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實驗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生物學實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實驗系統」(experimental system)。「實驗系統」概念最早由波蘭學者弗萊克(Ludwik Fleck)提出,後來任柏格(Hans-Jörg Rheinberger)接著發展 ①。任柏格從1940年代到1960年代分子生物學家在試管中研究蛋白質合成的歷史中,刻劃出一組由「實驗系統」、「知識事物」、「技術對象」等元素構成的實驗發展模式或動力學,1997年出版《朝向知識事物的歷史:在試管中合成蛋白質》(Toward a History of Epistemic Things: Synthesizing Proteins in the Test Tube)。

對任柏格來說,實驗系統是科學研究實作中最小但是完整的工作單位(the smallest integral working units of research)(Rheinberger 1997: 28),而且,生命科學的研究常「始於一個系統的選擇,而不是理論架構的選擇(Rheinberger 1997: 25)。實驗系統是「實驗者去設計一個可操控的實驗系統,但實驗者對要問什麼問題都還不知道」(Rheinberger 1997: 28)。台灣科哲家陳瑞麟也曾如此介紹任柏格的實驗系統:「一位研究者處理的不是相關到一個理論的孤立實驗,而是一個整體實驗安排(a whole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被設計來產生他尚未掌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實驗科學家處理的諸實驗系統通常沒有良好的定義,也不能提供清楚的答案。」(陳瑞麟,2012,頁469)一切,包括問題與答案,都是做了實驗,自然就會產生。

任柏格以1950年代分子生物學家詹美尼克(Paul Zamecnik)的「生物體外」或「試管內」的實驗系統(in-vitro system)為研究案例。這其中,所謂的「試管內」系統是指不含任何細胞,實驗者是從生物細胞中提取生物存有物,稱作「細胞提取物」(cell extert)來做實驗。最開始,生物學家是從大腸桿菌中提取細胞液,後來模式生物種類變多,也從兔子或酵母菌身上提取細胞提取物。

一般而言,細胞提取物保存了能使蛋白質進行合成機制的功能性。而且,相較於從生物體所產生的自然RNA,試管內系統裡面則是含有「被設計好的」(programmed)的人工合成RNA。此外,試管內的實驗系統也會包含針對蛋白質在合成過程中出現各種活動的「測量步驟」,一般稱為「測定」或「分析」(assay),如分子生物學家對胺基酸注入具有放射性同位素(如硫-35)的化學物質,製造含有放射性標記的胺基酸,讓生物學家可以去測量量上的變化。

生物史上最有名的實驗大概是,1961年美國生物學家尼倫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和馬特伊(Heinrich Mattaei)把大腸桿菌磨碎,取出其細胞提取液後將之保溫,以停止裡面原有的蛋白質進行合成,然後,他們加入外部、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poly-U),並補充ATP、GTP、和具有放射性標記的胺基酸等成分,最後,他們成功合成出多肽鍊,也就是蛋白質,並且證實蛋白質的密碼子是UUU(這是人類第一個解開的遺傳密碼),更重要的是,這個尿嘧啶(U)是RNA才有鹼基(DNA沒有尿嘧啶),如此,解開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中,從DNA轉變到蛋白質中間未知的階段或未解開的黑盒子,原來是RNA,而不是當時生物學家猜測的其他存有物 。

raw-image

對於這段分子生物學的實驗發展,任柏格以實驗系統的觀點去分析它。首先,呼應上面所提到的,實驗生物學家操作的對象,不是某個理論設計下的孤立實驗,而是一整套實驗安排。如尼倫伯格的實驗,涉及許多且連續的實驗步驟,而且,尼倫柏格團隊一開始沒想到會解開UUU遺傳密碼,是他們所發展的實驗系統提供很多有別於數學和密碼學的研究資源,爲他們後來解開遺傳密碼,甚至幫忙發現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關鍵內容提供很大的助力。

