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

含有「淨零排放」共 1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近年全球淨零趨勢的推動下,台灣也正式啟動了「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與考照制度。身為人資專業與職涯陪跑教練,我選擇報名參加這個課程,不只是為了了解 ESG、碳管理的最新趨勢,也希望能透過這段學習,把環境永續的思維融入人才培育與職涯規劃的藍圖中·這篇文章會分享我的上課心得、考照準備·
Thumbnail
為推動臺灣2050淨零排放願景,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簡稱台智盟)執行的「智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於9月15日前進台中,這場座談聚集產業界、公部門、學術單位與技術專家。會中一致強調,淨零碳建築不僅是政策目標,更須在建築設計與管理中真正落實,以回應未來氣候與能源挑
Thumbnail
這次交通部展館的主題是 「邁向淨零 永續同行」,特別展示了「綠色港口轉型」和「智慧物流監控」等減碳成果,讓大家看到交通部如何一步步推動 2050 淨零排放,也邀請全民一起往永續未來邁進。 現場會有 中華郵政、台灣港務公司和高明貨櫃聯合展出,內容包括: 郵政物流園區的智慧監控平台,展現如何用科技提
Thumbnail
昨天回家的路上,感受到涼意。 第一次有意識秋天來了! 雖然白天還是炙熱難耐的大太陽日,溫度超過34度以上,但晚上開始有些明顯變涼了。 以前小時候我記得在台灣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氣溫的變化明顯。 春天早上偏冷,晚上涼爽。 夏天雖然白天炎熱超過30度,但是夜晚也涼爽大概維持到26度左
Thumbnail
智慧城市治理關鍵不在技術部署,而在於制度創新與多元協作。唯有跨部門平台、資料驅動法規與能源業者角色轉型,才能讓技術實驗真正成為制度常態,推動城市永續與治理韌性。AI資料平台、公私資料信任機制更將成為未來治理升級的核心。
本文探討智慧城市實驗,特別是智慧電網在建築能效提升上的挑戰與機會。以瑞典案例為例,分析技術導入如何與既有治理機制互動,並提出從實驗到制度的三個轉型建議:重構角色關係、設計具制度轉譯力的實驗以及強化治理學習機制,以促進建築節能政策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Thumbnail
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 (1) net zero emmission淨零排放: 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能源排放+非能源排放)排放極小化, 再用負炭技術, 自然碳匯抵銷, 達到淨零排放. 全球135個國家目標: 淨零排放, 246個城市宣示淨零 (2)國際總署IEA2050 淨零排放減排量: 8%的
碳捕捉與封存正從小規模邁向全球部署,預計到2030年全球處理容量將成長四倍,年捕碳量達4.3億公噸。在各國政策與資金加持下,CCS 已逐漸擴展至水泥、鋼鐵、氫能與發電等領域。然而建置時程長、成本高與發展不均等挑戰仍待克服。儘管 CCS 預期僅能涵蓋全球減碳目標6%,其在難以去碳化產業的作用無可取代。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CCS#BECCS#DAC
瑞典馬爾默市的 Hyllie 智慧城市實驗,不只是技術導入,更是一次能源治理的制度重構。透過建築規範、智慧電網與地方協商三種治理邏輯的交織運作,Hyallie 展示了政策組合如何在真實開發中被實作、調整與協作,重新定義「建築能效」與「地方治理」的角色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