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空間|我們對未來住居的想像:智慧城市還不夠,永續城市才是解答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智能居家聽起來很酷,透過 5G 與物聯網,你可以輕易地操控一切居家設備;還有大數據的運用,也能讓生活增添不少便利。然而,在充分享受科技帶來好處的同時,無形中也消耗了更多資源,增加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築與空間作為當代人的生活重心,舉凡工作、娛樂、日常作息……超過 7 成的時間我們其實都在「室內」度過,自然也承載著絕大部分的碳足跡。
你說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先看看幾個數字:「30」、「80」與「6」,來自於聯合國體系下(UNDP、ADB、UN-Habitat 等)的機構研究指出,全球在 2050 年以前至少會有 30 億人口進入到中產階級的行列,以及可能會有 80%的人居住在城市之中;再者,若生產消費行為不改變,即 business as usual,那本世紀末,全球均溫在較糟的狀態下,可能上升 6 度,遠超過巴黎氣候協議強烈呼籲,須控制在 2 度以內的目標。

都市快速成長,建築與營造的能源使用佔全球 40% 碳排

大量地人口群居於都會地區以及暴增的中產階級與消費力,不難推估所需的資源與能源消耗,也會跟著經濟發展一同成長;自然、製造產業的碳排放,也是造成暖化與其引發日益頻繁的氣候災難的推手。早在 2006 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爵士所寫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就警告,全球增溫如果按當前的狀況持續下去,在短期的未來,人類至少要付出 3.68 兆英鎊(折合台幣 232 兆)的代價,疲於應付各種災害導致的損失;更有甚者,暖化的破壞力也可能使全球經濟規模萎縮 20%,近一步讓本就脆弱(vulnerable)的地區,遭受更為嚴重的影響。
既然城市逐漸成為人類活動的主場,自然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主戰場。先撇開同樣高居碳足跡排行榜的電力產業、能源密集製造業與重工業,究竟在一座城市之中,什麼樣的場域其實默默地貢獻了不少 CO2?答案是建築。
根據 2017 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報告,若以能源使用相關的碳排放(energy relat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來看,建築與營造佔據全球近 40% 的碳排,更糟糕的是,這之中有 82% 的終端能源使用(final energy consumption)都是仰賴石化燃料所提供。也因此,如何讓城市與建築空間不只變得更「智慧」,還要能更「永續」與「環保」,實則為城市規劃與治理的重任。
世界領先的大都市如紐約、倫敦、巴黎等,除了要求相關業主加入碳揭露專案(CDP)之外,以城市為單位執行的「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簡稱 VLR),也如火如荼地席捲各國。透過對城市建築、交通運輸等進行改進,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以落實 2050 年甚至更早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從個別城市倡議與力行開始,進一步推廣到全國與其他地區。

為何要城市自主倡議減碳目標?因為要國家動起來效率太慢

為什麼要從城市?因為建築與空間規劃,多半屬於地方層級的權限,且能透過危老都更、重劃區、城市再造、地方創生等方式,依據不同的區塊快速調整方案。相比以「國家」為單位的執行效率,動輒牽涉修法與更全面的考量與溝通,政策推動較為費時。舉例來說,雖然根據巴黎協議的要求,截至 2017 年已有 193 個國家遞交了「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的減碳目標,但之中只有 49 國提到了要在建築與空間方面落實節能減碳;而各國政策在建築相關的碳排量測與規範上,更是僅約莫涵蓋了 47%的總碳排量。
聯合國估計,若各國自主提交的 NDC 要能完整落實,則政策在城市與建築的碳排覆蓋率方面,至少要提升到 60% 以上,否則根本無法有效減碳;或應該說,目前根本沒有適當的法源規劃相應的近零耗能建築(near-zero energy building),遑論淨零碳排建築(net-zero emission building)。