raw-image

事實上,尼倫伯格及其團隊一開始的領域是癌症細胞研究。當時生物學家已經知道癌細胞的代謝調控機制不同於一般正常細胞,特別是蛋白質合成的速度特別不一樣,所以他們想要研究癌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沒想到,實驗系統一路帶領他們從癌症研究、到生化學、再從生化學到分生學,這種跨越學科邊界的研究不僅使他們解開遺傳密碼 ②,還發現蛋白質合成重要的步驟之一,而這些發現均受到後來其他生物領域的重用,如發現能穿透內質網和粒線體內膜的蛋白質運輸。這表示,一個實驗系統不會受限於單一學科,實驗系統不僅不會只留在原學科發展,它可能可以促使其他學科重組,與不同領域的實驗系統融合(任柏格的用詞是生物學語詞「雜交」(“hybridization”, Rheinberger 1997: 135),或另外發展另一個分支系統 ③。我們可以說,這是新實驗主義者哈金(Ian Hacking)所謂「實驗自有其生命」(Hacking 1983: 150)之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證明案例。

再來是「知識事物」(epistemic things),根據陳瑞麟,「知識事物是構成被探討對象的物質元目(存有物)或歷程」,包括物理結構、化學反應、生物功能等(陳瑞麟,2012,頁469)。知識事物會在實驗系統中,不預期地出現或消失,或曾經出現後來消失再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出現時,是藉由「技術對象」(technical objects)顯現,技術對象指「實驗條件或實驗安排,包括工具、記號、模式生物⋯透過技術對象,知識事物才可能在種種知識實作與物質文化中被精練和鞏固。總而言之,如果想理解實驗如何產生知識,必須分析實驗系統,包括它探討的知識事物,以及做為探討工具的技術對象」(頁470)由此可知,知識事物和技術對象是實驗操作中,兩個存有學異質但彼此不可或缺的元素。

拿實際的實驗系統來說,一個實驗系統通常會包括一些特定的材料、必須的裝置、預備程序、儲存裝置、測量技術、和實驗室指引或實驗步驟(lab protocols)等。除了這些物質性的資源(material resources)外,還有概念上的資源(conceptual resources),如實驗指南中描述實驗者該如何準備細胞提取物,而細胞提取物就是一種「概念存有物」(conceptual entity),因為,實驗者必須先知道自己在提取什麼,才會了解實驗室指引在說什麼,否則,對一個完全外行的人來說,他走進實驗室看了實驗指引,但肯定是有看沒有懂,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實驗裝置或操作儀器,就算此時他旁邊有位同行耐心地「教導」他如何萃取蛋白質、將試管置入離心機進行離心、接著分別取出試管上方的上清液與試管下方的沈澱物等動作,他還是不知道自己眼前或手上的「東西」(技術對象)是什麼?他若想要了解,就需要有「概念的指引」(guidance of concepts),幫助他認識「知識事物」,韋柏稱為「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Weber 2005: 132)。畢竟,實驗者在實驗室裡的每一個行為背後,或多或少都需要概念指引。

這也就是為什麼韋柏會說,像「上清液」(“supernatant”)、「沈澱物」(“pellet”)、或「帶(即帶狀的反應標記)」(“band”)這些概念,不僅是一種「觀察概念」(observation concepts),其實,它們都與概念或理論有關。或許我們可以說,它們是實驗系統裡的「理論詞」(theoretical terms)(Weber 2018)。因為,實驗系統就不會是一個獨立於實驗者心靈之外的物質存有物,而是存在於由實驗者腦中概念所指導並做出來的實驗行為中(Weber 2018)。

① 關於弗萊克介紹,可見國內學者陳恆安教授寫的〈梅毒:一個科學事實的發生與發展

② 最終,尼倫伯格在1966年解開了64個,即所有的密碼子。1968年,他與另一位生物學家科拉納(Har G. Khorana)獲得諾貝爾獎。

③ 關於實驗系統會繼續發展,陳瑞麟提到,那是任柏格受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影響,任柏格以「延異」(difference),即「差異化」來理解實驗再被生產的過程,詳細內容可見陳瑞麟,2012,第十章,頁468-470。

