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

含有「淨零排放」共 1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智慧城市治理關鍵不在技術部署,而在於制度創新與多元協作。唯有跨部門平台、資料驅動法規與能源業者角色轉型,才能讓技術實驗真正成為制度常態,推動城市永續與治理韌性。AI資料平台、公私資料信任機制更將成為未來治理升級的核心。
本文探討智慧城市實驗,特別是智慧電網在建築能效提升上的挑戰與機會。以瑞典案例為例,分析技術導入如何與既有治理機制互動,並提出從實驗到制度的三個轉型建議:重構角色關係、設計具制度轉譯力的實驗以及強化治理學習機制,以促進建築節能政策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Thumbnail
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 (1) net zero emmission淨零排放: 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能源排放+非能源排放)排放極小化, 再用負炭技術, 自然碳匯抵銷, 達到淨零排放. 全球135個國家目標: 淨零排放, 246個城市宣示淨零 (2)國際總署IEA2050 淨零排放減排量: 8%的
碳捕捉與封存正從小規模邁向全球部署,預計到2030年全球處理容量將成長四倍,年捕碳量達4.3億公噸。在各國政策與資金加持下,CCS 已逐漸擴展至水泥、鋼鐵、氫能與發電等領域。然而建置時程長、成本高與發展不均等挑戰仍待克服。儘管 CCS 預期僅能涵蓋全球減碳目標6%,其在難以去碳化產業的作用無可取代。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CCS#BECCS#DAC
瑞典馬爾默市的 Hyllie 智慧城市實驗,不只是技術導入,更是一次能源治理的制度重構。透過建築規範、智慧電網與地方協商三種治理邏輯的交織運作,Hyallie 展示了政策組合如何在真實開發中被實作、調整與協作,重新定義「建築能效」與「地方治理」的角色與方式。
為什麼只看政策文件,無法理解智慧建築真正的改變?本文探討智慧建築背後的治理實踐。智慧電網是重新分配能源治理角色與責任的媒介,其成敗取決於它與哪些制度拼接、如何被在地化。城市治理包含實驗性、協商性、翻譯性與矛盾性等特徵,政策的落地實踐比政策文本本身更重要。
Thumbnail
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知識爆炸的時代,有關淨零排放、永續發展、ESG、SDGs等綠色概念頻繁出現,在相關議題中幾乎是人口必言之,然而對於整體框架和各名詞之間的連結時有混淆,亦欠缺宏觀角度。因此,本文不談細節,只談框架,希望對於未來在接觸相關知識時,能幫助自己和讀者了解為何而學以及快速定位所學。 目次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四個關於氣候變遷的常見迷思,並以科學證據佐證,包括:暖化是否為地球自然週期所致、太陽活動是否為暖化主因、全球升溫攝氏 1.5 度的影響、減碳是否為經濟騙局。文章引用多個科學研究數據與報告,說明當前全球暖化的速度和幅度已遠超自然變化,並強調減碳的重要性與其帶來的經濟機遇。
Thumbnail
沒錯,關鍵在於「公正轉型」,因為氣候變遷的歷史債務,從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過去排放最多的英國、法國、荷蘭等國,若將殖民時期的碳排放納入計算,其責任從不到 15% 提升至近 19%。相對地,印度的歷史責任下降 15%,印尼下降 24%,非洲更下降 24%。換句話說,殖民者過去大量排放,現在卻將減碳責任轉嫁給曾經被剝削的國家,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策略。 然而,如果選擇不作為,後果更為嚴重: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到 2050 年恐將高達上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15–34%。相比之下,實現淨零轉型僅需全球 GDP 的 1–2% 投入。這意味著,減碳不是選擇題,而是避免未來鉅額代價的必要投資。 因此,責任的瓜分必須公平:發達國家應承認並矯正歷史不公,透過氣候融資與技術轉移,協助弱勢國家共同轉型,才能避免這場全球性的能源轉型淪為新殖民主義。
引言:綠色稅制與公民社會的未來 2025年6月4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審查28案《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聚焦節能家電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稅務優惠,展現台灣對2050淨零排放的決心。從延長節能家電減徵期限到調降電器類貨物稅,這些提案不僅關乎環境永續,更影響經濟發展與公民社會參與。
臺灣建築產業面臨氣候變遷與數位轉型的雙重挑戰,本文探討投資智慧建築的四大驅動力:政策法規的強制約束(淨零排放政策)、社會結構轉變的剛性需求(高齡化與社會住宅)、科技成熟的全面賦能(物聯網、AI、數位孿生)及金融市場的價值轉向(ESG投資)。智慧建築已成為企業的關鍵商業戰略,投資智慧建築刻不容緩。
Thumbnail