除了建築與營造產業,人類對「空間」的要求也成為排碳大宗

根據統計,從 2010 到 2016 年期間,因建築或營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 1% 的左右的比例成長,總共釋放了 76 兆噸的 CO2 到大氣中。當然,在建築的碳排方面,人為因素(human factor)也佔十分重要的部分。由於人類活動超過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廣義的「室內」,因此很大部分的能源被消耗在「維持環境的特定條件」,例如溫度濕度、空氣品質、外氣循環、或其他與產出相關的耗能方面。科技進步,引入「智慧化」的能源管理或節能系統,可以大幅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反過來說,環境整體的舒適度,亦會對裡面的人類活動造成影響。
環境如何影響人類活動?若以商辦來看,根據世界綠建築協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在一篇「Building the Business Case: Health, Wellbeing and Productivity in Green Offices」的報告中,便指出了永續工作環境,可以增進員工的幸福度,並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與產出。例如,該報告就透過科學與量化分析,提出了若溫度太熱,整體工作效率會下降 6%;反之,溫度過低導致的效率降低則是 4%。此外,會議室裡的綠色植栽或造景,都能平均節省 7-12% 的溝通時間。
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舒適,又要能有效率(工作場所),還要節能減碳,不加劇暖化以及熱島效應的影響…隨著人口成長且都市化(urbanization)的發展,對各級政府來說,這無疑是相當大的挑戰,卻也不得不為之。畢竟,解決氣候議題,早已不是「nice to do」,而是「must to do」的任務了。

如何打造永續城市?科學化測量、因地制宜低碳標準成關鍵

比爾蓋茲在其 2021 年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 510 億和 0 兩個數字,分別表示全球目前每年約產生 510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人類應將這個數字降至 0。沒錯,是零,沒有、也不該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延伸閱讀:解決氣候問題一定要懂的概念,讓比爾蓋茲解釋「綠色溢價」是什麼?
這也急迫地讓城市必須制定出永續策略,以及如何用科學方式測量,進而針對不同場域訂定低碳/零碳標準。舉例來說,每平方公尺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per square meter),就是一項可量測的參考指標。若想要達成巴黎氣候協議 2 度 C 的要求,建築產業得在 2030 年以前,把能源效率提高至少 30%。因此,打造高效能源(energy-efficient)和低碳(low-carbon)的新型態建築標準就變得至關重要。否則根據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大量人口移居城市的結果,勢必導致要蓋出更多的建築,提供更多的空間,才能「容納」這些新居民。
以印度為例,若以當前全國規劃或興建中的建築來看,全國的樓地板面積在 2035 年時將增加約 1 倍;而若從全球角度觀之,最慢到 2060 年,建築的樓地板面積將倍數成長,增加至少 2030 億平方公尺的面積。其中大部分將來自於開發中國家的高速發展,以及各地大城市不斷挑戰更高聳的摩天大樓,導致我們看似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空間」,但隨之而來的耗能與碳排,也勢必相當可觀。

廢氣廢熱、交叉感染,建築的「空氣污染」也是一大問題

建築帶來的影響不只是高碳排與氣候變遷問題,建築的「耗能」其實也產生了相當的污染,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空氣品質惡化。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中,建築與室內空間因能源使用而排放的廢氣與廢熱(heat),都會直接造成城市空氣品質不佳,若是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此外,若無法擁有足夠的換氣率,在疫情爆發的時候,也會進一步增加空氣交叉感染的風險。根據統計,每年全球有超過 400 萬人死亡,因為家戶單位的空氣污染(household air pollution)所導致的疾病,這在開發中國家尤為嚴重。
為了長遠上避免氣候變遷的威脅,中短期內減緩因爲耗能、空氣污染所導致的生命與經濟損失,我們需努力控制地球可以在所謂「2 度 C 的場景」(2°C Scenario,又稱 2DC)、或「低於 2 度 C 的場景」(below 2°C Scenario,又稱 B2DC)下,讓社會發展得以穩定,人類的生活可以永續。也因此全球都需要在各自的範圍內,致力讓建築可以在能源使用方面更高效,且盡快達到淨零碳排(net-Zero)建築、或近零耗能建築(near-Zero energy buildings,nZEBs),更重要的,是避免終端的能源使用仰賴來自石化燃料的發電供給

