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 生物實驗中的因果推理(2)機制與跨領域/跨層次實驗

更新於 2021/06/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以及它們的活動(activities)所構成的「機制」(mechanisms)來了解現象的發生原因的生物學哲學主張(有些生醫科學家習慣把“mechanism”中譯為「機轉」)。
新機制哲學最早可從美國哲學家溫薩特(William Wimsatt)開始談起,他大概是第一位建議用「拆解」,也就是對生物現象用化繁為簡的方式來理解現象背後的原因(Wimsatt 1974)。除了溫薩特,還有格林蘭(Stuart S. Glennan)、麥契爾(Peter Machamer)、達登(Lindley Darden)、克瑞弗(Carl F. Craver)、貝克托(William Bechtel)等生物學哲學家也對「機制」提出不同的哲學觀點。這些稱作新機制論者的哲學家們,除了肯認以機制取代傳統形上學從未能言明的「起因」(cause)以及定律來理解生物現象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他們的研究非常貼近實驗實作(即前面提過培根的實驗哲學與哈金的新實驗主義啟發了當代哲學研究的實作轉向)。他們各自選取有興趣的生物機制,分屬不同生物學領域,例如達登以古典遺傳學、早期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初期案例為研究對象,克瑞弗以神經生理學為研究對象,而貝克托則以細胞生物學為研究對象。總之,不同的新機制論者從不同的生物領域獲取哲學研究資源,所產生出來的哲學成果既能與傳統的生物學哲學議題對話,如反省如何是更較適切的生物學說明、理論化約論、何為生物學發現模式),另一頭也能與正在實際參與第一線研究的生物學家對話,從與他們的交流裡,驗證學說內容或吸取不同意見。立足在哲學與實作交界,新機制哲學至今仍保有一定的哲學吸引力(Wimsatt 1974, Glennan 2002, Machamer, Darden and Craver 2000, Bechtel 2006, Craver 2007)①。
克瑞弗(C. F. Craver)於2015年國際生物學歷史、哲學與社會研究雙年會(ISHPSSB)發表演說,他用培根的照片開場,闡述實驗對發現機制扮演重要的角色
既然新機制論主張用機制取代傳統的因果與定律了解現象起因,那麼在新機制論的觀點下,該如何看待機制與實驗之間的關係?如同過去了解理論與實驗的關係一樣,一個很直覺的問題是:科學家是如何用實驗發現機制的?為回答這個問題,達登與克瑞弗寫了許多文章描述與捕捉生物機制與實驗之間的關係。自2001至2002年間,他們鑽研古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理學的經典實驗,從生物學家發現遺傳學定律、蛋白質合成機制、動物學習記憶等案例,發現生物學家為發現各種機制,需要先提出一個抽象的機制構想或框架(mechanism sketches or schemas)設計出一個實驗架構以進行尋找機制內容的科學活動。
隨著尋找目標的複雜性增加,也就是科學家欲說明的生物現象若相當複雜,那麼有時就需要擴增實驗所涉及的領域和層次。以當初發現蛋白質合成機制來說,生物學家是整合了分子生物學與生化學兩領域的機制框架才完成蛋白質合成機制發現(Darden and Craver 2002)。當然還有其他例子,如發現分子進行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機制也是橫跨並整合不同生物領域(interfield)的機制內容所完成的(Scholl and Nickelsen 2015)。
除了跨領域,另一個軸向是跨層次(interlevel)。根據克瑞弗,神經生理學家為了解動物如何學習空間記憶,學習背後的生理機制為何,生物學家共研究了至少四個層次的運作機制,最高是小鼠在設計的迷宮空間裡如何行為,包括儲存或增強記憶能力,其次是小鼠大腦內海馬迴與內側額葉處之神經訊號如何傳遞,再底層、也就是更微觀的是神經元與傳導物質、各種離子間如何傳遞訊號,最後是分子層次,研究更小的存有物,如鈣離子、鎂離子、以及各種受器間的動力學活動。面對這些跨層次的機制內容,克瑞弗以層層馬賽克拼貼式的構想來理解複雜的大腦神經活動(Craver and Darden 2001)。
① 關於新機制哲學更詳細的哲普介紹,可見華文哲學百科〈生物學中的機制〉條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實驗生物學中的彌爾方法 生物學家常要從實驗資料中「推導」出隱藏在現象底層的因果關係,而他們最常使用的推理方法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彌爾(John S. Mill)的方法論,後人直接稱為「彌爾方法」(Mill’s Methods)。 (照片來源:網路) 彌爾方法源自人類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推論方式
    跟傳統科學哲學一樣,生物學哲學最早是從關心理論開始的,那時最常被討論的生物理論就是演化論,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要提起生物學哲學,就等同是在講演化論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olutionary theory),也就是在討論「物種」概念為何、其本質為何等類的問題。 就生物學哲學而言
    葉筱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博後研究員 三年前,有一次去陽明大學開會,早到了,在步道上看到一位先生,仰著頭看著樹上的葉子,姿態很是悠閒,當我越走越靠近他,才發現原來是楊老師!由於當時我們還沒有那麼熟,正準備禮貌打過招呼後,準備我稍後的演講,沒想到楊老師便與我同行,我們一起走