④ Weber, Marcel (2005). “Experimental Systems: A Life of Their Own?” In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ch. 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解璇玫-avatar-img
2021/07/19
可以請問最後一段,上清液或是沈澱物為什麼會說是「概念」?它不是實際存在的物質嗎? 還是說實驗者要有分辨這兩者意義的「概念」?
生物醫學哲學慢慢看-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7/20
這裡的「概念」是指認知者大腦裡的概念。當我們看到上清液,物質層面上,是您說的「實際存在的物質」,這沒有問題,但我們的大腦都需要一個叫做「上清液」的概念來理解我看到的實際存在物。而這裡的重點是,要有概念層次的「上清液」需要某種程度的理論學習,例如,曾經上過實驗課。
avatar-img
生物醫學哲學慢慢看的沙龍
20會員
31內容數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9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2024/03/28
從普羅米修斯的肝受傷、然後再生,聯想到今日再生醫學所帶來的希望,或反過來,從今日再生醫學所有的知識與技術,想到普羅米修斯因盜用火所受到的懲罰與痛苦,都暗示人一邊有能力的同時,應該要想著什麼,才是善用,謹慎用,不是濫用,或任己念用,而不致不知不覺或一轉眼間,與普羅米修斯也在高加索山上一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2022年度選書—— ——首部講述合成生物學的繁體中文著作,開啟人類未來的路線圖—— ——下一場最前沿的科學革新,我們將如何編寫生命的未來?—— 陳瀅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審訂、專文導讀 PanSci 泛科學黃貞祥
Thumbnail
——《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2022年度選書—— ——首部講述合成生物學的繁體中文著作,開啟人類未來的路線圖—— ——下一場最前沿的科學革新,我們將如何編寫生命的未來?—— 陳瀅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審訂、專文導讀 PanSci 泛科學黃貞祥
Thumbnail
重新審視渺小生命的處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複雜結構體的演變原理,並且找到當結構體由大變小時,必須作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啟動一連串的變革,適應新的生存空間。
Thumbnail
重新審視渺小生命的處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複雜結構體的演變原理,並且找到當結構體由大變小時,必須作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啟動一連串的變革,適應新的生存空間。
Thumbnail
生物學實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實驗系統」(experimental system)。「實驗系統」概念最早由科學哲學家任柏格(Hans-Jörg Rheinberger)提出(Rheinberger 1997),他從二十世紀中期,分子生物學家在試管研究蛋白質合成的歷程中,刻劃出一組由「實驗系統
Thumbnail
生物學實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實驗系統」(experimental system)。「實驗系統」概念最早由科學哲學家任柏格(Hans-Jörg Rheinberger)提出(Rheinberger 1997),他從二十世紀中期,分子生物學家在試管研究蛋白質合成的歷程中,刻劃出一組由「實驗系統
Thumbnail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Thumbnail
在生物學真的邁入分子化前,許多生物學家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如形態學(morphology)、生理學(physiology)、細胞學(cytology)、胚胎學(embryology)、生化學(biochemistry)、與遺傳學等,進行著各自的研究。隨著若DNA分子結構被解開將會翻開生物學劃時代新頁
Thumbnail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Thumbnail
雖然新機制論在許多方面都提出與傳統以物理化學為研究對象的科哲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對於實驗與機制假說的關係,嚴格地說,仍維持在「實驗是為檢驗(testing)假說為目的」的看法。原因是,他們所提出來各種發現機制之實驗策略總離不開「框架例示」(schema instantiation)這個大主軸。所謂「框
Thumbnail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Thumbnail
培根說,實驗是引導科學家認識自然並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新機制論延續培根實驗哲學的基本精神,將實驗視為發現新機制的重要工具。最開始,生物學家會先對現象的起因提出一個機制框架(也就是機制假設),框架內有些內容已知,有些內容未知。為
Thumbnail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
Thumbnail
傳統實驗方法學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推論因果依賴(causal dependency)。比較近期的哲學發展其中有一支是從「新機制哲學」(the New Mechanical Philosophy)發展而來。什麼是「新機制哲學」?簡單講,就是一種用構成現象的成分(新機制論者稱「存有物」(entities)
Thumbnail
跟傳統科學哲學一樣,生物學哲學最早是從關心理論開始的,那時最常被討論的生物理論就是演化論,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要提起生物學哲學,就等同是在講演化論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olutionary theory),也就是在討論「物種」概念為何、其本質為何等類的問題。 就生物學哲學而言
Thumbnail
跟傳統科學哲學一樣,生物學哲學最早是從關心理論開始的,那時最常被討論的生物理論就是演化論,甚至有一段時間,只要提起生物學哲學,就等同是在講演化論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olutionary theory),也就是在討論「物種」概念為何、其本質為何等類的問題。 就生物學哲學而言
Thumbnail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Thumbnail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