把永續理念變成行動:企業自主減碳、政府政策引導、金融體系提前部署

無論是 net-Zero 或 nZEBs,都可以透過設計、科技置入、與系統整合等方式有效降低碳排放。像是從建築外皮(building envelope)的隔熱與產能設計、全外氣循環技術、製冷製熱的改良、更換節能電器(如 LED 燈)、安裝智能控制設備(例如智慧電表,smart meter)、以及透過冷熱在地平衡,達到能源最佳效率的使用。當然,這些需有政策的引導、區域型的基礎建設更新(例如:智慧電網),以及適當的量測標準與機制,像是 GABC-Global Roadmap、德國政府制定的 Individual Building Renovation Roadmap 和建築「能源護照」、或其他相關的建築能源規章與認證(building energy code/certification)等,方能讓成果經得起檢驗,乃至能夠量化認列到 NDC 之中。
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例,當地政府與 EDGE 組織合作,於市區打造零耗能建築(zero energy building),他們透過設計大量引自然光到室內,減少人造光源的使用,同時搭配太陽能產能、儲能系統,就能完全供應建築內活動所需。此外,利用 AI 驅動的感應器與控制中心,結合智能通風系統(intelligent ventilation)、LED 照明系統等,便能獲得即時的數據整合去調配整棟大樓不同區域的用能需求,並平衡溫度、濕度、換氣率等,營造最宜人居的生活與工作空間,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而除了私部門的自主減碳、公部門的政策引導,金融與投資界的投入也一樣重要。與建築空間相關的節能產品與服務,在 2016 年就已超過 4060 億美金的市場規模;此外,各個城市的危老都更、都市規劃與再造、新興的重劃區等開發案(如印尼雅加達遷都的案子),都絕對超過數兆的經濟價值,可以吸引大量投資機構與資金,進一步投入低碳建築、甚至是零碳建築的領域。至於金融產品像是氣候債券,綠建築基金等,在投入地產開發或綠建築/節能建築的項目時,多半也會由國際上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如 LEED 和 BREEAM 提供認證,除了計算財務報酬之外,也會將可能的社會影響力、社會投資回報率(SROI)等列入評估。
編按:關注 ESG 的投資部門,近年來也對綠建築、低碳/零碳排建築感興趣,像是 Investor Confidence Project 就與綠建築認證協會共同開發投資相關標的的準則;Transformative Actions Program(TAP)則是致力將私人資本引入城市與地區,導向更符合永續發展的基礎建設;歐洲的提升能源效率的房貸計畫倡議,又稱 Energy-efficient Mortgages Action Plan (EeMAP) initiative,顧名思義提供更為優惠的貸款條件,給予低碳談、低耗能的抵押品;至於為數眾多的氣候債券(climate bonds)也都有達到數千億美金的規模,針對相關的標的進行投放。
引述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句名言,作為總結:「Plan for the future, because that is where you are going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地球暖化造成的危機步步逼近,在科技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想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方能讓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與地球,都能夠永續共存。
參考資料
Towards a zero-emission, efficient, and resilient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sector, GLOBAL STATUS REPORT 2017, UNEP:https://www.worldgbc.org/sites/default/files/UNEP%20188_GABC_en%20%28web%29.pdf
(首圖來源:Photo by ZQ Le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1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住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世界銀行於 5 月發表了《2021 年碳價趨勢報告》,整理了全球現在進行中與即將推行的碳定價制度,範圍涵蓋國際、國內、地方層級。報告也有說明各政府要加速達到長期減碳目標可參考的措施,包含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與碳權機制。世界銀行說明,很高興能看到各國政府一一開始推動各自的碳定價政策,然而要達成《巴