    • Friday 上週五(11/6)颱風來臨前,參加由成大STM中心主辦的「船在海上:精神健康座談會」,邀請鏡文學採訪主任胡慕情、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吳易澄主治醫師、成大醫學系畢業目前在精神科診所服務謝佩君精神科醫師、以及成大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高齡醫學部劉介修主治醫師共同座談,由成大醫學系謝世洲主任主
    2020進入最後一個月,昨天(12/5)由高學醫學大學,跨醫學院、護理學院以及醫學教育及人本化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籌辦「在數位醫療中找回『人』:健康照護、科技及教育的反思」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葛林(J. Greene)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
    (1)實驗生物學中的彌爾方法 生物學家常要從實驗資料中「推導」出隱藏在現象底層的因果關係,而他們最常使用的推理方法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彌爾(John S. Mill)的方法論,後人直接稱為「彌爾方法」(Mill’s Methods)。 (照片來源:網路) 彌爾方法源自人類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推論方式
    跟傳統科學哲學一樣,生物學哲學最早是從關心理論開始的,那時最常被討論的生物理論就是演化論,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要提起生物學哲學,就等同是在講演化論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olutionary theory),也就是在討論「物種」概念為何、其本質為何等類的問題。 就生物學哲學而言
    葉筱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博後研究員 三年前,有一次去陽明大學開會,早到了,在步道上看到一位先生,仰著頭看著樹上的葉子,姿態很是悠閒,當我越走越靠近他,才發現原來是楊老師!由於當時我們還沒有那麼熟,正準備禮貌打過招呼後,準備我稍後的演講,沒想到楊老師便與我同行,我們一起走
    • Friday 上週五(11/6)颱風來臨前,參加由成大STM中心主辦的「船在海上:精神健康座談會」,邀請鏡文學採訪主任胡慕情、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吳易澄主治醫師、成大醫學系畢業目前在精神科診所服務謝佩君精神科醫師、以及成大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高齡醫學部劉介修主治醫師共同座談,由成大醫學系謝世洲主任主
    2020進入最後一個月,昨天(12/5)由高學醫學大學,跨醫學院、護理學院以及醫學教育及人本化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籌辦「在數位醫療中找回『人』:健康照護、科技及教育的反思」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葛林(J. Greene)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控制論(Cybernetics)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領域,致力於研究控制和通信在各種系統中的應用,無論是動物、機器還是組織系統。這門學科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其核心目標是理解和設計複雜系統的行為和功能。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對於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以及身為主體的意義為何的關注,貫穿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從非常早期開始,他的所有提問就全是關於生命的意義,以及這意義當中的什麼讓生命值得去活。他在作品中逐漸把精神分析牢牢放進人類天性(human nature)的框架裡。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控制論(Cybernetics)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領域,致力於研究控制和通信在各種系統中的應用,無論是動物、機器還是組織系統。這門學科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其核心目標是理解和設計複雜系統的行為和功能。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對於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以及身為主體的意義為何的關注,貫穿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從非常早期開始,他的所有提問就全是關於生命的意義,以及這意義當中的什麼讓生命值得去活。他在作品中逐漸把精神分析牢牢放進人類天性(human nature)的框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