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師也來探案|《迷宮裡的魔術師》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老師死了,老師的女兒收到消息處理身後事,同時老師的弟弟也出現了,他是魔術師,決定以個人之力查出真相,老師的女兒也決定加入其中。作為東野粉,滿懷期待把書看完,故事發展與結局沒有讓人發出「原來如此」的驚嘆,更多是「只有這樣?」的感覺。
案件佈局沒有很精彩。作者選擇了相對簡單的作案手法,要破案沒有很難,不像《嫌疑犯X的獻身》,要有湯川的絕頂頭腦才能推理出來。到後面提到關鍵證據時,已猜到十之六、七。然後又會期待新的發展,結果並沒有,多多少少讓人覺得遺憾。
不過探案手法上倒是令人耳目一新。魔術師利用各種手法取得資訊,表演時常用到的掩眼法與不知不覺中讓人缷下心防的話術都有用到,當然少不了道具。魔術師與警察的互動也是蠻有趣的。再加上魔術師不用遵守警察的查案規範(警察也沒有在守),原本的限制反而變成利器,麻煩也不用處理,讓人意想不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死了,警察與家人沒有通知魔術師,魔術師卻自動出現了,魔術師揭穿謎底後會稍為發出「這樣也行?」感嘆,然後吐糟魔術師真的很有心機!最後魔術師再玩了一個小小的魔術,當時又吐糟「原來還有這招。」真的很有魔術師的風格。
魔術師與老師的女兒一同探案,這樣的組合很像福爾摩斯與華生。魔術師是福爾摩斯,能夠看到關鍵事物,也能找到重要證據。老師的女兒自然是華生,覺得魔術師的手法還好,但到自己要做時,卻發現要做好並不容易。另外把嫌疑犯集中在同一處,再探出案情的手法有阿嘉莎的影子,同樣手法在加賀系列的《我殺了她》也有用過。
東野小說另一特色就是社會議題。《嫌疑犯X的獻身》有說到無家者;《天空之蜂》探討發電;《徬徨之刃》探討青少年犯罪……《迷宮裡的魔術師》要探討的應討是疫情下的日本吧?透過探案,檢視疫情下工作形式、旅遊業者的困境、二十四小時都互相對的家庭生活,如果有留意疫情新聞,對以上種種應該不會陌生。這也讓本書在探討社會議題上沒有很深刻,有蜻蜓點水的感覺。與其他作品相比,相對遜色。這可以諒解,畢竟人在疫情下能做到的事情不多。另一個重相對突出的議題就是「名利」,可惜也沒有著墨很多。
個人認為如果能留下一兩樣魔術不說穿,留給讀者一點線索,讓讀者自行推敲,效果會更好。《我殺了她》與《誰殺了她》也玩過這招,魔術就是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卻不知如何發生,讓看的人苦苦煩惱,卻一直得不到解答,這樣也會讓人更深刻,討論度也會拉高。直到今天,還是有人在討論《我殺了她》與《誰殺了她》的作案者到底是誰。不點明反而更有味道。
《迷宮裡的魔術師》很精彩嗎?說不上。珠玉在前,魔術師沒有讓讀者感到驚艷。佈局精彩的首推《嫌疑犯X的獻身》、社會議題的首推《白夜行》。不過魔術師倒是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系列,湯川是科學,加賀是警探,來一個魔術師,用不同的手法查探案情,發揮空間蠻大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會員
1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迷宮裡的魔術師》當疫情與魔術融入了查案倒是像極了《名偵探柯南》的升級版/疫情篇/劇場版的味道在。
Thumbnail
avatar
閱讀筆耕
2021-06-05
《天橋上的魔術師》裡「宛如觀世音菩薩」的Nori我記得,當Nori的母親(孫淑媚 飾)最後在如夢似幻的場景中,看見鋼管上裝扮成觀世音菩薩形象的兒子時,Nori笑得好燦爛,彷彿他已經作回真實的自己,找到真正的快樂。至於那個自己是否能夠被接受,便只能留待他的母親,以及世間之人自行思索了。或許,是男是女並不是重要的,良善與否、真實與否,才是更重要的。
Thumbnail
avatar
映画案內所 Arstin
2021-03-13
釀選劇|《天橋上的魔術師》EP7.火柴、EP8.錄音帶──火車注定要在這裡轉一個彎少不經事的愛是極其純粹,也是有些天真的,年輕時會相信真正的愛不應含有任何雜質,可以打破家世背景、教育程度甚至是人生際遇等種種無形隔閡,後來還是會發現:生命分成很多階段,維繫一段感情也涉及各種複雜因素,一如中華商場旁的鐵軌,莫可奈何,火車注定要在這裡轉一個彎。
Thumbnail
avatar
Kristin
2021-03-13
釀選劇|《天橋上的魔術師》之中華商場:一個在除錯時代裡被誤植的真實《天橋上的魔術師》記錄了台北當時的商場文化,但也記錄了我們這內在感到抱歉的一代,無法承先與啟後,我們在一個無法解除歷史傷痕的年代長大,才發現當時經濟神獸的招喚,只是一時帶著安慰劑的濃霧。每個時代有它的特殊氛圍,我想《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所以要重建中華商場,或許是因為當時我們正集體進入如一場薄霧般的夢。
Thumbnail
avatar
馬欣
2021-03-02
[IP推薦] 當《 天橋上的魔術師 》揭開台灣文學改編影視的新序幕,下一個標的在哪裡? 既然《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站上頂峰為我們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那麼六年級作家還有哪些是兼具人文關懷底蘊,又能創造視覺底蘊,擾動共同記憶的好作品,值得下一波的台灣文學改編青睞的呢?本文以吳明益為界,且拋出1970-1979年世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並附上每本書籍的改編理由,希望能拋磚引玉,讓這些實際寫出台
Thumbnail
avatar
Mapless Vision
2021-02-09
【書評】流行元素大鍋炒-東野圭吾《迷宮裡的魔術師》社會關注焦點「疫情」+類似鬼滅現象的「宅經濟」+看起來很酷炫華麗的「魔術」 各種流行元素大鍋炒,卻炒出了一盤平淡的家常菜。
Thumbnail
avatar
赫奕 /翼
2020-12-06
政治不正確設計大師《皮爾卡登:迷戀未來的男人》皮爾卡登是雙性戀,是多種族模特兒使用者,是觸犯禁忌將時尚與成衣結合的「墮落服裝設計師」,同時也是推廣時尚到社會主義或者落後世界的一流商人……在皮爾卡登的眾多標籤裡,有些放到在2020都政治正確到不行,但放到皮爾卡登開始活躍的20年代,我只能說,真是太不政治正確真是太前衛了,但他就是做下去了
Thumbnail
avatar
Lizard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