    疾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纏上身,先前一篇探討了亞健康狀態以及忽視它對人們的生活品質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認知到:預防總是勝過治療——改善體質、良好生活型態都是邁向真健康的首要條件。 參考閱讀:失眠、焦慮、過敏、三高…「亞健康」悄悄來敲門了嗎?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一直以來不停向大眾呼籲,健康是人生最重
    歐盟委員會昨(2 日)宣布,將與比爾蓋茲的「突破能源催化劑」(Breakthrough Energy Catalyst)計畫合作,投資高達 10 億美元加速推動歐盟境內 5 年乾淨能源技術。 歐盟攜手比爾蓋茲「突破能源」組織,5 年投資 10 億美元開發乾淨能源 在歐盟聲明稿中,歐盟表示此次合作將
    一般大眾對於健康的認知,普遍處於「健康」、「生病」的二分法狀態,以往主流醫學的研究,也多半著重在急性病症的處理——在這樣的架構之下,病症解除,似乎就意味著「健康」。在《Measuring Health》一書中提到,若從臨床指標來衡量健康,也往往是這種「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切入,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不只讓夏天變得越來越長,也讓夏天溫度越來越熱,成為人類新的生存危機。根據最新研究,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溫死亡肇因是全球暖化! 37% 高溫死亡是因為全球暖化,中南美與東南亞衝擊最嚴重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與瑞士伯恩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 5 月 31 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共同發表
    國際能源總署(IEA)過去為穩定石油市場的供應安全與穩定,長期低估再生能源發展而飽受批評;然而隨著氣候變遷與巴黎氣候協定 2050 年限逐漸接近,各國碳排卻持續上升,IEA 一反過去態度,向各國呼籲:若要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今年就得停止投資開採新的化石燃料。 IEA 報告:若要淨零
    世界銀行於 5 月發表了《2021 年碳價趨勢報告》,整理了全球現在進行中與即將推行的碳定價制度,範圍涵蓋國際、國內、地方層級。報告也有說明各政府要加速達到長期減碳目標可參考的措施,包含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與碳權機制。世界銀行說明,很高興能看到各國政府一一開始推動各自的碳定價政策,然而要達成《巴
    疾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纏上身,先前一篇探討了亞健康狀態以及忽視它對人們的生活品質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認知到:預防總是勝過治療——改善體質、良好生活型態都是邁向真健康的首要條件。 參考閱讀:失眠、焦慮、過敏、三高…「亞健康」悄悄來敲門了嗎?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一直以來不停向大眾呼籲,健康是人生最重
    歐盟委員會昨(2 日)宣布,將與比爾蓋茲的「突破能源催化劑」(Breakthrough Energy Catalyst)計畫合作,投資高達 10 億美元加速推動歐盟境內 5 年乾淨能源技術。 歐盟攜手比爾蓋茲「突破能源」組織,5 年投資 10 億美元開發乾淨能源 在歐盟聲明稿中,歐盟表示此次合作將
    一般大眾對於健康的認知,普遍處於「健康」、「生病」的二分法狀態,以往主流醫學的研究,也多半著重在急性病症的處理——在這樣的架構之下,病症解除,似乎就意味著「健康」。在《Measuring Health》一書中提到,若從臨床指標來衡量健康,也往往是這種「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切入,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不只讓夏天變得越來越長,也讓夏天溫度越來越熱,成為人類新的生存危機。根據最新研究,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溫死亡肇因是全球暖化! 37% 高溫死亡是因為全球暖化,中南美與東南亞衝擊最嚴重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與瑞士伯恩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 5 月 31 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共同發表
