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法學第7講:啟蒙的影響-古典犯罪體系的誕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物理學的觀點,決定人類看待我們自身所處世界的方式!

  自從人類文明出現,人們從不滿足於將世間萬物看做毫無牽連或無法解釋;相反地,人們一直渴望發現世界運作的根本之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升起?為什麼會有四季的變化?為什麼會下雨?」若我們不願再以「上帝的安排」來解釋這些問題;那麼,或許我們應該試著稍微了解一下「物理學的觀點」,看看物理學是如何觀察、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物理科學簡史

  文藝復興時期,受人文主義思潮擴散之影響,哥白尼(1473-1543)的「日心說」,與伽利略(1564-1642)偶然中窺視星辰的「望遠鏡」,撥開了人類熟悉的蒼穹,更開啟了人類無止盡地探索浩瀚宇宙的旅程。當我們拋棄地球為宇宙中心、更包括太陽或整個太陽系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想法時,這種「宇宙觀的改變」,代表人類思想的深沉轉變!改變了我們看待自身所處世界的觀點,除正面挑戰教會的權威性之外,也是現代宇宙科學的開啟。

  1687年,牛頓(1642-1727)藉由「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告訴世人:「宇宙遵行著少數用物理、力學及數學的定律。令人類得到了無比信心。『相信』任何事物都有理可循,每件事物都因果相扣,而且我們可以用科學的力量來改善一切。」其後,整個物理學便被納入「牛頓力學體系」(古典物理)。從此,物理「因果律」和「決定論」(PS:對事件系統的初始狀態有精確的認識,便可正確無誤地推論它此後的全部發展,科學家慣稱此一通則為「因果律」。在古典物理中,因果律往往被指是決定論),大行其道,支配著幾世紀以來科學家與哲學家的思想。

Part1-因自然科學對世界認知的轉變,啟發了哲學的思考

  哲學元祖笛卡爾(1596-1650),為理性主義(Rationalism)之建立者,認為人的理性,即識別、判斷的智能,可以演繹出知識,提倡「我思故我在」之說。與之相對者,乃以培根(1561-1626)為代表所提倡之經驗主義(Empiricism),即經由對於事物之觀察、感受到的經驗,透過歸納,鑄成知識,是為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
  後經康德(1724-1804)融合兩者要義,透過批評方法(Critical method),以先天的形式(如感性之空間、時間,悟性之範疇)攝取後天的材料,鎔鑄成知識。至黑格爾(1770-1831)之唯心辯證法,將哲學方法推向另一層次,令唯心主義(Spiritualism,即唯心論。以精神或心靈構成宇宙之基本元素)發展至高峰;後進之馬克思(1818-1883),則透過唯物主義(Materialism,即唯物論。宇宙為一物質的世界,吾人經驗中之一切對象,皆成於物質,心靈只是物質之形式或機能)觀點,輔以黑格爾之邏輯辯證思想,開展出唯物辯證法。

  要言之,透過「人類的知識系統如何建立」(經驗、理性),以及「宇宙是如何構成的」(唯心、唯物)的思辨,可勾勒出哲學系統在面對宇宙乃至人生問題時的「價值立場」。(無關對錯)

  古典物理體系之觀點認為:科學基礎,皆須透過大量之觀察而得來,科學論證須立足於客觀,並終於客觀,方謂之自然科學實證研究方法。其定位,係落於「經驗主義、唯物論」之象限上。考其中古歐洲欲脫離上帝之啟蒙時代背景,欲令人之科學得以與傳統神學清楚界分,這樣的世界觀,並非全然不能理解。在此古典物理觀點橫掃全人類世界的歷史洪流中,心理學、犯罪學,乃至法學,又如何能完全置之不理?至「理性主義」與「唯心論」觀點,並非與古典物理觀點(經驗主義、唯物論)矛盾而不能並存,而仍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為遠離上帝懷抱而感到茫然無所依之人類,覓得一種論述:即使上帝離我們遠去,人類依然可以自存於世界。從而,方由上帝的子民(客體),一舉躍升為萬物之靈(主體)。
  哲學家為了滿足自己與他人的好奇心,原則上不允許對「為什麼」存而不論。自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後,人類終於認知到,除了人與動物可以施力之外,自然界無生命的物質也可施力。雖然牛頓自己並沒有對「為何無生命物質相互間會有引力」這件事提出認真的解釋,但這並不妨礙其身為偉大物理學家的地位,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或許更是科學精神的真諦。不僅牛頓不知道其原因何在,即便距牛頓時代將近400年的今日,萬有引力生成之謎仍未有定論。但科學家與哲學家不同之處即在於,科學家可以存而不論的事,對哲學家而言卻不能視而不見。自從17世紀科學革命以來,此近400年間,哲學便常常被迫跟著自然科學家的軌跡,為科學新發現提出種種解釋,例如黑格爾在《自然哲學》中即對萬有引力論述其看法。細觀之,大抵可以發現一條「自然科學先行,哲學緊接其後」的發展脈絡,換言之,正因為古典物理觀點雄霸了17至19世紀(自然科學先行),令世人之世界觀產生巨變,方孕育出得以涵養「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唯心論、唯物論」之土壤(哲學緊隨其後),社會科學才得以援引哲學如此簡潔而清晰之思考方式,乃至漸自成一格。

Part2-因哲學的思辨,帶動人文科學的演進:

