沒有被釐清,因此透過本文撰寫嘗試探討大苑子訂閱制的失敗原因。
Verizon 將整合旗下媒體業務,推訂閱制服務 Yahoo+,在Google和Facebook雙強鼎立的狀況下,Yahoo雖還是擁有一定的用戶,但聲量是一年不如一年。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在幾個月前我針對蘋果日報時隔一年取消訂閱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讀了幾次覺得把所有的論點長篇塞在一起,有點過於難吸收。因此決定將兩篇文章拆開,如果你是先看到下集的,歡迎先看上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營MEDIUM的問題,「應該」是近年才加入MEDIUM的作者都會遇到的類似狀況。建議採平台雙棲策略:主營方格子,副營Medium。 想要「SEO×流量×變現」的Buff加成的話,或許方格子會是現狀選項中的最適解。
Thumbnail
接下來我又要恢復Substack那邊的電子報的發報。其實五月之後我的發文頻率就很高,累積文章量也很多,一直沒有發電子報的原因,是在思考「方格子」這邊的文章,有哪些是持續保持上鎖,不會把精簡版放到電子報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不要輕易把寫作平臺當朋友,因為這樣可能會忽略了平臺存在的缺陷。文章強調寫作平臺應該尊重使用者的需求與意見,並以合作共贏的方式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才能真正達到內容有價的目標。
Thumbnail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Thumbnail
多年後第一次在中文部落格裡發表網誌。 在90年代出生的我,還記得部落格曾是我的回憶,那時候部落格十分熱門,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現在有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很多人對部落格的回憶似乎沖淡了。這樣說也不對,其實到現在寫網誌的人還是很多,只是不同以前,我們可以自己設計屬於我們
Thumbnail
從前面的數據來看,流量高不代表訪客投入度(engagement)就高。
Thumbnail
一般部落格銷售文章 說實在的,不太願意深入討論這個主題,因為這個主題其實很沉重。通常,一般部落格的定義很清晰,如痞客邦,它們主要提供一個創作的平台,讓所有人都能輕鬆發表文章和觀點。這種開放的文章發布方式讓所有人都能輕鬆閱讀,形成了一種自然的流向,既有人創作文章,也有人閱讀文章。 創作者是供應商,
Thumbnail
隨著社群平台多樣化升高,也意味著早期的社群平台,逐漸老化面臨轉型或甚至退場,例如Meta面臨勁敵Google的崛起,使用者習慣的改變,更多的是「關鍵字」、「精準投放」的重要與關注。不少媒體在面臨「推播」轉型,時常在社群平台跟經營關鍵字上失衡。市面上大多都在針對行銷做分析說明,那麽新聞媒體呢?
Thumbnail
這是我整個 2023 年在 Medium 上發佈文章的經歷及收入分享,以及我對 Medium 上增加瀏覽人數及製造收入的方法分享。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營MEDIUM的問題,「應該」是近年才加入MEDIUM的作者都會遇到的類似狀況。建議採平台雙棲策略:主營方格子,副營Medium。 想要「SEO×流量×變現」的Buff加成的話,或許方格子會是現狀選項中的最適解。
Thumbnail
接下來我又要恢復Substack那邊的電子報的發報。其實五月之後我的發文頻率就很高,累積文章量也很多,一直沒有發電子報的原因,是在思考「方格子」這邊的文章,有哪些是持續保持上鎖,不會把精簡版放到電子報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不要輕易把寫作平臺當朋友,因為這樣可能會忽略了平臺存在的缺陷。文章強調寫作平臺應該尊重使用者的需求與意見,並以合作共贏的方式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才能真正達到內容有價的目標。
Thumbnail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Thumbnail
多年後第一次在中文部落格裡發表網誌。 在90年代出生的我,還記得部落格曾是我的回憶,那時候部落格十分熱門,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現在有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很多人對部落格的回憶似乎沖淡了。這樣說也不對,其實到現在寫網誌的人還是很多,只是不同以前,我們可以自己設計屬於我們
Thumbnail
從前面的數據來看,流量高不代表訪客投入度(engagement)就高。
Thumbnail
一般部落格銷售文章 說實在的,不太願意深入討論這個主題,因為這個主題其實很沉重。通常,一般部落格的定義很清晰,如痞客邦,它們主要提供一個創作的平台,讓所有人都能輕鬆發表文章和觀點。這種開放的文章發布方式讓所有人都能輕鬆閱讀,形成了一種自然的流向,既有人創作文章,也有人閱讀文章。 創作者是供應商,
Thumbnail
隨著社群平台多樣化升高,也意味著早期的社群平台,逐漸老化面臨轉型或甚至退場,例如Meta面臨勁敵Google的崛起,使用者習慣的改變,更多的是「關鍵字」、「精準投放」的重要與關注。不少媒體在面臨「推播」轉型,時常在社群平台跟經營關鍵字上失衡。市面上大多都在針對行銷做分析說明,那麽新聞媒體呢?
Thumbnail
這是我整個 2023 年在 Medium 上發佈文章的經歷及收入分享,以及我對 Medium 上增加瀏覽人數及製造收入的方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