    國際能源總署(IEA)過去為穩定石油市場的供應安全與穩定,長期低估再生能源發展而飽受批評;然而隨著氣候變遷與巴黎氣候協定 2050 年限逐漸接近,各國碳排卻持續上升,IEA 一反過去態度,向各國呼籲:若要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今年就得停止投資開採新的化石燃料。 IEA 報告:若要淨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數年前,我還是一個渴望成長的小女生,常常在問自己:「我何時才能長大?學會承擔更多的事呢?」。現在回想,我的人生是幸福的。我成長在小康之家,父親在家管教威嚴,在外辛勤工作接近40年,這份毅力我佩服至今;母親持家有道,她的愛把我餵養得甜美可人,完全成了「溫室小花」。 「愛得恰到好處,令人如沐春風;愛得過
    Thumbnail
    生理結構讓我們可以活約一百年。 根據美國解剖學家海佛烈克在1961年提出的觀察,無論細胞是來自胎兒或是成人,大約在分裂40~60次就會停滯不分裂和死亡。人體細胞每3年更新一代,據此推測人體的自然壽命應該可達到150歲。但只要少數關鍵細胞凋亡人體就會死亡,在排除戰爭、傳染病、飢荒、意外等死亡因素,一
    Thumbnail
    如果有一項服務能夠將你的意識與記憶可以儲存下來,並在你的身體死亡後,讓你重新掛載在另一具身體上,你願意使用這項服務嗎?如果你只能選擇二手、殘缺、甚至與自己原來的外型截然不同的身體,不過卻仍可以與親人、伴侶、朋友繼續一起生活,你還願意使用這項服務嗎?
    Thumbnail
    妳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因為妳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是因為妳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Thumbnail
    感謝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的居心誌邀訪,上個月我與工作人員一行6人度過了愉快充實的下午。拍攝的地點是在桃園高鐵附近剛完工的青璞匯。 我原本對各建案的公設已看到有點麻痺,但此案中規劃的、佔整個樓層一半的「社區圖書館」,讓我印象深刻。 這不是隨便找一個閒置空間,放一堆書、桌椅而已,那種叫做「閱讀室」或「會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雲端資料,這類的專有名詞越來越常出現,這些科技技術已經滲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進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心中隱約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卻又覺得應該不會那麼快,我們都沒辦法預知未來,只能比照歷史的脈絡,就像當初網際網路出現,誰也沒想到它會影響現今成千上億人的生活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數年前,我還是一個渴望成長的小女生,常常在問自己:「我何時才能長大?學會承擔更多的事呢?」。現在回想,我的人生是幸福的。我成長在小康之家,父親在家管教威嚴,在外辛勤工作接近40年,這份毅力我佩服至今;母親持家有道,她的愛把我餵養得甜美可人,完全成了「溫室小花」。 「愛得恰到好處,令人如沐春風;愛得過
    Thumbnail
    生理結構讓我們可以活約一百年。 根據美國解剖學家海佛烈克在1961年提出的觀察,無論細胞是來自胎兒或是成人,大約在分裂40~60次就會停滯不分裂和死亡。人體細胞每3年更新一代,據此推測人體的自然壽命應該可達到150歲。但只要少數關鍵細胞凋亡人體就會死亡,在排除戰爭、傳染病、飢荒、意外等死亡因素,一
    Thumbnail
    如果有一項服務能夠將你的意識與記憶可以儲存下來,並在你的身體死亡後,讓你重新掛載在另一具身體上,你願意使用這項服務嗎?如果你只能選擇二手、殘缺、甚至與自己原來的外型截然不同的身體,不過卻仍可以與親人、伴侶、朋友繼續一起生活,你還願意使用這項服務嗎?
    Thumbnail
    妳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因為妳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是因為妳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Thumbnail
    感謝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的居心誌邀訪,上個月我與工作人員一行6人度過了愉快充實的下午。拍攝的地點是在桃園高鐵附近剛完工的青璞匯。 我原本對各建案的公設已看到有點麻痺,但此案中規劃的、佔整個樓層一半的「社區圖書館」,讓我印象深刻。 這不是隨便找一個閒置空間,放一堆書、桌椅而已,那種叫做「閱讀室」或「會
    Thumbnail
    AI人工智慧、雲端資料,這類的專有名詞越來越常出現,這些科技技術已經滲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進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心中隱約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卻又覺得應該不會那麼快,我們都沒辦法預知未來,只能比照歷史的脈絡,就像當初網際網路出現,誰也沒想到它會影響現今成千上億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