  如社會學方面,涂爾幹(1858-1917)於《社會學方法論》宣稱:「我這社會學方法,完全是「客觀的」(objective)方法。所謂『客觀的』意義,就是說,凡百社會現象是事物,要研究他,就要把他當作是個事物」。並於《社會分工論》曾述::「這本書是根據實證科學方法來道德生活事實的一個嘗試。」
  如心理學方面,19世紀末,由威廉•馮特(1832-1920)將科學思維及研究方法導入人類心智研究領域,將人類心靈視為有如客觀可見之物質般的實體,做為研究之對象(格物致知);於方法論方面,則以決定論為立論基礎,代表如佛洛伊德(1856-1939)為首之精神分析學派。
  如犯罪學方面,受孔德(1798-1857)「實證主義」(Positivism)影響,立足於「科學最終能揭示社會和自然界的客觀現實」此一基本假設,由精神醫學家龍布羅梭(1836-1909)及其學生費利(1856-1928)、加洛法洛(1852-1943)等三人,所建立之犯罪學實證學派:反對犯罪行為之發生係個人的自由意志而起,而強調犯罪係由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引起,主張從社會的觀點探討犯罪,發展出觀護制度、假釋制度…等,並令處遇及更生重建之概念,取代刑罰而成為現代刑法之目的。
  法學,既屬人文科學的其中一門分支,於方法論上,當然,亦深受哲學流派影響。1906年,受自然科學實證研究方法的強烈影響,開展出以經驗主義思想為基礎,由李斯特(1851-1919)、貝林(1866-1932)組織而成的古典犯罪體系。其學術成果為:因果行為論、「構成要件」、不法與罪責之確立、心理責任論。(PS:至於後來的新古典(1920)、目的論(1930)、目的理性(1970至今)體系,內容略有變化,但基本仍延續古典體系的框架,學術研究成果,並沒有革命性的創見)

什麼是「構成要件」?

  李斯特&貝林,宣稱「構成要件」是「客觀、中立、無色彩」之產物,此乃受此乃道道地地受「古典物理觀點」影響的實證主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個人的天荒地老的沙龍
11會員
103內容數
公司治理、領導、管理
2022/10/11
2022/10/11
2022/10/11
刑罰論,是刑法世界裡的一片荒漠
Thumbnail
2022/10/11
刑罰論,是刑法世界裡的一片荒漠
Thumbnail
2022/10/11
考察歷史,之所以研究過去,是為了從過去之中解放
Thumbnail
2022/10/11
考察歷史,之所以研究過去,是為了從過去之中解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Worldview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第一部份: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
Thumbnail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Worldview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第一部份: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
Thumbnail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none other than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世界的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步。
Thumbnail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none other than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世界的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步。
Thumbnail
看到本文標題的你,是不是覺得宗教和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那麼我想你看完本文後應該會稍微改觀,或許⋯⋯還會讓你重新思考宗教的意義。
Thumbnail
看到本文標題的你,是不是覺得宗教和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那麼我想你看完本文後應該會稍微改觀,或許⋯⋯還會讓你重新思考宗教的意義。
Thumbnail
人的存在意義和本質到底是什麼,世界的概念到底是何物,一直都是具受爭議的議題。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學問被稱為「形上學」,一些哲學家嘗試利用不會與經驗證據產生矛盾的理性邏輯推理推演出答案,找出人類的根源。
Thumbnail
人的存在意義和本質到底是什麼,世界的概念到底是何物,一直都是具受爭議的議題。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學問被稱為「形上學」,一些哲學家嘗試利用不會與經驗證據產生矛盾的理性邏輯推理推演出答案,找出人類的根源。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
Thumbnail
今天的社會中,科學精英們鼓勵我們把生死這樣的大問題擱置一旁。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向哪裏去?他們説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其結果就是人類總體上失去了對“活著”這件事的認知。我對此很有意見。我覺得人類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正在被扼殺。那樣的話,人類將變成有勞動能力的行尸走肉,非常容易被控制和操縱。
Thumbnail
今天的社會中,科學精英們鼓勵我們把生死這樣的大問題擱置一旁。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向哪裏去?他們説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其結果就是人類總體上失去了對“活著”這件事的認知。我對此很有意見。我覺得人類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正在被扼殺。那樣的話,人類將變成有勞動能力的行尸走肉,非常容易被控制和操縱。
Thumbnail
在劉慈欣《朝聞道》中,最後一個登上真理祭壇的,是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他問的問題是: “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宇宙排險者所無法解
Thumbnail
在劉慈欣《朝聞道》中,最後一個登上真理祭壇的,是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他問的問題是: “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宇宙排險者所無法解
Thumbnail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尤迦南達認識一名天才科學家博斯,同時他也是傑出的植物學家 透過博斯的視角看世界 科學與宗教可以連接起來 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體......
Thumbnail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尤迦南達認識一名天才科學家博斯,同時他也是傑出的植物學家 透過博斯的視角看世界 科學與宗教可以連接起來 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體......
Thumbnail
科學上對宇宙的研究已經非常的進步,科學文獻汗牛充棟,這篇文章不是學術討論,而是基於對現在科學的認識,提出最終極的假設推論,提出目前人類對宇宙認識之外的三個不知道,進而假設可能的宇宙實相。(這個研究屬於人性好玩的一環,人最終能不能破解,一點也不重要。) 宇宙的顯化   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 E=mc^
Thumbnail
科學上對宇宙的研究已經非常的進步,科學文獻汗牛充棟,這篇文章不是學術討論,而是基於對現在科學的認識,提出最終極的假設推論,提出目前人類對宇宙認識之外的三個不知道,進而假設可能的宇宙實相。(這個研究屬於人性好玩的一環,人最終能不能破解,一點也不重要。) 宇宙的顯化   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 E=mc^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